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脊柱外科的发展史(中)

 医学镜界 2020-09-03

02  颈椎疾患诊治发展历史

颈椎病发病机制研究历史

约公元前2686-2613Edwin Smith Payprus首次对颈椎外伤进行了阐述,其中三例因颈脊髓损伤导致死亡,这是最早关于颈椎疾患的记录。16世纪的Vesalius初次粗糙地描述了椎间盘的解剖结构,为理解颈椎病的发生开辟了途径,而之后Monro Portal1771年提出了椎间盘在脊椎生长过程中的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观点。但直到1824Ollivier描述椎间盘在脊髓慢性压迫过程中的作用之后,颈椎间盘退变在颈椎病中的作用才被逐渐认识。

James Parkinson1817描述了一个颈椎神经受压症状的病例,但他将其归类为风湿性疾病。Key1838再次描述了相似的病例,并认为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增厚导致脊髓压迫是主要病因。之后Rokitansky(1844)Virchow(1857)Lushka1858)、Leyden1875)等相继对颈椎病进行了详细描述,并绘制了各种可能机制的图片。

Oppenheim(1909)、Bailey(1911)相继报道了骨性关节炎导致脊髓受压的病例,并提出不断增生的骨性关节炎症导致椎间隙狭窄是脊髓、神经根压迫主要原因的假说。Euiot于1926年首先描述了颈椎关节病变导致椎间孔狭窄、诱发颈椎病的病例。1948年Bull很重视Luschka关节的影响,而且指出椎间孔骨刺并不意味着压迫神经。反之,无骨刺亦不能排除压迫。因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可以压迫而无X线片的改变。

Byron Stookey于1927年首先提出了颈椎间盘突出产生的三种情况:双侧脊髓腹侧受压、单侧脊髓腹侧受压和单纯神经根受压。1934年Peet Echols提出以往所讲的椎管内软骨瘤或外生软骨疣实际上是突出的椎间盘。1935年Mixter等报告了34例椎间盘突出的病例,其中8例发生在颈部(7例位于中线,1例位于侧方)。1944年Spurlings scovillc报告了12例颈椎间盘破裂的病例。他们认为中央型往往由外伤引起,容易产生脊髓压迫,而侧方突出往往是由于退化性疾病所致,一般产生肩及上肢疼痛症状。他认为脊髓受压的手术效果不好。其理由是存在于脊髓前方的反复创伤不好解决。

Schmort于1929年描述了椎间盘突出的解剖和病理变化,1930年Puschel发现髓核与纤维环的含水量接近,到50岁以后水分迅速减少,同时合并退行性变。1931年Beadle描述了脊柱某些畸形,椎间盘的正常或不正常解剖。1951年Frykholm发表了颈神经根受压包括颈椎间盘在内的文献综述,他们把本病分为髓核突出和纤维环突出两大类。前者为纤维环破裂,后者为纤维环隆起。二者均可因为内容物逐渐增大而变大。最初质软,后来纤维化、软骨化,最后钙化。同年Barnes 、Taylor、Blackwood等讨论了颈椎间盘突出症与颈部外伤的关系。他们注意到已有骨刺增生时,颈椎过伸可以造成脊髓损害。

1952年Brain Northfield、Wilkinson报告了45例颈椎病。1953年Symnds描述了外伤与颈椎病、脊髓压迫症之间的关系与可能的机制。Mair 和Druckman描述了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和临床病象的相互关系,并考虑到脊髓前动脉分支受压可以导致脊髓发生变化。同年 Taylor认为颈椎病的脊髓不仅可被突出的颈椎间盘压迫,而且可被黄韧带压迫。当颈椎后伸,黄韧带可突向椎管,使脊髓在突出物之间或骨嵴之间造成反复损伤。他认为压迫物若为突出的椎间盘应当切除,若为骨化纤维环或骨嵴时应做椎板切除减压术,中线切开硬膜、松解神经根。

1955年Oconnell将颈椎病分为三大类。即颈椎间盘突出、原因不明的退行性病变、继发于颈椎间盘突出的病变。他认为椎间盘不但可以压迫脊髓,而且可以产生不可逆的损害。1957年Payne、Spillane作了70例颈椎的解剖与病理研究,发现颈椎病可以减少椎管内径。对原来椎管容积较小的患者来说更容易发生脊髓病。同年Tatlow发表了关于椎动脉压迫综合症的文章,并对颈椎病性眩晕作了发病机制的分析。

颈椎病的外科治疗历史

1、颈椎后路术式发展历史 

关于该病的外科治疗方案,最早报道见于1892年,Horslegs第一次成功地为一个20岁颈部外伤合并进行性截瘫的患者作了后路颈6椎板切除减压术,术中发现硬膜外有粘连,椎体有横嵴突向后方压迫脊髓,术后完全恢复正常。随后开展的颈椎后路术式为全椎板切除减压,主要是通过椎板切除来恢复椎管腔容积,解除脊髓压迫。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缺点很多,如手术减压不充分,再加上瘢痕粘连等因素,常导致手术失败;如充分减压,需切除大部分的小关节,术后8个月~2年内常继发颈椎后凸畸形,所以,目前大多数学者已弃置不用。Roy-Camile等在1970年首先报道颈椎侧块钢板螺钉技术,随后该技术即与颈椎椎板切除减压术联合应用,其适应症亦逐渐放宽,也是目前常用的颈椎后路术式之一。

颈椎椎管成形术是另一种目前常用的颈后路术式,包括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和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两种。Hirabayashi 于1977 年设计的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为最为常用的术式,而由Kurokawa于1980年设计的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亦取得良好效果。

随着技术和器械的发展,1983年2月~1992年3月,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通过在开门侧将植骨块通过钢丝或尼龙线固定于掀起的椎板和小关节间,并命名为“伊藤法”,开创了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先河。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有学者利用微型钛板固定于单开门手术开门侧的侧块及掀起的椎板上,目前采用微型钛板作为支撑结构固定于开门后的椎板已是发达国家脊柱外科的常用技术,而国内近年也逐步展开该术式。

2、颈椎前路术式的发展历史 

颈椎前路手术是手术经由颈椎前方而进行的一种手术,根据融合与否分为融合手术和非融合手术,而融合手术是最早开展的术式。20世纪初,Galveston的Hadar医生用钢丝固定法治疗了1例颈椎骨折脱位的病人。随后Albee和Hibbs于1911年报道成功进行了融合手术。

20世纪50-60年代末出现Harrington脊柱内固定棒治疗脊柱侧弯及脊柱创伤。代内固定系统绝大多数都是在它的概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Robinson和Smith于1955年首先报道了颈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1958年Cloward等首先开展通过颈椎间隙的前路减压术。1964年Bohler首次报道了前路植骨融合后行钢板内固定。1986年Morscher将带锁钢板(Cervical Spine Locking Plate, CSLP)用于颈椎前路手术。而目前椎间隙减压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联合内固定术式已经成为主流。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是目前最常用的颈椎非融合手术方式,即椎间关节成形术。这个概念最早开始于1966年Fernstrom将不锈钢假体置放于相邻椎体之间。Reitz等人随后报道了他们所做的 32 例患者中行 75 个颈椎假体的置换,但由于各种原因,该技术并未被广泛推广。随着骨科器械的发展,1998年Cummins等再次报道了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病例后,该技术再次成为近来的研究热点。



RECOMM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