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饶平大城所城,一座活着的古城池!

 长光里 2020-09-05

古 城 池


这是长光伯用无人机拍摄到的一座小城:

方形的城池被护城河包围着,清晰的三街六巷棋盘状格局,城墙、城门还保留着。

这样一座完整的古城,在如今已是凤毛麟角

它,就是位于饶平东界所城镇的大城所城

接近正方形的结构,总面积430亩,城墙之内面积320亩左右。

盘满着榕树根的城门城墙,诉说着这里悠远的历史。





东门

西门

南门

北门


纵横有序的街巷,遍布城池各个角落的大量古井,谱写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衙署
这座古城池面积并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由  来


大城所城,全称大城守御千户所,它是明代朝廷在全国设立的65个守御千户之一,也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所城之一。

据明嘉靖《潮州府志》记载:大城守御千户所,在宣化都,洪武二十七年建(1394年),正千户二员,副千户三员,百户三员,吏目一员。

我们先来搞清楚这“千户”是个什么级别。
千户为世袭军职。明朝的千户官位是正五品官,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官员。

现在的地级市也就是这个级别。为何一座海边的小城朝廷如此器重?

明初,东南沿海倭寇海盗山贼为患。为了安定海疆,朝廷在东南沿海修筑了六十多座卫所城堡,大城守御千户所就是其中之一。

明清时期,大城所城一直都是海防重地。

清道光年间 七省沿海全图(局部)
有趣的是,在清乾隆年间周硕勋纂修《潮州府志》上,大城所有了另外一个称谓——“大埕所”


清乾隆年间周硕勋纂修《潮州府志》插图


为何这个地方会有两个名字?而且同时出现《潮州府志》。
对此,大城所传统文化促进会陈焕群及一些文史研究者认为,这应该是个乌龙”
在当年史志编写之时,官话“埕”与“城”同音,大埕与大城所又相隔,由于编者笔误导致出现了“大埕所”的乌龙。

这一“乌龙”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地图仍可继续看到。

乃至现在百度词条仍然写着“大埕所城”。

从目前遗存碑石以及史籍记载看,均显示“大城所城”才是这个古城池原本应有的名字。
陈焕群等学者认为,“大城所城”才是正确的叫法,而且也是它唯一的名字

宗教信仰


这是长光伯在大城所拍摄的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是在城隍庙拍摄的,城隍爷是儒道城池守护神,对面是城隍庙戏台,戏台上的牌匾是佛教金刚经中的“作如视观”,戏台的后面是基督教所城堂的十字架,而城隍庙的隔壁就是供奉观音菩萨的白衣庵。

在这弹丸之地,便汇集了儒道佛基督的各种元素。

这大城所宗教的写照,也是整个潮汕地区信仰的浓缩写照。

现在大城所也就数千居民,是当年镇守所城官兵的后裔和中原移民后裔构成。明代中期之时,已有36个姓氏的居民。来自华夏各个地方的创祖者,带来了各自的姓氏、宗族文化和信仰。也形成了带着强烈包容性的潮州文化特点。


但你能猜到这个只有几千人的弹丸之地有多少宗祠庙宇吗?
这里总共有八座宗祠,包括李氏、杨氏、林氏、刘氏、郑氏、张氏、许氏、鸿江小宗祠。







这里的庙宇教会更是多达数十座。供祀虱母仙的龙尾王庙、城隍庙、白衣庵、关圣帝庙、祭祀神农氏的先农庙、拜财神赵公明的元帅庙,宁福庵、重建中的天后宫、文昌祠、祀水界神将杨四将军的开江王庙、古松庙、基督教堂……


还有几乎每条街巷都有的土地庙,土地庙有的小得仅由几块石头建成,甚至直接在树下摆上香炉供奉,颇具特色。


真可谓十步一祠堂,五步一庙宇。

古城生活


这座所城留给你的,不仅有传承与信仰,还有温馨的平凡点缀。






饶平大城所城,这是一个鲜活到极致的古城,也许它没有你看到的古城精致、整洁,但它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存在。



走入这里,你能看到时光荏苒的平滑过渡,从古到老再到新,没有那种推倒重建后的突兀感。

它是早起菜市场的喧闹、走街串巷的叫卖声,是打一瓶酱油、买一包烟时的闲聊,它就在大城所城里的人间群像。



大街小巷中,为生活忙碌的人,菜肉摊档、小商店、收废品....生活于此欢乐于此。


或许是这座古城用沉淀已久的宽容,唤醒了那儿时的快乐,是赤着脚在小巷中奔跑的兴奋,也是拿着零钱去买饮料的窃喜。

来到这里,像是被城市钢筋水泥掩埋了许久迷失方向的人,恍惚间清醒过来。
不然怎叫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生活中的美好有很多种,但大多藏在平凡的日常之中。其中,最令人沉醉的便是街头巷陌的烟火气息。
诗与远方,固然向往,但烟火气才是撑起他们的真实。
大城所城,便是如此的真实。

用生活的质感背负起厚重的历史走下去,也许才是一座古城该有的模样。

(点击图文照片可看大图)
特别推荐所城航拍VR全景





所城航拍VR
识别二维码观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