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洪武(签约作家)丨最美编辑——我最敬佩的观老师

 金秋文学 2020-09-03

最美编辑——我最敬佩的观老师

作者:王洪武(签约作家)

观老师,上海《新民晚报》夜光杯原副刊编辑观浪是也。他虽已退休多年,但我还一直敬佩着他、想念着他。

我是一个已退休的七旬老人,小小的基层坊间通讯员、文学爱好者。写了半个多世纪的稿子,接触了无数报刊编辑,早先“纸质时代”往来的不谈,就说自学会用电子邮箱发稿的这许年来,在我心中的最美编辑,想想,观老师要放靠前位置了。

观浪,是真名还是笔名,是男是女、是高是矮,至今我一概不知。只是2016年他在电子邮箱给我一篇来稿的回复中打了一行:“下周我将退休,以后有稿请发其他编辑”,方知他及将也成为我银发族之一员。观老师忠于职守、知识渊博、待人真诚。

最让人感动的,他对作者来稿“篇篇有回复”,这在物欲横流、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是极其不易的。科技进步,发稿不再要稿纸,要邮寄,电脑上鼠标轻轻一点五湖四海都可发到,真正是方便快捷。可这也要看遇到什么样的编辑。我之实践,邮箱上发出的稿件,十有七八没回音,不知其有没有收看。还有会来个“自动回复”,但也只能说明其电脑上有了,看不看,亦难说。而发给观老师的稿子,没几天,作者必然会收到专发的回复,或“文不用了,谢谢,观浪”;或“可以,留用,谢谢,观浪”;甚或,提出疑虑和修改意见,与您商榷。

我有篇《说了句违心话》的随笔,观编辑的回复,先一句:此文不适合本版。接着又加上一句:“转百姓记事版编辑待用,观浪”。好一个帮助别人、快乐自已!果不其然,没多久,百姓版真地用出了。可见其工作之认真、尽职、肯“多事”、有人缘.。有些编辑对作者电子来稿除了熟人朋友有“来头”的外,基本不看,催了也不吭一字。甚至邮箱长期不清理,使来稿发不进,把邮箱当“聋子的耳朵——摆式”。有个“挡箭牌”:稿子太多。

《新民晚报》副刊、观编辑的来稿就没有你多吗?联系中,他也曾向我发出过“稿子多,看得眼花”的感慨,可他还是坚守着一篇一篇看,一篇一篇地回。他说;作者写每一稿,也不容易呵!明白吧,这就在编辑的精神、作风之差距啊!观编辑的编辑水平堪称一绝。举个小例子,我有篇《雨中情》的散文,是一年夏天写出的。

因被先发的一家晚报副刊给耽误了,发给观编辑已近秋后。虽然说文艺作品用稿时间性不太强,但报纸副刊对这方面还是有所讲究的。而我这稿,开头即有“真是夏里的天,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的字句,文中还有大段的“地里庄稼要雨,人们防暑要雨”的描述。时下已入寒冬,我直以为稿子发了也是白发,想不到观编辑竟给了条“很好,留用”的回复。等啊等,见不到,我怕观编辑当初说好是没有看出原稿“季节”的局限,真正编发时看出了。不好,肯定给毙了。然而,《雨中情》照样堂而皇之出笼了。原来,观编辑把文中有关季节的字段全删了,将“公园躲雨老人打电话让老伴给所有同伴送伞”的情节详细地凸显出来。经他这么一改,不仅没了时间的束缚,还使文章更精悍,主题更突出,情节更感人。

稿子刊出后,读者反响热烈,称其是通过“一件小事,折射出人间大爱”。有好几家报刊还以美文作了转载。可能有些编辑看到我原稿的开头“夏里的天”等几个字,即嘲笑作者“不识时务”,一键删除了。其实,伟大出于平凡,精彩埋在细处,编辑的功夫就在“沙里淘金”。观老师就是这样的“掘金者”。佩服佩服,高,实在的高。观编辑还是位热心的善者。他从我的来稿中看出我是个退休老人,又患过重病,“稿子发得这么勤”,一次特地在邮箱里劝我:保重身体,少写些,写精些。诚者斯言,体贴入微,非知己人做不到的。把作者当“知己”,这亦是一种美德。观老师是位编辑,于我,更像一位老师。教师节到了,我由不得还是要写写他。 

文/王洪武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王洪武,男,江苏盐城人,1942年生。公务员退休。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金秋文学》签约作家。著有《九大于十吗》、《喷发激情》、《扬帆起航》、《凡人快语》、《生活随笔》等十多部文集。获奖作品百余篇,并有作品收入大专语文教科书、中学生读本。写作之余,爱好书法、摄影,作品屡屡参展、登载并获奖。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