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关羽率荆州之兵,北伐曹操,攻襄阳,围樊城,是为襄樊之战。于禁和庞德率七军救援樊城,与关羽对战。当时是,恰逢夏时雨季,汉水暴涨,关羽借势水淹七军,俘获于禁和庞德。其中,于禁投降,而庞德却宁死不屈,最终为关羽所斩。 自此,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站在关羽的角度来讲,他斩庞德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关羽和庞德的仇恨,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战造成的,并非私仇。只是,命运弄人,关羽怎么也没有想到,数十年后,自己家族会葬送在庞德后人手中。 话说这庞德虽死,但子嗣尚在,其子庞会,作为将门虎子,颇有父亲当年之勇武。当初庞德英勇就义,受到了尊重与厚待,曹操和曹丕感怀其忠烈,先后加封庞德后人爵位食邑,庞会因此在曹魏军中为将,颇受重用。期间还参与了平定淮南诸葛诞之叛,表现出色,因功进封为乡侯。 公元263年,魏国伐蜀,庞会也在军中。邓艾绕过姜维,偷渡阴平,成功进入成都平原,最终迫使蜀后主刘禅献城投降,蜀国灭亡。而庞会也借这个机会,找到了杀父仇人关羽的后人,将其满门屠尽。 当然了,这段历史更多的是来自于晋朝王隐的《蜀记》,后代许多史学家认为,《蜀记》的作者王隐并不是一个“讲求严谨真实的记史者”。也就是说,王隐关于历史上的许多记载,大多属于“道听途说”,不严肃。 关羽后人是否真的为庞会复仇所杀,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却是没有记载。 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所以《蜀记》记载的庞会报仇杀关羽后人这件事,没有其他任何别的史料作为佐证,属于一家之言,作伪成分较大。另有史料记载,关羽家族也并没有灭绝,后人还是流传了下来。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关羽后人并没有像诸葛亮后人那般,为蜀国捐躯,而是跟着刘禅一起献城投降。当时,东吴尚存,如果曹魏杀了主动请降的刘禅君臣等人,那么,东吴唯有背水一战。因此,曹魏为了使得东吴不战而降,必须善待蜀汉旧臣。 所以当初邓艾攻下成都之后,约束士兵,对蜀国军民秋毫无犯,只管抚慰蜀国黎民。而且将阵亡的魏国士兵与蜀国士兵一同埋葬,以此证明蜀国纳入魏国国界,今后乃一国之民。邓艾的种种做法是十分切合魏国高层的意愿的,因为他们想拿善待蜀国的诚意来说服吴国归降,究竟不战而屈人之兵乃是兵家上策。 所以按理来说,投降之后,关羽后人作为原蜀汉贵族,名门之后,会受到曹魏的优待。毕竟关氏一族也是蜀汉勋贵,贸然杀害关氏一族只能是弊大于利,且庞会只是一普通将领,不敢不遵守邓艾的将令。 但是,当时姜维联合钟会,陷害邓艾,密谋自立,最终事情败露,引发魏军内乱,在成都大肆劫掠。蜀汉太子刘璇和姜维妻儿都惨死于乱军之中,而关羽之孙关彝与整个关家,也在动乱中遭到灭门。 或许庞会就是借着这个机会,报了父仇,不然按照正常手段,即使他是魏国将领,也不能在蜀国投降之后,去报私仇。 当然,不管怎样,关羽一家的最终结局是被满门屠尽,绝了后。相较而言,张飞一家的结局却是要好上很多。 当年邓艾灭蜀时,张飞早已离世,留下次子张绍和长孙张遵。其中,长孙张遵战死于绵竹,次子张绍则带着大印,代表蜀后主刘禅,向邓艾投降。张绍乃是蜀汉重臣,刘禅心腹,官拜侍中,加上又有献城投降的功劳,自然会得到魏军的优待。 但是,在钟会叛乱之中,连蜀汉太子刘璇都被乱兵杀害,张绍一家凭什么却能得以保全?如果说全都是运气,显然不够说服力,难道关羽后人就该倒霉? 事实上,张飞一家的善终,和家中女眷有着莫大的关系。 首先,张飞的夫人夏侯氏,乃是夏侯渊的侄女,属于夏侯一脉的人。早年夏侯氏出城捡柴火时,碰到了张飞,张飞见其美貌便在城外顺便掳走了她,之后娶其为妻。 “建安五年,时霸从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为张飞所得。飞知其为良家女,遂以为妻。” 众所周知,曹魏与夏侯家世代联姻,为曹魏的股肱之臣。夏侯家在曹魏等同于皇亲国戚,夏侯惇、夏侯渊这些人都是曹操当年打天下的兄弟,甚至于曹操本家就是夏侯家。虽然蜀汉灭亡时,曹魏早已经是司马家的天下,但是夏侯氏的影响力还是存在的。 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曾这样评价夏侯家: 魏之元功,勋书竹帛。昔庭坚不死,犹或悼之,况朕受禅于魏,而可以忘其功臣哉! 这导致魏军将领对于张飞一家,有着更多的亲近。或者说,有些忌惮。相较而言,关羽一家的背后可是担着庞会这样的大仇家。 此外,张飞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刘禅,其中长女早逝,次女继任为皇后。所以,张家是外戚,能够得到刘禅的庇佑。再加上张绍本就是刘禅心腹,相比于仅剩下孙子辈的关羽一家,张家在蜀汉的地位其实要高上不少,其受到的安保和重视程度也会高上许多。 所以,相当于关羽一家,张飞一家的优势要大上不少。比如主动投降的功劳,更高的身份地位,以及和曹魏更加亲近的关系等等,或许还有那么一些运气成分在里面。最终,张绍领着全家跟着刘禅去了洛阳,封侯进爵,虽然过得是被软禁的生活,但性命无虞,衣食无忧,也算是善终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