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访阳壶古道|吴天敏

 zqbxi 2020-09-06

  古道,是指古人使用过的、至今保留着部分或全部遗迹的道路。古道承载着人类的艰辛,商贾的兴衰,文化的底蕴,历史的变迁。

  在河南省渑池县南村乡桓王山下,沿黄河南岸,依稀残留着一条阳壶古道。阳壶古道是我国古代一条著名古道,据传此路最早为春秋晋侯东下王畿郑地之要道,故亦称“春秋古道”。古道北起利津渡,与山西垣曲相望,途径渑池县南村乡东关、金灯河村,进入洛阳市新安县境内,终于洛阳,春秋时期已是连通晋豫的运输大动脉。宋代,朝廷为防御日益强大的辽、金入侵,令宰相吕蒙正主持对此道加宽拓修,因而此道又称“吕蒙正道”。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仰韶大地历经人世沧桑。能将岁月变迁的遗留用最好方式串联起来的,当属残存下来的阳壶古道。探寻古道遗迹,是一种亲近自然、展示自我,科学、安全、环保、文明、快乐参与户外活动的崭新模式。

儿时,我曾从隐没于山林中的阳壶古道上行走过一次,后来就只记得光滑的石面,其余的记忆则是翻山越岭时的累。前几年,又看到过一些关于阳壶古道的资料,亦挺亲切和感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2016年12月18日上午,我们一行9人,按图索骥,驱车至新安县石井镇塞沟口,徒步前往金灯河村重访阳壶古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朝马致远的小令,给我们展示了古道景象。在人们的印象中,古道是苍凉的。一是年代久远,古道早已淹没不彰,内心滋生出寒冷来;二是古道大多翻山越岭,曲折艰行,不由让人生出一派苍茫来。 

 

  阳壶古道当然也不例外。从塞沟口北上,便进入了深山老林。这一段道路由于有人、畜的活动,古道显得很开阔,上面铺的石块都辗磨得异常光滑,如同奇石馆里的商品。路边几座石砌的房屋,纯朴的乡亲,自在的牛儿,觅食的小鸡,一幅静谧、淡然的图画。

  上行到山豁,人迹渐疏,古道若隐若现,荒草遮掩,苔藓显映。从山豁西下,穿行过一段漫长而清幽的山路,沿途可谓“崇山拱持,层峦叠嶂”“碧溪穿峡,山青水秀”。就连山中特有的灰袍(菇类)、鸟巢、树桩,都不时引发驴友们大呼小叫。          

  阳壶古道最早应是古代晋人东下所初创的生活通道,后来行人多了,逐渐形成重要的通道。勤劳的先民开创的奇迹,以及纷繁缭乱的历史陈迹,交织着在眼前呈现,引起大家一阵阵的赞叹。这条古道,千年以来见证了太多的旌旗烈烈,兵马驰骋。在眼前,在脚下,古道静黙着,和着这肃杀的原野,空旷而辽远。偶尔,会在古道上发现一两块上面似文字、似车辙的石片,给人以“往事越千年”的想象和回味。 

  约摸行进了两个小时,我们来到了南村乡金灯河村。这里是黛眉山的腹地,群山环抱,秀水中流。奔波了一个上午,此时还真“饥寒交迫”,我们遂在一村民家撺掇饭吃。老乡确也古道热肠,新轧的白面饸饹,炒的土鸡蛋。诱得我端着饭,蹲在屋檐下,连吃两碗。 

  千年古道,兵马商贾,官人骚客络绎坎坷,百姓流离,不畏艰险……阳壶古道的往事,就像被这城里的雾霾笼罩一样,谁也讲不清。然而,今天的古道上留下了我们的身影,留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

  悠悠岁月,历史的天空下古道上演了一幕一幕或动听,或悲壮的故事。对在古道上行走过的先人们,我献上崇敬和感恩;对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我祈愿生活的大道一路平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