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秋发生的天京事变,使天国军民在信仰上陷入了迷茫,人心日间涣散。利用这样的时机,清军一度展开大规模的反扑。 至1858年三河战役开打前,清军已在西线轻取了武昌,又克九江,接着围攻安庆,以图进逼天京;在东线,清军连克镇江、溧水、句容,重建起1856年被太平军摧毁的江南大营,而后其前锋又进抵秣陵关、大胜关,于天京的西郊、南郊、东郊掘建宽而长的城壕、修筑高而坚的城垒。 与此同时,在天京的北面,江浦、浦口、瓜州、和州等若干重要城镇也落入了清军之手,清军重建了江北大营,用以遥相呼应地与江南大营形成对天京的合围之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太平军用一场辉煌的胜利浇灭了清军的反扑气焰,那么,这场胜利的取得经过是怎样的呢? 一、战前低潮天京事变导致的局势后果,对于太平天国政权来说是灾难性的,除了前面说到的人心涣散、信仰流失以外,还引起天国重将石达开率部远走。石达开在事变中,被事变的主犯韦昌辉屠戮了家属以及亲信部属,虽天王洪秀全为其主持了公道,但他仍然对天国的前景感到迷茫。 不多久后,为了抵消东王、北王、燕王死后石达开在军政事务中的影响力,洪秀全起用自己的族兄族弟,这更使石达开感到愤懑。一气之下,石达开率领太平军中忠于他的精锐部队出走,并"誓死不归",就这样,太平天国在军事力量上陷入了萎缩。 ▲石达开影视形象 眼见太平天国政权内部出现分裂,长期领导湘军对太平天国实施"围剿"的曾国藩于1858年得意洋洋地说:"洪、杨股匪,不患今岁不平"。与此同时,坊间也出现了这样的打油诗:"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指太平天国起义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 面对运动陷入这样的低潮,洪秀全等天国领导人很迫切地希望能有一场军事胜利帮助他们重振人们对天国政权的信心,因此,在石达开不肯回归天京的情况下,洪秀全决定起用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新起的军中之秀。 二、恶战前夕的暗涌早在1856年春夏之交,为了解除清军江南、江北两大营对天京的围城压力,东王杨秀清叫停了形势正一片大好的西征,并强令已把湘军打得战战兢兢的石达开率师东返。 石达开部东返后,太平军虽然成功地拔除了清军设在天京周围的江南、江北两大营,但原西征战场的突然空虚,使清军,特别是曾国藩统领的湘军获得了休养生息、重整旗鼓的宝贵机遇。 经过一年多的休整和筹备,以湘军战力为核心的清军由西向东重开攻势。1858年春,清军趁着太平军在武昌驻兵不多的空当,重夺了武昌,尔后又顺江南下,连克九江等长江流域的重要城镇,并将兵锋直指天京以西的屏障之城——安庆。 ▲约1850年代末,经过整顿、战力得到恢复的湘军 为了阻挫清军的攻势,太平军将领陈玉成率部避开围城清军的眼目,向安徽境内急速开进,经过一番战斗,陈玉成部于8月左右完成了对庐州(今合肥)的进占。为了重整军心、明确接下来要展开的战斗任务,陈玉成召集众部将在枞阳开会。 9月,战斗目标得到明确的太平军一部在陈玉成的统率下进军浦口,粉碎清军德兴阿部的阻击后,完成了对浦口的进占。乘着这股势头,太平军又向东转战,攻占江南地区另一座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镇——扬州。 眼见太平军的势头"死灰复燃",清政府很是恐慌,于是急忙调出悍将李续宾,命其率部进军安徽。李续宾部入皖后,连占太湖、潜山、桐城、舒城,而后,又以兵力6000进控三河镇的镇郊。 ▲李续宾的影视形象 三河镇与庐州相距不足百里,水陆纵横、交通发达,巢湖流域如稻米之类的重要物资,均需通过这里被转运他地。此前太平军在西征战场作战时,三河镇是他们重要的军需物资补给地。具有如此的战略重要性,三河镇注定会成为李续宾部攻击的近期目标,因而,早于清军实现对该镇控制的太平军不敢松懈。 鉴于镇中的太平军兵力不足以对抗李续宾部,陈玉成从浦口拨率兵力3万驰援,与此同时,又向天京方面求援,让洪秀全命李秀成带队援战。 三、恶战风暴刮起11月7日,已在三河镇外驻足了3天的清军终于按讷不住,对守镇的太平军发起进攻。清军首先对镇外的数座堡垒型工事发动火攻,工事内的太平军不敌,被迫撤退到镇内。正当清军试图对镇发起围攻战时,陈玉成率部赶到。 ▲陈玉成的影视形象 李续宾不敢轻举妄动,命令部下与太平军对峙以待援。一周后,李秀成率领的部队和附近一支隶属于反清捻军的大部队赶到现场,使清军陷入了反包围。 力量对比的突然逆转使得李续宾十分抓狂,狗急跳墙之下,他命令部队在15日清晨强行突围。在此前的一周里,预料到这一幕会上演的陈玉成已在三河镇附近的烟墩岗部署了伏兵,当李续宾带着部下试图杀出一条血路时,陈玉成指令应战部队边战边退,将清军引入伏击圈。 16日,李续宾在损兵折将过半后,率残部返回他们最初发起攻击的地方,途中,他们又遭到李秀成部和捻军的攻击。 为了获得一个固守待援的基地,李续宾指挥其残余兵力撤入此前他们用火攻夺占过的工事。李续宾这步棋走得着实是拙,因为这些工事的内外都是太平军和捻军,在清廷无法抽调兵力前来救援的情况下,李续宾这样做无疑是将自己及其部下变作了太平军的"瓮中之鳖"。 在太平军、捻军潮水般的围攻下,工事悉数"沦陷"。失去工事作依托的李续宾及其残部试图突围不果,无奈之下,李续宾只得选择投水自尽。太平军、捻军继续围剿李续宾残部,至18日,李续宾部将兵的踪影已基本全无。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军、捻军在这场联合作战中还取得了一个额外的战果,那就是打死了湘军最高统率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 太平军没有就此停歇,在陈玉成的统领下,他们继续进军处于清军占控下的桐城、舒城并将其攻克。完后,又将兵锋转向清将都兴阿正率兵围困的安庆。 得知太平军大部队将至,久围安庆无果的都兴阿不想重蹈李续宾的覆辙,因而慌乱之下,命令部队撤围,撤往宿松一带的清军大营。就这样,江南地区清军与长江中游清军之间的联系渠道被太平军阻断,清军封锁、孤立天京的计划一时难以得逞。 四、战功带来的荣耀和政权的暂稳陈玉成、李秀成在三河战役中做出的贡献,使他们在1859年分别获封为"英王"、"忠王"。他们从此成为太平天国后期政权中的重量级领导人物。 这次战斗,太平军能够取得胜利,除了陈玉成对战争形势的正确估算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法联合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蛮大程度地分散了清廷的注意力。 三河战役开打的那一年,清政府在北方的抗夷战事中遭败,被迫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由于它们对条约中的某些条款不满意,它们仍在伺机以武力谋取更大的利益。鉴于英法联军随时可能在华北海域重新启衅,清政府忙于巩固华北海防,无暇抽兵南下对太平天国进行"进剿"。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抵御英法联军攻打大沽口的战役中战死的清军(费利斯·比托 摄) 凭借这场战役的胜利,天京事变后元气大伤的太平天国得以迎来短暂的中兴。往后在长达3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在江南战场继续所向无敌。然而,接连的胜利又使天国政权的上层出现了对形势的误判。 在东征过程中,太平军在总体实力不足的情况下贸然进击有西方殖民势力盘踞的上海、宁波,导致西方殖民势力转变了对清政府的态度。自1860年代的序幕被拉开后,西方民间浪人组织的雇佣军武装、英法美等国驻沪舰队的军舰相继加势清军,使太平军陷入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围剿"。在损兵折将惨重的情况下,太平天国又一次迎来重大气数流失,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参考资料: 1.《论三河之战》(韩照华、武家水) 2.《三河桐城之战》(张玉田) 3.《曾文正公全集》 4.《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China,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Stephen R. Plat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