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她是李曼,她的名字叫李明 1989年大年初五的天空中飘着熙熙攘攘的雪花,按农村的风俗来说,这天叫做“破五”,是要包饺子,把它捏住的。 一盘饺子还未煮好,李曼伴着第一声啼哭来到了一户姓李的人家里。 “曼”字是她奶奶给起的名字。 李曼有个简单的童年,她只有弓着背退休在家脾气超好的爷爷和严肃高冷从北京城回乡的奶奶,和一处任她玩耍的院子。 那个儿时的小院一直被李明放在了心底。 李曼有个安静的童年,她没伙伴,她只有她自己,在正屋前废弃的井台上,摆弄着一些家里不用的小铁勺,小茶缸,壶盖,还有她姐姐小时候的布娃娃,还有辆简单铁架组成的三轮车,据说那也是她爸爸出差时买给她姐姐的。 这些她所谓的玩具足矣使她安安静静在那个井台边待上一天。 后来的李明喜欢一个人的独处,她说那是李曼习惯了的安静。 李曼有个话痨的童年,她喜欢自言自语,把她手里的玩具赋予声音,把脑海里幻想出的各类人物赋予生命。有时院里来人了,进了屋,爷爷奶奶才知道,因为大人们也习惯了她的自说自话。 长大后的李明依旧是自言自语的,只不过她将话语敲打成了文字。 她的思绪依旧是放飞的,只不过她将想象中的人物转变成了她笔下的角色。 李曼有个敏感的童年,90年代正是全国号召只生一个孩子的时期,大街的墙上贴满了“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的红纸黑字标语。 李曼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爸妈在镇上的供销社工作,常年和哥哥姐姐住在单位的家属院里。在计划生育严谨的时代,她的父母只能生养一个孩子。她哥哥就是罚了款拿了钱的。如果她的存在被人揭发告到了上级单位,先别说她爸她妈的官职保不住,就连这铁饭碗也会没了的。 计划生育风声紧的时候,村支部里会来人告诉她爷爷:“上头来人检查了,你忒带孩子出去躲躲”。奶奶就带着她,装好吃的去村外舅爷爷家的果树行的窝棚里,有时会待上一整天。等到爷爷去找她们说没事了,老少三口才敢放心的回去。当时的小李曼哪知道这些事情,以为她是和奶奶来看守这果园哩! 也有碰巧来不及走去果园的时候,爷爷就赶紧把她的衣服玩具和那些能证明家里有孩子的物品统统锁紧了柜子里。奶奶就带她穿过西屋的后门躲到后院子里,爷爷随之将西屋的门锁上。小小的她正在院里玩的起劲儿呢,就被慌慌张张的场面静止了,突如其来的是被奶奶的一双大手用力的拽着,她便“呜呜”的哭起来。奶奶便用手捂住她的嘴,生怕这声音传到了前院,小李曼除了感觉呼吸不舒服,更多的是惊吓。 李明那患得患失毫无安全感的体质就是那时落下的病根吧。 李曼有个生命力极强的童年,她妈妈怀她是个意外,对于一个有儿有女,家境良好吃着国粮的知识分子来说,这个家庭根本不需要她的到来,反倒在那个年代,她的出现会给这个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她妈妈是准备将她打掉的,后来是妈妈单位热心的老大姐一直劝说不要打掉,说她爸爸就是独生子,该留下肚子里的这个娃,给他们老李家多添几口人气。 李明一直以来都是感激这个没见过面的热心肠阿姨的。 李曼有个没娘有妈的童年,在农村孩子里面,好像只有她才喊“妈妈”。她所接触到的孩子都是喊“娘”。这些孩子天天和自己的娘的在一起,小李曼想:娘是天天可以见到的,可妈是好久才能见的,她们没妈,我有! 20多岁的李明,有天在饭桌上问她父母,小时候人家都说她是捡来的。她无心的一句话,她妈妈是脸上是遏制不住的眼泪,她爸爸的眼睛里流露出了中年男子的无奈,他们谁都没有再说话,她从父母歉疚的神态里,读懂了父母的苦楚。从那以后李明没有再说过类似的话题。因为长大后的她知道,是自己出生的年代不允许和父母一起生活。 李曼有个无奈的童年。奶奶家是一堆的规矩,比如天还没黑,就要锁了大门,进屋睡觉。可别人家的孩子这个时间正在大街上欢乐的追逐着,奶奶却说那是他们家大人都在地里干活还没回来呢,睡觉时不准说话!无奈的小李曼盯着屋顶,眼睛一眨一眨的。 奶奶家九几年的厕所就是用红砖砌起来,厕所顶用的光滑的木头和瓦砖,外面的墙是磨了石灰的,就连里面的便池都做成了下坡式,也用石灰磨平了。奶奶家的院子又大,从正屋去厕所走过石砖铺的小路,路过两旁的花池,像是穿过了后花园似的,她的两只小手拎着装满水的小桶晃晃悠悠的走去厕所,那桶是用于便后的冲水。无奈的小李曼想着:为啥我们家上个厕所都这么麻烦啊!(有关奶奶家的院子结构,作品《童年,儿时的小院》中有详细描述)。 直到后来李明有个习惯就是躺在床上要好久好久才能入睡。 李曼有个高傲的童年。她奶奶家是村子上的大家族,和她家有关系的不是村里的干部就是学校老师,还有门诊大夫。村里的两所学校,十余位老师要有一半以上都是和她们家连亲带故的。 奶奶将她送到学校里,教室里是破烂不堪的桌凳,一块块的木条将没了玻璃的窗户固定住,周围还有一群脏兮兮的孩子,痴痴的傻傻的看着她。 上课时老师不在,她就在讲台上走来走去;老师若在,她听乏了,就自己在院里玩耍;玩饿了,她就跑到学校东面的墙边,大声喊她的爷爷:“爷爷爷爷,我饿了!”爷爷听到,就在与学校一墙之隔的家里,将编织篮子里放上吃食,再将篮子通过麻绳一点一点的从墙头顺到了墙的另一面,直到他听到小孙女说拿到了,才将篮子用力拉回。有时,她转过身准备享用美味时,会发现那群小孩瞪着大大的眼睛张着嘴看向她,她不爱和他们说话,只是安静的吃着。高傲的小李曼心里琢磨着自己哪里和他们不一样哩。 她天真的以为这学校是属于她奶奶那个家族里面的。其实是她年纪小,老师们就当她是个旁听生吧,如果扯点近的,就当是帮姑奶奶看孩子吧。(奶奶辈分大,村里人大都喊她姑奶奶) 李明脸上时常还会出现小李曼那时的冷若冰霜,眼神淡漠。 李曼有个孤单的童年。在爸爸小的时候,奶奶家就是没有庄稼的,那个年代对于一个住在农村反而没有一亩良田的家庭来说,是少之又少的。但小李曼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村里的小孩子们都结伴成群的跟着自己的父母去下地:春天去除草,夏天看瓜棚,秋天忙着秋收,冬天地里一片荒芜,但每家每户却是热热闹闹的:女人坐在土炕上纳着鞋底的;待出嫁的姑娘手里给心爱的小伙子织着大红色的毛衣,编着两色交织的围巾;男人们围着圆桌打着扑克牌;外出打工的小伙子们通常也是这个时候回到家乡,三五成群的聚一起聊着在外面的所见所闻,天南海北乱侃一通;村头墙根底下蹲着几个晒着太阳老大爷,抽着烟卷,谈谈收成;扎着两条小辫的女娃娃们,胡同里踢毽子,丢沙包,跳房子玩的不亦乐乎;那小脸冻通红的男娃娃们一溜烟的往村东头的庄稼地里,河沟旁,他们更喜欢划亮了手里的火柴将干枯的草点燃,有时会一不小心引着了旁边的麦秸垛子,见情况不妙,便撒丫子逃之夭夭了;顺着梯子爬到房上或跑到院里跺着脚的老大娘嘴里大骂着:“是哪个挨千刀的把我家的麦秸垛给点着了,你玩火不怕尿炕吗?” 小李曼有着自己一个人的春夏秋冬。 春天她会和奶奶在家用镰刀割两侧花池里面长出的杂七杂八的草,虽说是自己院里,但拔出的草也不少于那一亩良田内掺杂出的野草。 夏天她家大门连着影壁墙的一半上面盖了屋顶,另一半是架起来的花架子直接延伸到影壁墙的后面,它后面地上是架起来的葡萄藤,上方的架子上则是爬满了绿色的叶子。小李曼会嘴里吃着酸甜可口的葡萄,悠哉的躺到竹子躺椅上,仰着头透过树叶的缝隙去看湛蓝的天空,有时调皮的太阳光会来刺下她的眼睛,她就将眼睛眯成缝,偷偷地看着空中,像是在和这大大的太阳躲着猫猫,她自娱自乐,也会呵呵的笑出两声,露出嘴里的小虎牙,还有嘴角的小酒窝,那样的好看;旁边的爷爷给她扇着蒲扇;再往旁边是她奶奶和奶奶的牌友组的局,时不时的哈哈大笑,时不时的嘴里还说着:“一条”“碰!” 秋天,她舅爷爷会给她家送来好几麻袋的红香蕉品种的大苹果,她便跟着爷爷奶奶忙碌起来,将苹果放到西屋那三口大缸里,缸里一层层铺着麻袋,放满了苹果的缸口上,爷爷会盖上几层麻袋,裹上塑料袋,最后再盖上盖子。层层的包裹是为了给苹果防冻,三大缸苹果会吃很久很久。 到了冬天,她奶奶把她裹得厚厚的,放到她爷爷“大东北”车子前面的大梁上,(那时候的人将东北的车子称为“大东北”洋车子)跟着爷爷去镇上赶集,爷爷给她买好几串的糖葫芦,麦芽糖,捏面人儿,还有好看的用纸做成各种颜色的头花。回到家,她就将糖葫芦放到东屋里,那可人的糖葫芦几天后还是冰冰凉凉硬硬的。 李明爱上了孤单习惯着独处,也有着自己一个人的春夏秋冬。 李曼有个幸福的童年。爷爷把这小小的李曼宠成了一位傲娇的小公主,她时不时的耍个小性子发个小脾气,动不动的就崛起了小嘴,有时也会摔东西跺跺脚,爷爷总是顺着她哄着她。每天晚上睡觉,她都要抓着爷爷长满老茧的手,她习惯了这双将她抚养长大,给她安全感的厚重的手。有时她奶奶对着爷爷发脾气,她是挡在爷爷前面的,她忒保护他,生怕别人欺负了她爷爷,在她心里,是只有她才可以欺负爷爷。幸福的小李曼以为会这样抓着他的手很久很久…… 此刻的李明已是满眼泪花,她太想她的爷爷了,好想再去抓抓他的那双手。 “爷爷,您在哪?” 相比爷爷给她的宠爱,奶奶爱她的方式略显严肃了。 奶奶那时已60多岁,但比同龄老人要显得年轻太多,乌黑的发丝内仅仅掺杂几根银丝,她高高的个子架着张冰冷严肃的脸,还有着说一不二的性格,随时爆发的脾气,霸气外露的气质令人发指。奶奶在全镇20多个村里是很有名气的,她的名气来自她的冷,她的古怪,每个村多多少少会知道有“姑奶奶”这样一人。一点都不夸张的说:大人们见到奶奶会恭恭敬敬打着招呼,跟在一旁的小孩子会溜到大人的身后不敢看她;小李曼的妈妈说自从做了李家的媳妇,她怕了自己的婆婆一辈子。 爷爷给了她安静的陪伴,奶奶给了她生活的品质。 奶奶对她的爱一点都不比她爷爷给她的少,别人家孩子有的她的孙女必须有;别人家孩子没有的,她的孙女也要有;她不准许孙女去别人家,说是有跳蚤;她不允许饭桌上吃饭说话出声音;不允许她脏兮兮的;不允许她在街上乱跑像个野孩子。她给她买一堆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头饰,好看的帽子,一堆堆漂亮的衣服,用小包袱一件一件的包起来。幸福的小李曼自己挑衣服,穿什么样的上衣配什么裤子搭什么鞋子再来顶小帽,她乐在其中。 后来年纪大了的奶奶,总是等着城里的李明回家。她把托人从集市上买回的吃食留着给她的孙女,有时等的时间久了,那些食物会发了霉烂掉。 李明爱着她的奶奶,大家都说她像极了“姑奶奶”,好在儿时爷爷也给了她耳目濡染的教育,她也有着奶奶没有的隐忍与温柔。 李曼有个倔强的童年。1997年她跟着工作调动的父母去县城里读书了。那一天,她第一次去了父母生活在镇上十几年的家,当时,屋子里面已是空空如也,她还是错过了这与她无缘的家,但她并不难过,在她心里奶奶的家才是她的家。 城里幼儿园的那几年她叫李曼,直到要上一年级了,妈妈把她拉到跟前儿说:“你以后就叫李明了,只有在家的时候,家里人会叫你曼曼。”妈妈手里拿着户口本,当时的李曼只是摇着头哭喊着:“我不要叫这个名字。”那时的她怎么知道有了户口本有了这个名字她才能上小学;这个名字是她爸爸妈妈拖了多少人找了多少关系才有的。那名字不是她的,就连上面的生日都是错的。倔强的小李曼想:我长大后我要告诉所有人我是李曼! 李明在几年前将自己尘封在电脑里的散文,诗歌,随笔陆续通过网络平台投稿,包括现在她的每一篇文章都写着:作者李曼。 依旧倔强的她最终用她的方式告诉了所有人:我是李曼! 小时候的李曼是爷爷奶奶的牵挂;长大后的李明是爸爸妈妈的骄傲。 不管是以前的你,还是现在的你,或是将来的你,我都希望,你一直做那个最初的小李曼,简单安静,勇敢幸福;你也要继续做现在的李明,坚强快乐,自由豁达! 我想说:好姑娘,好好的! 附: 亲爱的朋友! 感谢您此刻将宝贵的时间用来阅读我的文章,请允许我说出自己的心声:若此刻您的身边有您的长辈,请务必去拥抱一下他们,不要再去吝啬自己的情感,人生最遗憾的不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吗? 忆祖父祖母(组诗) ◎春花 心系于儿时, “曼” 奶奶给的字, 曼曼衣裳顾盼兮! ◎夏日 春去夏来,岁月如流,回忆儿时, 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 瓦房三椽,高枝啼鸟,祖孙三人, 祖父病偻背影,祖母手握胡牌, 小丫一个,嚷着吃糖,檐下嬉耍,曾把闲情托。 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 ◎秋月 四季最喜秋, 忆相思,上心头。 祖母,抚我育我, 祖父,顾我畜我。 秋意渐浓,又是一年。 思念穿透季节, 天渐凉,秋风起 , 听窗外清风奏曲。 凄婉的伤,孤单的影, 忆亲人,愁上心头。 ◎冬雪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 忆儿时之事,已物是人非, 深感青春不在,岁月无情。 往事犹如天边几片暮云, 在生命中晃晃悠悠, 余韵十足,翩若惊鸿。 如今故人远去数十载, 唯留“曼”字,待我忆旧人。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