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公众号“新榜”
用户只需要在苹果手机的设置中,选择“深色模式”,微信也会自动切换为“暗黑模式”。目前,苹果端的微信暂无法独自开启“暗黑模式”。
至于每次“晚半拍”的安卓端,微信团队也表示“快了”。
图截自微博“腾讯微信团队” 在微信官宣的微博底下,一个质疑微信官方“认怂”的评论获得了最高的点赞数。“确实是认怂,不过认的是用户的‘怂’”,微信官方团队回复说。微信这话倒是没错,可“苹果威胁微信”的事情却是一个“假新闻”。
事情的起因,源于3月4日新推出的苹果应用审核指南。指南要求4月30日之后提交的App,必须使用最新版IOS13的软件开发工具包。由于在这条规定的上一段,苹果先自夸了一番IOS13新推出的“暗黑模式”,这才让极个别网友产生了误解。
根据官博的通告,在舆论爆炸之前,微信团队早已完成了“暗黑模式”的开发,向苹果“认怂”几乎是无稽之谈。

此前公开表示“拒绝”的微信团队,为何又在此时突然“真香”呢?
答案或许就是“认用户的怂”。事实上,早在微信之前,市面上的许多App都有类似的模式,诸如微博的“护眼模式”、B站的“夜间模式”等等。相比于普通模式,这些模式具备减少屏幕所带来的光污染、减少手机耗电速度等优势,用户体验良好。
微信推出“暗黑模式”之后,用户评价也是赞誉居多。“没有自定义背景的话,真的好看。”一位微博网友感慨说。但毕竟众口难调,也有部分用户认为这一模式“丑出天际”。

克制,一向是微信最显著的特质。迟来的“暗黑模式”,是微信团队在“克制”与“用户需求”中,寻到的一个平衡点。
不过,“暗黑模式”的加入,也给微信生态上的内容创作者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影响。
如果你使用“暗黑模式”去阅读微信公众号,可能会发现,一些原本应该融入文章背景的图像,会出现在一块突兀的白色里。
 反面教材 为了方便排版,公众号创作者往往会将各种花哨的小标题样式,做成一张白色背景的图片。但在“暗黑模式”下,变成黑色的只有用户交互界面,图片颜色并不会发生更改。
解决方式也很简单,只需要将图片改成“透明”背景即可。但对已发送的文章来说,在观感上无疑会有不小的影响。
在这一次的版本更新中,微信还在小程序等领域进行了更新。比起前面讨论的“暗黑模式”,微信的其他更新似乎更加“大胆”。这一系列改动的背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寻求转型的微信。
苹果用户更新后,将可使用一项名为“群待办事项”的新功能:群主和群管理员可以将发送到群里的小程序设置为“群待办”,同时可以设置代办的人数。这一功能开启后,所有人都会收到提示,待办小程序将在聊天输入处进行提示,包括完成人数和完成状态。 除此之外,群众还可以将群公告也设置成“群待办事项”。

还有一项更新也与小程序和微信群有关。微信群中新增了一个名为“群工具”的功能,可以显示该微信群最近使用过的小程序,群主和管理员还可以把最多8个小程序置顶。
微信官方明显在加强小程序与微信群的使用关联。一方面,伴随着小程序的普及,其出现在微信群的频率的确越来越高,在使用上的确有优化的空间。与此同时,微信群又有着庞大的“私域流量”,也能进一步将微信小程序打造成微信之外的另一个“新基础设施”。
不过,“微信之父”张小龙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不希望微信用户被打扰”。如今,微信团队似乎在寻找“不打扰”的新平衡点。
与此同时,微信似乎正在尝试从“工具”转型。在历年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曾多次表示“微信只是一个工具,不是一个平台。”两者的区别在于用户的使用习惯上:所谓工具,只有在用户需要时才会使用;至于平台,自然希望占用用户更多的使用时长,没事儿也能来转转。
在这一次的更新中,微信官方在视频号的入口加入了强提醒的“小红点”,与朋友圈类似。朋友圈也新增了“未看位置”的新功能,点击即可一键跳转到还未查看的朋友圈内容。 这两项更新,似乎是希望用户花费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微信上。
然而,微信的事儿,谁也说不准。2019年12月23日,微信官方推出了“朋友圈动态评论区支持发表情包”的功能,立刻引起了用户的斗图狂欢。可仅仅过了两天,微信官方就关闭了这一功能。
很显然,微信有着自己的一套“生态哲学”,所有更新都得保持“生态的平衡”。但对比微信的发展历史,能够发现微信的“生态哲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下,比起“暗黑模式”,“视频号”与“小程序”或许才是这一“生态”的核心。
你喜欢微信的“暗黑模式”吗?
刺猬公社是聚焦内容产业的垂直资讯平台,关注领域包括互联网资讯、社交、长视频、短视频、音频、影视文娱、内容创业、二次元等。 投稿、转载、媒介合作联系微信号 | ciweimeijiejun 网站 | www.ciweigongshe.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