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小麦春季施肥的这些细节你注意到了吗?

 农业科学化 2020-09-04

一、小麦需肥规律

1、营养特性

我省小麦一般在10月中下旬播种,生育期较长,从播种到成熟一般需要210-240天。小麦是一种需肥较多的作物。小麦生长发育需氮、磷、钾、铜、锌、锰、硼等多种元素。

据分析,在一般栽培条件下,每生产50公斤小麦,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约1.5公斤、五氧化二磷0.5公斤、氧化钾1.5公斤,氮、磷、钾三要素比例约3:1:3。不同地区、不同品种有所差别。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量,随着品种特性、栽培技术、土壤、气候等而有所变化。产量水平越高,吸收养分的总量也随之增多。由于作物品种和栽种方式的不同,以及肥料品种、施肥方式和气候条件的差异,不同肥料品种当季利用率有所不同。在一般情况下,每亩麦田全生育期需施纯氮12~15公斤,五氧化二磷4~8公斤,氧化钾3~6公斤。对于中低产田或高产创建田块,需施更多的肥料。

2、需肥规律

小麦对各种养分的吸收率随生育期而不同。

对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一是在出苗到拔节阶段,氮吸收量约占总氮量的40%。二是在拔节到孕穗开花阶段,氮吸收量约占总氮量的30-40%,在开花以后仍有少量吸收。

冬小麦氮素实时监控技术模式

小麦对磷、钾的吸收,随生长的推移而增多,在分蘖期吸收量约占总吸收量的30%左右,拔节以后吸收率急剧增长,约占总吸收量40%以上。磷的吸收以孕穗到成熟期吸收最多,约占总吸收量的40%左右。钾的吸收以拔节到孕穗、开花期为最多,占总吸收量的60%左右,到开花时对钾的吸收已达最大量。

在小麦苗期,应有适量的氮磷钾营养,以促使幼苗早分蘖、早发根,培育壮苗。拔节到开花是小麦一生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需要较多的氮、钾营养,以巩固分蘖成穗,促进壮秆、增粒。抽穗、扬花以后应保持足够的氮、磷营养,以防脱肥早衰,促进光合产物的转化和运输,促进麦粒灌浆饱满,增加粒重。

(1)平衡施肥,缺素补素

根据土壤自身的供肥特性、小麦吸肥规律和目标产量等,结合小麦的生长发育要求适时适量施肥,调节、平衡养分供求关系。切不可盲目施肥、偏施氮肥。作物营养调节好了,抗病、抗冻、抗倒等抗逆性能就增强了。

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是实现营养平衡的有效手段。

有机肥具有养分全、肥效长、有机质含量高、能改良土壤等优点,施用有机肥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抗逆性能,而且能提高产品品质,促进增产增收。但有机肥由于养分含量低、用量大、肥效慢,当小麦急需某种养分时,还必须以化学肥料来补充。

只有实行缺素补素、有机与无机相结合,才能互补短长、缓急相济。在劳动力紧张、种植规模小、小麦播种迟、效益低下的地区,往往不重视有机肥的施用,必然导致小麦产量低、产品品质差、化肥利用率低。

缺素补素

(2)基追结合,科学运筹

按小麦需肥特性,遵循“重施基肥、巧施追肥、补施微肥”的原则。

施足基肥,主要是促进幼苗早发,培育壮苗、增加冬前分蘖、促进次生根的生长和壮秆促穗。

合理追肥,就是根据小麦一生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满足作物对肥料的需求。

春季合理追肥能促使小麦多扎根、早返青,巩固冬前分蘖,提高冬前分蘖成穗率。

“麦收胎里富,基肥是基础”

基肥的用量一般占施肥总量的60%-80%。

基肥一般以有机肥为主,同时配合施肥含氮磷钾的配方专用肥。

有机肥肥效时间长,施足基肥不仅可以在小麦整个生育期间源源不断地供给养分,对控制麦株前期徒长和防止后期早衰有良好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改良土壤,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与活动,从而持续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对化肥的依赖。有条件的地区一般可亩施用优质有机肥1.5-2吨。对于秋冬播时没有施用有机肥,可根据条件尽快施用适量的腐熟农家肥。

返青到拔节期,小麦吸收磷钾能力急剧增加,如果底肥中施足磷钾肥,并长势较旺,可以不施磷钾肥,以防徒长。若土壤缺磷钾且基肥施用量少,在返青期施用氮肥的同时,需施用磷钾肥,从而有利于增加有效分蘖、提高成穗率。

拔节至抽穗期,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达到最高峰,合理施肥,供足水肥,可提高穗粒数,为创高产奠定基础。

抽穗期成熟期,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能力普遍下降,但除钾外,氮和磷一直到成熟仍在继续吸收,尤其是磷肥,能灌浆壮粒,使麦穗粒多粒重。所以,为了满足后期对各种营养的需要,往往采取根外追肥措施。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广“肥药混喷”技术,做到“一喷三防”,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防止根系活力和吸收养分能力下降,防早衰。

(3)深施覆土,提高肥效

要尽量深施或分层施用。

在有机肥资源充足、劳动力富余、机械化条件好的地区,基施农家肥和配方肥后,一定要深耕和耙地,使肥料均匀地分布在土壤中。

条件一般的地区施肥后至少要进行浅耕翻埋,或在开沟播种时条施,这样可使小麦在苗期得到一定的速效养分,而翻埋到土壤中层和下层的肥料则能保证小麦生长后期的需要。

化肥作追肥时,以入土5-10厘米为好,特别是氮肥如碳酸氢铵等挥发性强的氮肥,更必须深施。深施可以使化肥被泥土覆盖,防止挥发和流失,肥效稳定,有利于根系吸收,提高化肥利用率,充分发挥肥效。

三 、小麦施肥技术

1、施足基肥

对于保肥性能差的沙土或水浇地,可采用重施基肥、巧施追肥的分次施肥方法。

即把有机肥、2/3的氮肥和全部的磷钾肥(或直接选用配方肥)作为基肥,其余氮肥作为追肥。一般每亩施优质有机肥(农家肥)1.5-2吨。

微肥可作基肥,也可拌种。作基肥时,由于用量少,很难撒施均匀,可将其与细土掺和后撒施地表,随耕入土。用锌、锰肥拌种时,每千克种子用硫酸锌2-6克、硫酸锰0.5-1克,拌种后随即播种。

2、巧施追肥

春季追肥是小麦获得高产的关键,包括返青期追肥和拔节期追肥及孕穗肥,在施用上以前两次为主,孕穗肥为辅。追肥量占氮肥总用量的30%-40%。磷钾肥施用不足的要在小麦返青时及早施用。

追肥数量为应施基肥量与已施基肥的差值(地力差减法)。应根据旺苗、弱苗、壮苗三类苗的特点,分类指导。

对于适期播种、基肥施用充足的中高产麦田,一般不需追肥或少追肥。

对于因底肥足、墒情好引起的旺苗,应采取深中耕的办法断去老根,促进新根下扎,调节养分的吸收,减少春季分蘖,防止徒长,促进大蘖成穗。对由密度过大或播种偏早引起的旺苗,应及时疏苗,建立适宜的群体结构,使个体充分发育。也可以用爱普达肥胖墩进行控苗,喷施爱普达肥胖墩40ml/亩。

对于播种偏晚、整地质量差、土壤肥力低、基肥施用不足、墒情不足、个体长势差、分蘖少的弱苗,应加强管理,做到早管早促。

一般在小麦3叶期每亩用尿素5-7公斤,并补施农家肥1.5-2吨。

干旱地区在追肥后应浇水,及时中耕松土,促进根系生长和分蘖发生,使弱苗迅速转壮。

对由晚播引起的弱苗,除缺墒严重的田块外,一般不浇水,以免造成地温下降,不利于发苗,应浅中耕保墒增温。

3、控制氮肥施用总量

整个生育期的氮肥用量,按照斯坦福公式计算推荐。

即依据土壤供氮量、百公斤籽粒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三大参数,确定不同目标产量的施氮量,实行精确施肥。

目标产量需氮量=目标产量×施氮区百公斤籽粒吸氮量/100。

土壤当季供氮量参数可通过当地测土获得,或根据近年来无氮施肥区的百公斤籽粒吸氮量与无肥区产量的乘积获取。

氮肥当季利用率可设定在40%左右。

各地可根据农业部门的试验示范结果,选择主推品种的适宜施肥参数。强筋小麦、中筋小麦和弱筋小麦施肥区的百公斤籽粒平均需氮量参数可分别选为3.1公斤、3.0公斤和2.9公斤。 同一地区应用的参数应考虑作物品种、目标产量和土壤质地的不同。

江苏省

全省小麦氮肥利用率可设定为40%左右。

对稻草全量还田的田块小麦前期可适当增施速效氮肥,调节碳氮比至20-25:1。弱筋小麦穗肥应控制氮肥使用。农家肥或商品有机肥施用较多的地区要酌情调减化学氮肥用量。

江苏省

江苏省

江苏省

4、合理施用磷钾肥补充微肥

稻麦轮作、稻油轮作地区要把磷肥施用重点安排在小麦或油菜茬口上。

近年来,我省土壤磷素有富集的趋势。对于有效磷高的土壤,亩施磷(P2O5)量要控制在2公斤以内;有效磷中等的亩施磷量要控制在2-4公斤;有效磷低的土壤亩施磷量一般不超过6公斤。

有效钾含量高的土壤可不施用化学钾肥;有效钾含量中等的亩施用化学钾肥(K2O)3-5公斤;有效钾含量较低的土壤亩施用化学钾肥(K2O)不超过6公斤为宜。

锌、硼、锰等元素根据土壤养分供应状况,因缺补缺,针对性使用。

徐淮农区小麦磷肥推荐施肥量(kg/亩)

徐淮农区小麦钾肥推荐施肥量(kg/亩)

太湖农区小麦土壤有效磷钾丰缺评价标准

5、优选肥料品种

应根据测土方施肥结果,合理选用适宜的区域主推配方肥,做到区域配方施肥与地块配方施肥相结合。在应用主推配方肥时,应根据具体地块土壤肥力的高、中、低合理调整、优化,做到“大配方、小调整”。

原则上以中低浓度磷钾配方肥料为主。其中,高肥力土壤以低磷低钾配方为主;中等肥力土壤以中磷中钾配方为主;低肥力土壤以高磷中钾配方为主。严重缺钾地区以中磷高钾配方为主。

6、科学肥料运筹

氮肥实行分期施用。

磷肥原则上实行一次性基施。磷肥因不易移动不能撒施地表,条播时必须施在根系附近。

钾肥以基施为主。严重缺钾的地区,钾肥可分次施用,基肥与穗肥各半。

基蘖肥和拔节孕穗肥氮素运筹比例

强筋小麦:5:5,拔节孕穗肥平均分两次施用,分别在倒3.0叶和倒1.0叶时均施;

中筋小麦:6:4,拔节穗肥分别在倒3叶与倒2叶时均施;

弱筋小麦:7:3,拔节孕穗肥在倒3叶时施用。弱筋小麦穗肥应控制氮肥使用。

7、看苗施肥技术

正常苗情下,追施氮肥总量应控制在纯氮为6-8公斤/亩范围内。

至于何时追肥,追1次还是追2次,既要看当前苗情,又要瞻前顾后。主要看群体状态,按群体状态确定追氮肥的次数和数量。

要考虑年前的基肥施用和苗情长势。如果基肥中已经氮肥过多,造成冬前麦苗过旺,春季就少追氮肥,晚追氮肥,或者因旺苗消耗太多,也要及早施肥,否则小麦后期的穗粒和成熟期都会出问题。反之,晚播小麦、弱苗状态,就要早追肥,促进分蘖。

正常苗情下起身期追一次肥,如尿素亩用量15-20公斤即可。对于强筋小麦,则要在扬花期加1次追肥,施尿素4-5公斤/亩,增加小麦中蛋白质含量。

(1)小麦返青期

冬前每亩总茎数达100万以上的旺苗,因分蘖太多,叶色深绿,叶片肥大,返青肥应以磷、钾为主,不要再追氮肥。如基肥未施用磷钾肥,可亩施过磷酸钙15公斤,草木灰50-100公斤或钾肥10公斤左右,对壮秆防倒伏有好处。

冬前每亩总茎数已达70-100万的壮苗,应以巩固冬前分蘖为主,适当控制春季分蘖,以减少无效分蘖。追肥可在2月底至3月底,每亩施碳铵7.5-10公斤。

保水保肥力强的稻茬麦,可适当早施;

保水保肥力差的砂壤土或砂姜黑土,可适当晚施。

麦田有点片弱苗时,可酌情施“偏心”肥。对于冬前分蘖不足的弱苗,应重施返青肥,每亩可施碳铵15-20公斤,施用方法最好开沟深施,施后覆土。对于缺磷的麦田,可亩施10-15公斤过磷酸钙。

(2)拔节孕穗期

拔节期是冬小麦施肥的最大效率期,可促进小花分化和大蘖成穗,争取穗大粒多。

拔节肥在小麦分蘖高峰后期施用。用量和时间应注意苗情。

对于过旺麦田,可不追肥,以防止后期倒伏;

对于麦苗健壮、分蘖适中的麦田可追施少量氮肥,并在追肥时间上适当延迟;

对麦苗瘦弱、叶色黄绿、分蘖不足的麦田应应早施拔节肥,适当增加氮素化肥用量,提高分蘖成穗率,力争穗多、穗大。

追肥量可占总施肥量10-15%,每亩可用尿素3-4公斤沟施或穴施。

强筋、中筋小麦的稻田套播麦田和少免耕麦田,更应注意施用保花肥(孕穗肥),一般可追施尿素5~8公斤/亩。弱筋小麦,施氮比例要前移,应以施用拔节肥为主,一般不追施保花肥。

对于生长健壮的麦苗,由于群体适宜,穗数一般有保证,主要应攻大穗,拔节期应适当控制肥水,防止倒伏,待叶色自然褪淡,第一节间定长,第二节间迅速伸长时,再水肥并进,以保花增粒。

对于群体大、叶面积过大、叶色浓绿、叶宽大下垂的旺苗,有倒伏危险,主要应控制肥水,深中耕伤根,抑制后生分蘖,如有条件可以喷施矮壮素,矮化植株,壮秆防倒。到剑叶露尖时,如叶色褪淡,再补施孕穗肥。

8、强化田间管理

沿江、苏南和里下河地区要特别重视田间沟系建设,防止小麦渍害。

由于麦田后期不便追肥,且根系的吸收能力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日趋降低。因此,若小麦生育后期必须追施肥料时,可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这也是小麦增产的一项应急措施。每年5月下旬是干热风多发季节,可用0.2%磷酸二氢钾、含腐植酸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含氨基酸微量元素水溶性肥料等叶面肥料进行喷施1-2次,间隔5-7天。以防早衰为中心提高粒重。要结合纹枯病、赤霉病等防治,通过肥药混喷、做到“一喷三防”,提高防病虫害、防倒伏、防干热风、防早衰等抗逆能力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