分享

我的小脚奶奶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我的小脚奶奶

文丨刘吉东          图片丨王涛

序:近日,和远在美国的堂姐四姐通过微信联系上了。(四姐是家中的骄傲,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南开大学毕业生,当时是全村唯一的重点大学毕业生。)听闻近期四姐要回国省亲,我们聊到了奶奶,四姐让我写点关于奶奶的事。凭借已有些模糊的记忆,聊上那么二三事,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不做艺术加工,不进行改造处理,只做纪实描写。没有构思,没列提纲,没安排布局,不排次序,仅是小记而已。

记忆中的奶奶,一身青布衣,总是洗得干干净净,个头不高,挽着髻。头发每天梳一次,然后再紧紧盘起;裹着小脚,常年用布缠着,是三寸金莲。

在我心中,奶奶是个有大格局的人,也许有人说这个词用得有点大,但对我来说,用什么词来形容奶奶都不过分。有人会说对于一个没文化,没知识,甚至一辈子都没去过广饶县城的老人来说,能有多大格局?

奶奶是村里出了名的好人,村里没有一个人对奶奶说三道四,至少我从没听到过。奶奶有一手剪窗花的绝活,村里有什么大事小情,只要用到奶奶了,说一声,拿张红纸过来,保证到时候给剪得漂漂亮亮。奶奶拿过纸,一把剪刀在手,上下翻飞,剪喜字、剪窗花……那时我对奶奶这手绝活羡慕不已,缠着奶奶要跟着学,奶奶说:“男孩,学这个干什么?”就是不肯教我,但她的几个儿媳都没学会,这绝活也就失传了。别人感谢她,她却从来不收任何东西,不肯占人半点便宜。

她老人家从不欠人情,别人帮了我们,她总念念不忘,找机会把人情还上。村里人帮家里干了点活,她就把家中的鸡蛋攒起来,不让孩子们吃,攒到二三十个,用簸箕端着,颠着小脚,颤巍巍去把这份情还上,家里孩子们再哭再闹也没用。受奶奶的影响,家里的孩子相对都独立得较早,穷可以,但不能穷得没骨气。

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大家子人的吃饭就是个大问题。但只要去奶奶家里,她总有办法让每个人吃上饭。熬一大铁锅地瓜粥,用榆钱或是槐花做成馅食,玉米面掺上小麦面一起蒸成馒头;有时用麦蒿熬成汤,萝卜腌成咸菜,把菠菜晾干了,等冬天拿出来,再炒着吃……

傍晚时分,一大家子人围坐在奶奶家的炕头,昏暗的煤油灯光随着刮进并不严实的屋子里的风摇曳着,大家有说有笑,倒也其乐融融。现在想想,这么多人吃饭,奶奶得花多少时间去准备?可从没见奶奶脸上出现过愁容,总是坐在炕头,笑呵呵地看着孩子们把饭吃完。直至去世,她的脸也是安详的,不见一点愁容。

她从不对我们发火,从不对孩子们说这不行,那不可以。遇到什么事,也从不和孩子们提有多难,什么事都能自已扛下来,再难的事也压不垮那并不健壮的身板。

夏天到了,都在老家院子门口纳凉,奶奶铺上块塑料布,上面铺一层被,孩子们躺在被子上,奶奶拿一把蒲扇给我们驱赶蚊蝇。孩子们看月亮,数星星,问这问那,这时奶奶就给我们讲嫦娥奔月,讲天狗吃月亮,讲牛郎织女,讲得乐此不疲,听得津津有味。夜深了,凉风习习,弟弟在奶奶的故事中睡去,这时奶奶轻轻地把弟弟抱回屋中,再回来等大家都散去后,把地上的东西收拾回去。

家里养着一头黄牛,全家的农活全指望它干。从把它买回家后,都是奶奶喂养它。后来黄牛老了,脾气很大,总欺负小孩儿,孩子们都怕它。平时就拴在进院子的大门口,孩子们回家不敢从门口过来,就大声呼喊奶奶,她出来将牛牵到一边,孩子们才敢进门。因为大家怕它,所以都商议着要将牛卖掉,但这时奶奶一言不发,大人们知道,那头牛虽然老了,干不了农活了,但多年来,有感情了,自此后,没人再提卖牛的事了。

花开花落,岁月如歌,白驹过隙,恍如昨日。点点滴滴恰似一条长长的河,时光流逝,留下了些许回忆。奶奶已远去,留下的是做人的道理,不通过言传,只通过身教。写到这里,反而不知道如何结尾了,那就索性不点题,不总结,不升华,让这种美好的回忆继续下去吧…       

                       编辑丨任晓娣

作者简介:刘吉东, 出生于1981年,广饶大王职业学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