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的记忆之燕子篇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家乡的记忆之燕子篇

作者丨程强    摄影丨曹新庆

五月初,接父亲电话,告知建筑队已到位,筹备数月的新房终于动工。五天后,在外地的我赶回村,见五间正房瓦已挂好,正忙于里外涂装及偏房院墙的建造。我一边赞叹这建筑速度一边与在场的老乡们闲聊。这时一群在门窗洞里兴奋地钻入钻出的燕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便随口说:“这么快就有燕子来做窝了?”

在旁的母亲接道:“昨天没挂好瓦它们就来了,按理说这个时间它们早应下好蛋孵窝了,这是些还没有窝的燕子。”

我反问:“为啥它们没窝?”

母亲答:“没地方啊!每年春天村里都翻新房屋。新房子装修密封的特别好,连厦檐都用铝合金封闭起来,它根本就飞不进屋里。急得它们光围着转也没办法……”

母亲一边唠叨着一边去拾掇东西了。当晚,身为“东家”的我免不了整备酒菜款待众人。杯觥交错间,总有几只燕子的身影在脑海中盘旋。

曾经家乡是燕子最好的繁衍地。在没有装修的贫穷岁月里,走进低矮的土房,檀条房梁清晰可见,而燕子最喜欢在这上面做窝。每当鸿雁南回,各家门口都有燕子不停地往来穿梭,建新补旧。“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对此最贴切的描述。

听老人讲,燕子会模仿屋里的器皿形状来做窝。所以小时候不管到谁家串门,都要议论下他家燕子窝的形状。通过观察,总能找到与暖壶、燎壶、脸盆、舀子等器具神似的地方。

贫穷年代的先辈们尤其敬畏自然、尊重万物。每家的门上槛(门上沿与过木之间的空隙)在用报纸裱糊时都故意留个洞供燕子出入。冬天糊上、春天剪开,如此周而复始。而长久的进化也让燕子的生活与人类的作息高度一致。天一亮,它们便忙着出去衔泥做窝或捉虫饲喂幼鸟,黄昏便返回巢中安静地休息。从没听说过谁家屋里的燕子与这家人有不和谐的事情发生。

我觉得每个农村长大的孩子最先认识和最常见的鸟儿就是燕子。因为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开始就能看到燕子从我们的头顶飞来飞去。长大后的我们心里早已经接受了它们,只是把它们当成了一群从没与自己交流过的邻居而已。

那时候,认识不了几个字的乡亲们没人给我们讲解“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也没给我们聊起有娀氏的美女简狄误吞燕卵而生下了殷商的始祖契。只告诉过我们燕子是家鸟、益鸟,不可伤害它们。每到六月份,干树枝上或电线上就有刚出窝的小燕子密麻麻挤在一起等着亲燕过来喂食。而手拿弹弓到处瞎逛的我也从来没有拿它们练过手。相反,每当因暴风雨肆虐而造成毫无求生技能的新燕大量死亡时心底还会产生莫名的惋惜与伤痛。

俗话说:“燕子不吃落地的,鸽子不吃喘气的。”靠在空中掠食的燕子飞行技巧无疑是鸟类中最棒的。忽尔掠地疾飞,忽尔穿云远去;忽尔转瞬即逝,忽尔漫舞盘旋。每一个动作都让人那么愉悦、享受。

诗人笔下,燕子更是美与艺术的化身。仲春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经典;季春有“腮褪残红青杏小,口角黄消乳燕飞”的名句。一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道尽了有情人分手得万般无奈。民间传说中亦有《燕子笺》式的绝妙姻缘。而世事沧桑、成败荣辱又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唏嘘感慨。就是农民也用“燕子低飞蛇过道……”来判断天气,成了我们生活中的晴雨表。

我有一高中女同学毕业后嫁到莱州,男方在台经商数年,零几年生意不顺导致此哥们心灰意冷回到老家终日闷坐。一日偶见自家别墅阳台来了一对燕子在衔泥垒窝,闲来无事便目不转睛观察了几天。或许是建筑技术不精,这对燕子工程进展不算顺利。总是在新巢初见雏形时即坍塌掉落,三天来失败数次。看到两燕子急得上下盘旋飞舞的样子,哥们也为之手心出汗。

第四天早上,那对燕子没有忙于啄泥,而是在院子里一边上下飞舞一边以极快的频率叽喳鸣叫。哥们正疑惑间,奇迹发生了,院子里陆续飞来了不下十几只嘴里含着泥巴的燕子挨个落在了晒衣服的铁丝上。接下来,它们有序的垒窝、衔泥、排队、垒窝……忙而不乱。第二天,那对燕子就有了自己的新家。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哥们眼瞅着那新窝里飞出了一群小燕子。也正是从那以后他决定筹措资金、东山再起。现在,身为成功人士的他始终坚信当年是这群燕子对家的责任感有效激发了他的斗志。

我为燕子的举动而震撼。同样的,我们人类是为了向大自然攫取更多,而燕子只是为了给后代一个稳固的巢穴。几十年来,家乡人经历了从土坯房到砖瓦房到楼房的华丽升级。房屋装修也直至纤尘不染、蚊蝇难入。但燕子却再也没有地方修造它们赖以生存繁衍的家。

每年东风骀荡、春和景明时,燕子都满怀希望从南方结伴而来。有的能找个破偏房或没封闭的前出厦生儿育女;也有的好不容易做个窝却被我们连窝带幼燕一锅端的破坏;还有的只能到处游荡错过繁殖期。到东篱花开、梧叶飘零之际它们只能含泪飞回南方。在云诡波谲的大自然,它们又能往来迁徙几个春秋?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更美丽。”

这首儿歌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如果燕子真会说话,它还会这么回答并且继续来我们这里吗?

作者简介:

程强,河口六合人,70后农民,多跨界爱好。喜旅游、爱读书、好任侠、讲义气。愿以茶酒待故旧;诗文觅知音!

点击欣赏作者近期作品:

家乡的记忆之游戏篇

家乡的记忆之启蒙篇

家乡的记忆之饕餮篇

家乡的记忆之风筝篇

家乡的记忆之捉鸟篇

家乡的记忆之美食篇

家乡的记忆之乡风篇

东营微文化编辑部

顾问:陈谨之  橄榄绿   鲁北   清泉

主编:郝立霞

副主编:张永君   郝立新 

编辑:张旋   任晓娣   吕娟娟   文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