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随时随地进行“微”学习正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学习和阅读的主要选择,移动学习、网络学习、泛在学习成为常态。微课作为“微”教育资源逐渐被开发出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微课将学科知识细节化,因其短小精悍、主题突出、易于传播、聚焦学习体验,而与干部教育培训中日益突出的“微”学习要求和特点相契合。 微课新特点 《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应当努力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在线学习平台建设,积极发展网络培训,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将微课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体现在课程中,就是打造线上线下紧密融合的微课程;体现在课堂上,就是逐步建立以面对面授课为主的课堂教学与以微课为主的网络教学平台相结合的体系;体现在教学上,就是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创新性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培训模式。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资源,作为教师实施新型教学模式的基础元素,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员所接受。教师采用微课的方式将课程内容碎片化、精细化,充分融入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反馈等环节,有利于全过程、全方位提升教学效果。有了课前网络平台上的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集中精力把专题精华讲深讲透,并主导以学员为中心的分组协作、互动研讨。微课作为重要载体,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促进了教育理念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变革。 微课并不“微” 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讲授某个知识点的全过程,一般时间为5—10分钟;微课看上去虽小,但“五脏俱全”:微课不能是随意截取的教学视频片段,而是主题独立、目的明确、内容完整的“一节课”。微课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同时可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测试(拓展题)和微反馈(教学反思)等辅助性教与学的内容。微课虽然不能取代传统课堂教学,但已经成为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实现了线下“整”学习与线上“微”学习的融合。 微课关键点 精准设计教学内容。微课通常是讲解一门学科中的某一个和几个知识点,授课设计是微课制作的核心。一方面教师可以围绕社会热点和理论难点,精选选题,把知识点的讲解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另一方面可将某个专题课程中有必要且适合制作成微课的内容提炼整理出来,制作短小精悍的微内容,包括音频、视频或者文字等信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微课设计还要考虑到与线下教学内容的融合,与教学法的匹配,兼顾学习者体验,以及教学工具和教学软件的选择等,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去开展混合式教学。 提高微课制作水平。微课在制作时应尽可能多地运用能在网上展示的技术手段,越是简洁、直观、形象,效果越好。微课的制作流程一般包括:选题、教案编写、课件制作、教学实施与拍摄、后期制作、教学反思等。简单的微课制作可以由教师本人承担,但更高质量的精品微课制作需要有专门的录播教室、专业制作团队、专业的后期处理等。一个好的微课,就是集众人之长,用最简洁、直观的方式讲清楚教学知识点。 微课着力点 建设微课资源库。“互联网+”汇聚的数据和信息资源目前越来越具有重要性,从干部教育培训的需求出发,建设微课程资源库势在必行。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微课程标准体系建设,而不是只考虑某一微课程的制作,要结合干部网络学习平台的资源分类,遵从学科要求,分类建设某个大主题下的微课程,组成不同的“微专题”开展专题化培训。微课程资源库的形成,整合了课程体系中的教学资源与网络资源,随着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完善,能够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强大助力。 搭建微课在线教学平台。建设兼容、开放、共享、规范的统一教学平台非常必要,有利于实现干部教育培训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当微课资源积累到一定量,就需要进行管理和拓展应用,需要有一个集微课程发布与管理、课堂教学、在线教学交互、在线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来支撑混合式教学,实现教师和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学员之间的协作学习。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微课平台,除了选专业性强的网络教学平台,也可以选适用性强的微信社交平台等。 协同合作、共“创”微课。微课程的研究制作是一个跨领域的合作,需要教学组织者、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可以成立微课资源制作中心,有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教师策划、制作微课程,一方面降低课程的制作难度,提高课程开发效率;另一方面使教师摆脱专业技术方面的束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集中精力优化课程,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加强教师信息化思维和意识的培育,鼓励教师开展数字化技术与课程融合工作,善于运用教育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创造教育环境、设计课程。 形成微课分享机制。结合干部教育培训“微”学习特点,建立微课程资源精准推送机制。教学组织者通过大数据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选择微课程并主动推送;在线教学平台根据学习路径和学习策略向学习者智能推送微课资源;学习者利用智能终端在线学习微课程或利用移动终端下载课程学习。同时学习者在文献阅读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制成相应的微课,上传教学平台与他人分享,也可以学习其他学员设计的微课来实现对其他文献内容的阅读,这种新型的、生成性的协同阅读模式,有利于实现更加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