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孩子爱上学习,真就这么简单!一位倔强的家长终于相信了

 风雨过后是阳光 2020-09-05

一个成绩很好,喜欢学习的孩子,父母甚至连走路都带着风!可一个成绩很差,讨厌学习的孩子,父母真的是无可奈何!

让孩子爱上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看完本文,相信你定有收获,篇幅较长,但意义非凡!

前几天,我在一个家庭教育工作坊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期间,我提出了一个让孩子爱上学习的方法,绝大多数家长表示认可我的观点,决定回家就试试。

但是,还有几个家长表示怀疑,其中有一位甚至课下当面找我辩论,她觉得我的方法不切实际,她认为孩子就得严厉地督促,她坚决相信严师出高徒。

由于当时我还有事儿,我并未作出太多的解释,最后我就说了一句话:“你回去试试就知道了”。

过了两周,一个陌生的电话打过来,说非常感谢老师,真的很有效,而且为那天的鲁莽向我道歉......

生活中,我们一定见过这样的场景,当自己对某一件事一筹莫展时,总有人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轻轻松松搞定,快到让你觉得不可思议。

同样道理,就孩子爱上学习这件事,很多家长觉得不可能,除了“盯紧”他,监督他,似乎想不出什么更有效的方法。

其实,这就是没看到问题的本质,不知道从决定问题的层面,去解决问题。

在我看来,学习是孩子的本能,他们本身就具备对学习的热爱,以及对未知的探索,而家长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使得“手段”,激发出孩子学习的本能。

那究竟要怎么做呢?别急!我们先把这个观点理顺了,掰扯清楚了,然后咱就知道怎么做了。


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为什么说学习是孩子的本能,我给出以下两个理由:

  • 人类天生就有好奇心

我们想想看,这个世界上的动物,是不是只有人类会对天上的星星感兴趣,他们会琢磨星星究竟如何转动,地球到底是不是宇宙的中心,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要这样,我的观点是,吃饱了撑着!根本就没有为什么,就是天性的好奇,正是这种好奇心,让一代又一代哲学家、思想家不断去研究,不断去发现,最后造就了一拨又一拨的伟人:亚里士多德、哥白尼、伽利略、牛顿......

事实上,不仅是这些牛人,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孩子,都有这种天生好奇心,我们会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我们会对奇怪的东西感到着迷,这种好奇感推动我们去了解它,研究它,最后弄懂它。

我小儿子今年8岁,昨天我带他去坐地铁,因为是周末,又赶上近期有绿色出行的活动,因此,地铁不收票。

儿子感觉不理解,接连着问了我几个问题:“为什么今天不收票,为什么政府要搞绿色出行的活动”?

我当时本想着直接作出解释的,后来觉得,干脆让他自己去弄清楚吧,我说,“爸爸也不是很了解,干脆你去问下工作人员好了”。

刚开始儿子有点退缩,不敢去,后来实在纠结这个事儿,最终鼓起勇气去问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很善良,耐心地给儿子解释了为什么不收票,为什么要搞绿色出行。

人就是这样,我们的大脑不喜欢有空缺的东西,一旦有空缺,我们的好奇心一定会搞懂它,最简单的例子让你体验下:一个人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一个装满钱的提箱,结果......

  • 学习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天生就有5种基本的需求,从底层到高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其中,自我实现需求可以拆分为学习需求,和审美需求。

马斯洛认为,任何一个人,只要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一生都在追寻上面的5种需求,只不过,在特定的阶段对某些需求更强烈而已。

这就是说,孩子本身就具备对学习的需求,没有为什么,就像喝水、吃饭、交朋友一样,学习就是造物主为人类设定的初始程序,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

我记得女儿学完爬之后,她便自发地开始尝试站立,刚开始是扶着床站起来,然后慢慢地尝试自己站起来,整个过程根本就没有人教,她就是想那么做。

所以,如果我们认真地回想,我们会发现孩子的学习根本就是自发地,即便没有人让他那么做,但他就是会主动地去学习,去尝试。

也许,我们只能把这种行为理解成造物主的安排。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就明白了,学习就是孩子的本能,就算你完全不去管他,他也会自发地去探索,去求知。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就可以主动学习,言谈举止中表现出对学习的热爱,而另外一些孩子却对学习毫无兴趣,甚至有极强的厌学情绪?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很难,你可以看@米哈里EDU之前的文章,也可以私信@米哈里EDU来了解,不过我简单给出以下几种原因:

  1. 学习的挫败感太多
  2. 学习方法不行,学习能力太差
  3. 师生关系没处理好
  4. 家庭不和谐,亲子关系糟糕,孩子患得患失,没心思学习
  5. 学习环境的不适应

以上任何一种原因,都可以让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基本需要,而作为一种刚需,学习又是一件不得不的事情,因此,很多家长采用各种逆天的方式,威胁、利诱、强迫孩子学习。

结果导致孩子更加不想学,甚至公然与父母老师对抗,也许这些孩子后来考上了大学,但终身都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厌烦情绪,原因何在?

因为,我们没有采用正确的手段,没有使用最有效的方法,接下来就是本文的重点——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先问一个问题,如何让一个人很愿意做某一件事情?

答案是:“得有好处”!试问,没有好处的事情,谁会愿意做,我想没人会!

再问一个问题,孩子学习的好处是什么?

是奖励玩具汽车、是去游乐场玩、是美好的未来生活、还是什么?

以上这些是好处吗?是好处!但它们都不是孩子通过学习所带来的好处,或者说,并不是学习本身的好处。

它们可能激励到孩子,也可能促进孩子去学习,但绝对无法让孩子长期地、主动去学习,而且,这种奖励,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孩子对学习的热情,理由如下:

  • 欲望无尽

这次我们用玩具汽车来奖励孩子努力学习,可人的欲望会上升呀,下次孩子提出要用手机作为奖励,我们要不要满足?再下次孩子有又提出用更贵的东西作为奖励,我们要不要满足......

而当我们再也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时,我们怎么办?孩子怎么办?

因此,在欲望面前,一切外在的奖励都是暂时性的,我们不能,也不可以用这种方式来促进孩子学习。

  • 奖励的隐形杀伤力

心理学家为了了解人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做过很多实验,其中有这么一个实验,可以很好地说明外在奖励的危害:

研究人员把学生分成三组:

第一组是“期待奖励组”:研究人员拿出一张“好孩子”奖状,告诉孩子们,画画就能得到这张奖状,然后询问,有没有人愿意继续画画。

第二组是“无奖励组”,研究人员只问这组孩子想不想画,但是一开始不许诺给他们奖状,最后,也不会给他们奖状。

两周后,研究人员在自由活动的时间,秘密观察孩子的表现,结果发现:

第二组的孩子跟实验前一样,饶有兴致地在自由活动时间认真的画画,而第一组的孩子反而没有了之前的兴趣。

这个实验说明一个问题,奖励会破坏一个人做某一件事的内在积极性,特别是当这件事属于有一定挑战,需要发挥一定的脑力的情况下。

因此,对孩子的学习来说,如果我们把学的好不好当成给不给奖励的标准,那么,孩子对学习本身的热爱,一定会遭到破坏,他们的关注点,也一定会被奖励带跑偏。

由此可见,既然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自发地爱上学习,那么最正确的事情,是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本身带来的好处,具体怎么做呢?我给出以下建议:

  • 内在的成就感

如果说学习有好处,那么第一个好处就是成就感,成就感能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本身所带来的快乐:攻克一道难题,学会一个知识,掌握一项技能......

这些成长带来的快感会更好地促进孩子投身于学习,脑科学研究表明:当我们通过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大脑会自发地分泌快乐激素,而这种激素会让我们更愿意做某一件事情。

想想是不是这样,我们在工作中会主动请求执行一项任务,完成这项任务并不完全是为了最后的奖金,往往是因为想要获得某种成就感。

对孩子来说也一样,别人不会做的题,我会做,别人一口气背不下来的文章,我可以,这种奇妙的感觉让孩子们更愿意努力学习。那具体要如何提升孩子学习的成就感呢?

其实就一句话:把摘不到葡萄的狐狸,放到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葡萄园。

看过《垫底辣妹》的人都知道,补习班的老师是先拿小学四年级的知识来教女主角,要知道,女主角当时已经是高中的学生。

可问题是,她的能力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水平,因此,老师先从这里开始,想让女主角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让她感觉到自己其实也是个学习的料。

同样道理,我们也可以先摸清楚孩子当下的学习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先让孩子感受到“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的感觉,先提升他们对学习的成就感。

之后,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孩子有了学习的感觉——愿意学——学习能力提升——更多学习的成就感——更愿意学......最终进入一个“增长飞轮”的模型。

  • 外在的鼓励

内在的成就感可以启动孩子热爱学习的心,但外在的鼓励可以让这颗心更加持久。卡耐基说:“人性最大的弱点,是渴望他人的认可“!

不管你认可还是不认可,人都喜欢听好听的,就算你说的很假,但是人家就爱听,这就是人性!

我们都看过陈小春演的韦小宝,他说的每一句话很可能都是假的,但不管是皇帝大臣,还是美女强盗,大家就是喜欢听,没有为什么。

如果非要给出一个道理,我觉得这是进化的选择,试想,一个原始人如果想在恶劣的环境下存活,他必须得得到部落其他人的认可,否则,他极有可能被大家抛弃,他的基因也不可能遗传到现在。

同样道理,也正是因为进化的选择,让我们更习惯于看到孩子身上缺点,让我们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因为一个太过乐观,没有忧患意识的原始人很可能活的过今天,活过不过明天。

请看下面这张图,你看到了什么?

是不是第一感觉是墨渍?可我们为什么没有看到墨渍周围还有大片干净的白色,对不起,这就是本能!

这种本能所造成的结果是:

1、孩子考了90分,我们的眼睛不盯着90分的部分,反而去指责孩子为什么扣了10分

2、孩子帮忙洗碗,我们不针对孩子做家务的态度,反而埋怨孩子为什么打碎了一个碗

3、我们不在乎孩子按时上学坚持一个学期,反而批评他迟到的这一次。

......

我想你知道我下面要说什么,我们正是要反其道而行之,眼睛就盯着”白色的部分“,只去找表现好的地方,想办法放大它,让不好的表现无处可藏。举个例子:

教育家陶行知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地接过糖。

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在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那个同学更惊异了。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啊!

请问,这个小孩学到了什么?这辈子他能忘记这位校长的教诲吗?再举一个例子:

我儿子写字很潦草,为此,我爱人常常批评指导他,经常说的话是:”你看,这些字都写的什么呀,横不是横,竖不是竖的,擦掉重写!“

结果你会发现,孩子该潦草还是潦草。

后来,我用了这招,我就专挑写的好的字来鼓励,我说:”哇!这几个字写的实在太好了,你看,规规整整,横是横,竖是竖,比以前好太多了!“

结果你会慢慢发现,孩子会在写字这件事情上越来越走心,很刻意的想要把字写好。

这就是外在的鼓励,鼓励可以锁定一个孩子的行为,它所产生的心理暗示,会让一个孩子自觉地靠近你所鼓励的方向,他的潜意识当中会坚信:

1、哦!我就是个写字很好的人!

2、我可以学得会!

3、这些题我可以做得出来!

4、我就是个好学生!

......

当我们在学习这件事情上鼓励多了,一方面,孩子可以充分感受到来自他人的认可,他会变得更想努力,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孩子会变得更有自信,更愿意相信自己可以hold住学习。

当然,鼓励这件事是需要技巧和套路的,鼓励绝对不是”真棒“,”真厉害“这些简单的词,可以参考这篇——你会夸奖孩子吗?'盲目夸奖'会让孩子自卑,家长正确的操作在这

这里我们只介绍一种:事实+为什么+感受,举个例子:

妈妈注意到,你一回来就去书房写作业(事实),这说明你非常自律(为什么),妈妈很欣慰,很开心(感受)。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我相信,只要处理好”内在的成就感“和”外在的鼓励“这两件事,我们的孩子一定会爱上学习,不信你就试试看!我保证即用即生效!

需要特别说明2点:

1、这个方法,大人,小孩通用

2、如果效果不佳,那一定是前期某些方面缺失的厉害,地基不牢靠,比如说安全感、亲子关系、师生同伴关系......这需要相关排查,可以关注米哈里EDU,我将不吝赐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