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饶之根”系列报道之四:焦墨画家郑兴昌笔下的“上饶双塔

 崇文尚旅 2020-09-04

江西上饶市画家郑兴昌先生,以多年的辛勤创作,留下了上饶文保遗址、古建民居等方面弥足珍贵的焦墨画作品,其数量之多、水准之高,堪称书画界楷模。对于城市之根的文物古建,郑兴昌先生以其精妙之画笔,演绎内蕴之风华,继往开来自成一格。

“上饶之根”系列报道之四:焦墨画家郑兴昌笔下的“上饶双塔

五桂塔

“上饶之根”系列报道之四:焦墨画家郑兴昌笔下的“上饶双塔

纵观千年古城上饶之文物古建,多为儒家建制或以儒家思想融合佛道之理念而传承至今之实物。这些历经数百上千的古建风物,阅尽灵山信水之演变,诉说生生不息、奋进不止之精神,成为上饶人历史文化记忆的丰碑。《风景独好天下行》《全景天下》两微一端,今日推出郑兴昌先生[上饶之根]系列创作终笔之作,现予发布以飨网友。

“上饶之根”系列报道之四:焦墨画家郑兴昌笔下的“上饶双塔

奎文塔

“上饶之根”系列报道之四:焦墨画家郑兴昌笔下的“上饶双塔

大家知道,“塔文化”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现象。“塔”源于佛教,原为供奉舍利或佛像经卷的建筑,又称为“浮屠”(音译)。后来,塔融入到我国传统建筑,逐渐走出寺庙走向世俗,以其美妙的外观与结构,及其承载的传统哲学宗教、建筑美学等元素,寄寓着人们对美好前景的向往,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和众多城市乡村的建筑地标,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地方保存着古塔。矗立在上饶市信州区信江之畔的五桂塔和奎文塔,不仅是上饶城的历史名片,也是上饶人的文化记忆。

“上饶之根”系列报道之四:焦墨画家郑兴昌笔下的“上饶双塔

五桂塔穹顶

“上饶之根”系列报道之四:焦墨画家郑兴昌笔下的“上饶双塔

五桂塔位于信州区信江北岸五桂山山顶,据测为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建成,至今已有200年历史。塔身五层八角形,塔高17米、直径4.8米,青砖结构,清代风格。在上饶,流传着一个五桂塔的民间故事。相传很久以前,五桂山下有一个渡口,有一年会考,有五位20岁左右的书生不期而遇。他们为萍水相逢而又结伴同行而高兴。由于天色已晚,他们没有搭上船,便在河边一块巨石上畅谈,不觉已是天亮。他们相约,不论中与不中,都要按约定时间在这里会面。结果五人都金榜题名,封官上任。赴任之前,他们都履行诺言,头戴乌纱重聚渡口,并互相勉励:要为国为民当一个清官。事后,他们在山上建起了一座五级宝塔,栽下了五棵桂花树,以象征蟾宫折桂之意。

“上饶之根”系列报道之四:焦墨画家郑兴昌笔下的“上饶双塔

松桂银杏

“上饶之根”系列报道之四:焦墨画家郑兴昌笔下的“上饶双塔

后来,这座山便称为“五桂山”,塔因山名叫做“五桂塔”。登临五桂塔,但见塔影绰然,风貌依旧,周边桂树、银杏、合欢、梧桐、松竹等环绕,令人爽心悦目。如今,五桂塔被视为饶城尚文守信的镇山之塔,成为上饶人诚信精神的象征之塔。

“上饶之根”系列报道之四:焦墨画家郑兴昌笔下的“上饶双塔

奎文塔附塔

“上饶之根”系列报道之四:焦墨画家郑兴昌笔下的“上饶双塔

奎文塔又称龙潭塔,也位于信州区信江北岸,距五桂塔1500米。该塔始建于明万历(1573一1620)年间,塔下是信江和丰溪两水汇流后冲击而成的大深潭,因而该塔被视为饶城的镇水之塔。奎文塔七层八角形,塔高约50米,砖石结构。每层均设门窗,通过内部梯阶盘旋而上,可登临眺望。后倒塌,仅存二级。清嘉庆十九年(1814),广信知府王赓言、上饶知县赖勋重建五级,并改名“奎文塔”。重建后保存至今的奎文塔,依然呈现出简朴、庄重的明清塔建风格。

“上饶之根”系列报道之四:焦墨画家郑兴昌笔下的“上饶双塔

奎文塔仿古建筑

“上饶之根”系列报道之四:焦墨画家郑兴昌笔下的“上饶双塔

该塔也有一民间传说。明代有一年大旱,知府带领成百上千的百姓到几十里外的灵山求雨,在一处叫做龙潭的深涧里,求得真龙入罐,老天果然应验下起了及时雨。归来后,偶然间发现信江北岸岩石下有深潭与龙潭相通,便把龙放在此处。后来,人们便把此处的深潭也称为龙潭,岸边建成的宝塔取名龙潭塔,清代改名奎文塔。

“上饶之根”系列报道之四:焦墨画家郑兴昌笔下的“上饶双塔

奎文塔局部

“上饶之根”系列报道之四:焦墨画家郑兴昌笔下的“上饶双塔

五桂塔和奎文塔是饶城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为了更好保护这两座市级文保单位,同时为市民开辟滨江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2005年在两塔之间修建了双塔公园。双塔公园依托明清两塔,建成五桂塔史迹保育区、奎文塔院游览区、滨江湿地景观区,建有龟峰探源、奎文显渊等9大景点,成为兼具文化古韵、游憩价值和文物保护功能的市民休闲好去处。(石木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