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乡村教师,在农村的学校教了大半辈子,我发现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从农村学校转学出去的大多是尖子生,而从外地转回来的却十有八九是传说中的“潜能生”。这不,今天是开学之后的第三天,我们班也转来了一位新同学,这位同学恰好是刚才我所说的“潜能生”。 “她平时的成绩怎么样?”我问这位同学的家长。 “她成绩挺好的,一般都能考八九十分。”家长信誓旦旦地回答。 “你平时语文能考多少分?”我转过头问那位刚准备转学回来的同学。 “有时候六十几分,有时候五十几分。”这位同学仿佛没有看到她家长的挤眉弄眼,直接实话实说。 这孩子的求学之路可不简单:她读1-4年级的时候在广东的某所小学就读,她读五年级的时候前往河南的某一所小学就读。今年,她算是“落叶归根”了,最终随着自己的家长回到老家所在的学校——也就是我们学校来就读。 当我问她为什么回来读的时候,这位同学的回答让我一脸懵逼:“我爸说我是退学回来的。”退学回来的?这孩子到底是犯了多大的错误才“退学”回来?不过,我觉得她应该是把“转学”听成了“退学”,毕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几乎没有小学会对某个学生进行“勒令退学”的。 “一个尖子生在去年刚转走,现在又来了一个超级‘潜能生’,如果来的是尖子生,转走的‘潜能生’,那该多好啊!”同事感叹道。但是,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是如此“残忍”,谁又有什么办法呢? 为什么总是尖子生离开农村基层学校,而那些成绩差到一定境界的“潜能生”对我们农村学校趋之若鹜呢?我曾经不止一次思考过这么一个问题,我猜测答案可以一分为三: 首先,档次比较高的学校,哪怕是农村的中心校,都不会容忍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转进去,那些学校一般是给需要转学的学生来一次“面试”:面试没过关的别想转进去,面试过关的可以再来一场“笔试”,笔试和面试都过关了才能勉为其难地转学成功。而差生在第一关面试的时候估计就“折戟沉沙”,所以只能选择农村基层学校来个“免试转学”了。 其次,尖子生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达到了跻身其他档次更强的学校就读的水平,此时不走更待何时?所以当孩子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立马走人。当然,在这种家长看来,孩子能在学习上取得进步,这绝不是农村学校老师的功劳,这是他们孩子自己聪明而已,和老师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第三,学生转来转去最终转到农村学校的,十有八九是家长已经对孩子“放弃治疗”了,然后家长以佛系的态度看待孩子的成长。至于农村的老师向他们讨要作业之类的东西,他们肯定会选择性失明、选择性失聪。 对于农村基层学校这种“低进高出”的现状,你是怎么看的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