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 井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老  井 作者丨张兰阁

村头老井早已没了踪迹,老井旁边热闹的场景却时常浮现在脑海。

四十年前,我们村饮用水全靠那口老井。村子有百十户人家,老井在村子东边。每天清晨,各家各户早早起来,纷纷去村头老井担水,老井旁人来人往,为忙碌的一天做准备。村子有张、王等姓,姓氏不复杂,辈分清晰。村里人说话幽默,清晨起来头脑清醒,叔侄相见开个笑话,俏皮话张口就来,在井边你一言我一语,唇枪舌剑,笑声不断。

老井西边有两棵大树:一棵枣树,一颗家槐,如孪生般大小。树虽不多,但阴凉不小,有六、七十平方。每年夏天,那里是全村儿童乘凉的好去处。那时教室没有空调,也没有风扇,当热得无法正常上课时,老师会说:“去槐树那里上自习吧!”同学们从教室蜂拥而出,你追我赶,如猴子般爬到槐树上,操着农村特有的口音诵读课文,读书声赛过蝉鸣。

老井南部是一水湾,水湾呈纺锤形。当春季干旱时,生产队会费尽周折从太平河抽取黄河水补充到水湾,以满足全村社员生活之需。夏季降雨充沛,雨水汇流至此。全村人共享一湾清水,倍加爱护水湾,彼此珍惜用水。有时有不自觉的年轻人去湾边洗涮,年长者会呵斥几句:“恁不用湾里水蛮,自己掇祸自己蛮!”年轻人自知理亏,红着脸离开。

老井依水湾而生,虽年代不算久远,但也滋润了全村几代人。村子地处利津县明集乡北部,有二百多年历史。从地质形成分析,为临海之地。由于地质原因,决定了老井水质较硬,发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全村老少共饮老井的水,老人健康长寿,劳力身材魁梧,孩子聪明伶俐,说起来老井功不可没。

分田到户后,村级管理相对薄弱,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春季干旱,水湾因不能及时补充水而出现季节性干涸,老井水量变小,无法满足全村人日常饮用。人们纷纷去临村水库运水,老井在村民中的作用被淡化。当时,人们脑子里想的是谁家地里收入多少,谁家成了万元户。当年轻人在水湾洗刷时,罕见有人能站出来维护集体利益。偶尔老者说两句,年轻人会回呛:“管你什么事,咸吃萝卜淡操心!”生产队时期,家家户户有猪圈,污水和生活垃圾排放于猪圈,猪圈积攒的有机肥可以折算工分。雨污分排,雨水汇集于水湾,保证了水湾水质清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集中精力种自家的地,养猪、积攒有机肥逐渐被忽视。猪圈越来越少,污水随雨水流入水湾,水湾水质变差,老井水质也随之下降。水湾被污染,老井没有了干净的水源,人们渐渐不再去老井担水。

外出上学后,对农村事物接触越来越少,也无从考证老井从何时废弃。那日,我回到水湾旁,老井已无影无踪。两棵树还静静地立在那里,没了欢声笑语,少了往日生机。水湾已找不到夏季儿童戏耍的身影,墨绿色的水面如镜般平静。老井退出历史舞台的决定因素是用进废退:当人们厌恶喝苦涩的井水,当干净的水库满足人们生活之需,当自来水普及到各家各户,老井失去了使用价值,也就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社会发展犹如滚滚向前的车轮,思想保守的人眷恋着过去,思想超前的人展望着未来,脚踏实地的人忙碌着、欣赏着当下。有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人们不用早起去老井担水,这是农村社会生产力的一次解放,也是改革开放后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农村发展日新月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轿车驶入平常百姓家,“煤改气”改变着传统生活方式,“旱厕改造”让村居环境更干净卫生。正如国家领导人说的那样:“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改革开放四十年,脱贫致富奔小康,农村将迎来了更加美丽幸福的新时代。

作者简介 :张兰阁,山东利津人,出生于七十年代初,喜爱文学。

点击欣赏作者部分作品:

追梦人

发展在“路”上【我与东营共成长征文展】

东营微文化编辑部

顾问:陈谨之  橄榄绿   鲁北   清泉

主编:郝立霞

副主编:张永君   郝立新 

编辑:张旋   任晓娣   吕娟娟   文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