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谣与中国民谣

 官方提醒2 2020-09-08

折叠 编辑本段 引证解释

民间流传的歌谣。如《江南靖士诗稿·子姑听》(二首):其一:"闻言世界官能买,现在钱多便买官。请看花钱买官者,明天人也买其官。"其二:"闻言世界钱能骗,现在流行竞骗钱。请看嘻嘻骗钱者,转头人也骗其钱。"(《载敬堂集》)

民间流传的歌谣。有的内容与事政治有关。

折叠 编辑本段 分类

英格兰

英国的民族音乐,直到19世纪末期才复活。当时有一位名叫塞西尔·夏普(cecil sharp)者,搜集了将近3000多首的民歌,其中1600多首,传到了北美阿巴拉契山脉一带。说也奇怪,真正的英国传统音乐,在美国所保存的比英国本土要多。所谓英国传统音乐,其主要的特色就是一种以乡土音乐,加配流行音乐来叙述故事的民歌。

法兰西

法国的民谣,通常都充满着放荡不羁的情感和世俗的幽默。从他们的民谣之中,不但可以了解法国人民的习性,好像还尝到了他们的美酒佳肴,仿佛还看到了他们的轻盈妙舞。

德意志

流行歌曲和风土音乐的旋律,对于德国的民族音乐所发生的影响很大,而且,流行歌曲和风土音乐都是他们户外生活及团体活动的一部分。

荷兰

德国的民族音乐,不只是在德国境内流传,事实上,也盛行在北海附近的几个国家里。荷兰就是其中之一,主要是因为与德国北邻的国家,他们的语言习俗也多与德国相似,因此,德国的民族音乐便很自然的被他们接受了。

爱尔兰

自中世纪开始,竖琴就成为爱尔兰最流行的乐器。12世纪时,宫廷诗人所作的歌曲,也多以竖琴为主;可惜那些歌谱多已失传,只留下其中部分的歌词。到17世纪,也就是英国统治爱尔兰时,宫廷诗人渐渐没落,而竖琴演奏家却仍然活跃于各角落。另一种乐器叫风笛,在爱尔兰也很流行,也许是因为戚尔迪(celti)人特别喜欢听那种高而尖锐的声音吧!

意大利

意大利的民间音乐,大都是旋律热情优美并且附有和声,因其音乐动人,今已遍及全球。手风琴和六弦琴是伴奏这种歌曲的主要乐器,这也可说是意大利民谣的特色。

挪威

众所熟知的挪威民谣,曾被遗忘了一段漫长的时期,直到1840年左右,才被人重视而复苏过来,当今被传颂的约有一万余首,其内容多为叙述该国美丽的湖光山色。

苏格兰

由于印刷术的尚未普及,以及竖琴家的相继死亡,以致早期的苏格兰高山族贾奈(gales)音乐已大多失传,直至1781年才被人重视,开始搜集。苏格兰音乐粗犷,听起来颇像爱尔兰音乐,这是因为苏格兰早先的竖琴家多半来自爱尔兰的原故。在苏格兰,竖琴是一种很普遍的乐器,几乎家家都有,人人能弹,不过后来由于风笛的兴起,而使竖琴家的地位大受影响。因为风笛可在户外吹奏,而竖琴仅适合于室内弹奏。苏格兰的民谣有高地与平地之分,高地民谣比较雄壮,平地民谣则倾向柔和优美。

西班牙

西班牙的民间音乐,可说多半是舞曲的一部分,而舞曲也往往是民谣的一部分。此外,所有的西班牙民谣,都含有浓厚的乡村情调,这就是西班牙民谣的一种独特的风格。

瑞典

瑞典的民谣,据说在1631年才被人们搜集起来,其中以叙述古代战士的英勇故事为多,曲调雄壮、激昂、奋发。

威尔斯

威尔斯的传统音乐,大都是根据竖琴曲调而编成的,其中包括民谣、土风舞、颂歌、赞美诗,且多以竖琴为伴奏乐器。

俄国

以下是俄国的歌。

mama(这首由俄罗斯人气组合Иванушки International演唱的歌唱伟大母亲的赞歌《mama》不知感动了我多少个日日夜夜,每次聆听,心底总会涌起无限的温暖与勇气,想起我最亲爱的妈妈。

Ponaroshku(YURI TITOV曾经用这首歌参加了2005年度欧洲新秀歌唱大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可是从这之后,他似乎从俄语流行音乐舞台上消失了,可见俄罗斯歌坛的竞争有多么的激烈)。

ti_ne_liubish_menya(来自于著名男子舞曲组合a-evropa的一首很经典的歌曲。你可能不喜欢主唱的嗓音,但你不能不喜欢这首歌的旋律,前奏和之后高潮部分简直太棒了!记得naran说过,带有忧郁气息的舞曲是俄语音乐爱好者的必选,我想不是没有道理的)。

Posledniy_Zvonok(俄罗斯现在最火爆的新晋男子偶像组合Chelsi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如果我说该组合四名成员均是去年星工厂大赛最受欢迎的四个男孩可能你们就会有印象了。

Джанго - Холодная весна(唱香颂的忧郁深沉酷哥带来的一首同样忧郁深沉的歌曲)。

ТРУБАЧ НИКОЛАЙ - ОТШУМЕЛА(目前我最喜欢听的歌曲就属它了!不管从乐曲的编配还是从歌手的演唱技巧来看,都无懈可击)。

Иракли - Ну И Что(Иракли实际上是格鲁吉亚人,后来来到俄罗斯发展并取得了成功,以演唱电子舞曲为主,也有抒情歌曲。这首就是少数抒情曲之一,收录于他去年推出的全新个人专辑,该专辑也是去年的热门专辑

ignatov_kak_skazat_uhodi(俄语歌坛老将的一首伤感的歌曲)。

abakarov_arsen_-_podsnezhnik(真的很喜欢abakarov自然清亮不含杂质的嗓音,配合着他自己弹奏的木吉他,一种清新脱俗、返璞归真的感觉油然而生)。

Malikov_Dmitrii_-_Vishnevaia_smola(以前介绍过的俄罗斯歌坛超有气质的古典钢琴/流行音乐帅哥,也算是资历很老的资深歌手了,在俄罗斯非常有名。不管是唯美柔和的慢歌还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快歌,他都驾驭自如)。

Alexander Ivanov - Greshnoy Dushi Pechal(歌坛老将,风格与abakarov类似,有校园民谣的影子,凡是听过几年俄语流行音乐的人,应该认识他)。

anishko_pozvoni(2004年俄罗斯偶像第四名)。

aleksandr_shumilin_-_prosti(深沉的声音,深沉的旋律,深沉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缔造了这首深沉的歌曲)

Viktor Petlyura -Belaya nevesta(俄罗斯民谣王子,获得过MTV音乐奖最佳男歌手提名,他在美加地区特别受欢迎)。

折叠 编辑本段 历史

民谣虽小,但很可以从中窥见世道人心,反映一时的社会风尚和舆论趋向。

《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不妨看作我国第一部经过艺术加工的民谣专集。除此以外,散见于各种书籍中的民谣代代皆有。比如: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还被汉代司马迁引用在他的著作中,可见民谣早就引起了专业作家们的注意。

宋朝权奸蔡京、童贯当国,内外忧患频仍,当时便有民谣在百姓中流传:"打破筒(童),泼了菜(蔡),便是人间好世界(注:音"盖")。"

宋朝又有宇文虚中者,投靠权奸童贯,在对手面前逃跑一次反而又升官一次,由舍人而至翰林学士,再升为资政殿大学士。故京师有民谣称其为:"一走而为内翰,再走而为大资,三走而为枢密。"(注:走者,逃跑也)

明时西湖旁风景之地大多被有势力者用竹篱笆圈占以"专菱芡之利",当时杭州百姓也编了民谣讥之:"十里湖光十里笆,编笆都是富豪家。待他十载功名尽,只见湖光不见笆。"

"四人帮"覆灭前后是民谣创作的一个高潮。"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江"指江青,"桥"指张春桥,"摇"指姚文元。故这首民谣强烈地表达了人民对"四人帮"的无比憎恨,预示着"四人帮"的必将覆灭。这是我国民谣传统之一战斗性的一个发展。除此以外,"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要真理,找电台;要清官,找戏台;要升官,找后台;要后门,找茅台",等等,都曾流行一时。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首反映干部等级观念的民谣:"地区干部两头平,县里干部帆布篷,乡里干部130(指过去的一种小汽车,读幺三零),村里干部嘣嘣嘣(指乘坐嘣嘣车)"。也有反映个体户致富的民谣:"江山如此多娇,看王兆拓同志卖花椒"。

两汉历史上

在两汉历史上,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民谣,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各地风俗民情的反映,也有民众对于时事所做的道德评判,抑或借某些事件的发生宣泄积累的不满情绪。正如《诗经·将仲子》所云:"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民谣的歌词简单,琅琅上口,广为传唱,因此为各个时期的政权所重视。《后汉书》中云:"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至各州县,观采风谣。"说的就是汉和帝让人微服到民间采听民谣,掌握民众的言论与意向。实际上,民谣也就是各个时期的社会舆论及社会思潮,从中折射出的生活面是相当广泛的,构成了一幅幅反映汉朝社会情况的立体画卷。

汉初

刘邦的第四子刘长骄蹇自大,不奉法令,并图谋叛乱,后来因为事情败露而被抓了起来。汉文帝免其死罪,废除了他的王位,将他贬谪到蜀中。刘长在途中绝食而死。百姓作歌曰:"一尺缯,好童童;一升粟,饱蓬蓬。兄弟二人不相容。"汉文帝听说之后,追封刘长为淮南厉王,并让刘长的儿子刘安荫袭淮南王的爵位,给他建造宫苑。

王莽新朝末年

更始将军刘玄在灭掉王莽所建的政权后,被拥立为帝。做了皇帝的刘玄沉湎酒色,将政事委付于岳父赵萌管理。赵萌排斥功臣,却授与官爵给那些谄佞小人或奸诈的商人,自成一党,甚至有人因为烹饪手艺好,做菜对胃口就获得官爵。于是,都城长安的市井间流传着一首民谣:"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民谣传开之后,士卒离心,人心怨叛。

不久,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四川有民谣唱道:"黄牛白腹,五铢当复。"在当时,公孙述在四川自立为帝,并且废止汉朝的铜钱,自铸铁钱。由于铁钱不被民众所信任,民间一时间难以流通。怨声载道的百姓,私下里以民谣表达不满:王莽称黄,而公孙述想要模仿王莽,所以称之为白;而五铢就是汉朝的货币。民谣隐含了百姓希望恢复铜钱的愿望,另外也暗指公孙述的政权不得民心,离倒台已经不远了。果然没过多久,公孙述就被东汉所灭。

东汉第九位皇帝汉质帝死时只有九岁,没有后嗣,太尉李固想要立清河王刘蒜为帝,而手中掌握实权的外戚大将军梁冀却拥护蠡吾侯刘志,最终刘志上台,为汉桓帝。汉桓帝即位不久,李固就被人陷害,死于狱中,且被暴尸于路旁,而拥立汉桓帝有功的太尉胡广封安乐乡侯,司徒赵戒封厨亭侯,司空袁汤封安国亭侯。事情传开后,京都民众唱道:"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表达了对外戚专权的愤慨,以及对于朝政颓败的悲哀。

汉桓帝元嘉年

汉桓帝元嘉年间,朝廷四处征兵戍边,造成了许多田亩无人耕作,从而被荒芜废弃的恶性循环。天下民谣传唱道:"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深刻地反映出了乱世之下,民生多艰的疾苦。

汉灵帝末

董卓为前将军,他的野心和凶暴天下皆知,京都流传有一首民谣《董逃歌》:"承乐世,董逃!游四郭,董逃!蒙天恩,董逃!带金紫,董逃!行谢恩,董逃!整车骑,董逃!垂欲发,董逃!与中辞,董逃!出西门,董逃!瞻宫殿,董逃!望京城,董逃!心摧伤,董逃!"整首歌也就是一个意思:看到董卓来,就赶快跑吧。

果然,在汉灵帝死后,董卓率领大军进入了京师,诛杀宦官,废掉汉少帝,立汉献帝为帝,自封为太师,把握朝政。在听说了《董逃歌》之后,董卓下令禁止传唱。后来见无法从根本上禁绝,又把"董逃"改为"董安",改成了歌颂他的歌谣。可是不久,京城又流传另一首民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是一首拆字的民谣,"千里草"即为董字,"十日卜"为卓。意在隐讳地诅咒董卓。没过多久,董卓即为吕布所杀。

折叠 编辑本段 中国民谣

中国民谣,并不是一个乐理学上的定义,而更倾向于社会学定义。可以粗浅地认为,民谣即为流行音乐,或商品音乐。是一种在民间广泛传播的,以娱乐性和商品性为主要特性的音乐作品。它区别于以追求高雅艺术体验为目的而创作而局限于有一定音乐修养的群体中的音乐作品。民谣的特点决定了它广泛的受众面,也让许多民众在毫无乐理知识的情况下,充分享受音乐所带来的美好体验,因而得以广泛传播。这也是民谣的优势所在。

折叠 校园民谣

校园民谣,顾名思义,是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其或称为"校园歌谣"、"现代民歌"、"乐府民风"等等。校园民谣朝气蓬勃,极富有校园味道,毫无矫饰,完全是率真性情的流露,听起来十分感人,它形象地反映出青年学子的生活,表现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青春活力以及他们那富有诗意的浪漫气息,其曲风总体来说朴实明快、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唱。校园民谣,属于音乐领域的一种特别现象。它的产生,与大陆原创音乐的流行及外来音乐的影响均有联系。在外来音乐的影响中,台湾校园歌曲的影响力最为直接与深远;在大陆原创音乐中,又以摇滚乐(崔健为代表)对校园歌曲的产生较有推动。此外,欧美流行音乐及中国民族音乐,均对校园民谣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1980年代台湾校园民谣兴起

最早的校园民谣是在日本出现的。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音乐大多是雅乐,曲调冗长沉闷,只有那些贵族们才有时间欣赏,学生们对此十分不满。后来,文部省根据学校没有音乐教材的情况,发动社会创作一些适合学生唱的歌。于是,反映校园生活的歌曲便应运而生了。但是,由于传统音乐的束缚,在音乐上还没有很大突破。

1868年,品川弥二郎创作了一首《阿宫先生》,校园民谣的雏形便出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校园民谣热在日本走向低潮。70年代中期,校园民谣在台湾兴起,并且发展迅猛。虽然二者之间没有继承关系,但都为校园民谣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台湾更是校园民谣的成名地,谈到校园民谣就不能不谈到台湾的校园民谣。1975年6月6日在台北中山堂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上,台湾大学学生杨弦把台湾诗人余光中怀乡的诗谱成曲子演唱,深受青年欢迎。校园民谣不但反映青年生活,而且也是对西方音乐泛滥的一种抵制。当时一位名叫李双泽的歌手在演唱会上拍案而起,喊出了"唱我们自己的歌"的口号。

从那以后,台湾校园歌手佳作不断,像侯德健的《龙的传人》,叶佳修的《乡间小路》《外婆的澎湖湾》等,都是那一时期产生的。从1974年到1980年的顶峰期,台湾共产生了300多首校园民谣,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罗大佑的《童年》。1979年我国著名歌唱家朱逢博率先在内陆将台湾的校园歌曲《橄榄树》《踏浪》《我送你一首小诗》《我们情诗》等一大批歌曲介绍到内陆听众,受到人们的欢迎。她深情委婉的低吟浅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1980年朱逢博还率先演唱内陆作曲家谷建芬创作的《清晨,我们踏上小道》和《脚印》拉开了大陆校园歌曲的帷幕。此后,由于种种原因,台湾校园民谣高潮渐渐低落。大陆校园民谣的产生,最为直接、深远的影响来自台湾的校园民谣。1994年4月,一盒名叫《校园民谣Ⅰ》(1983-1993)的盒带由大地唱片公司发行,从此校园民谣有了自己的名字。

注:台湾民谣应该是受到了日本的摇滚和民谣风格的极大影响,这一点我必须强调,也是我和之前对这个词条进行编辑的作者的最大分歧所在。你喜欢早期罗大佑的话,肯定也会喜欢吉田拓郎。喜欢晚期罗大佑的话,肯定会喜欢井上阳水。吉田拓郎是日本1970年代生活派民歌、新民歌的代表人物,职业演员、歌手、作词、作曲,主要作品有《流星》《幕末青春涂鸦:浪人坂本龙马》等。被誉为"日本民谣之父"。他的曲风以民谣风格和充满生活气息为特色。他的歌声的影响了整整一代日本人,影响了整个日本甚至亚洲乐坛(比如邓丽君演唱的《襟裳岬》的作曲者就是吉田拓郎,罗大佑也曾经说过自己深受吉田拓郎的影响)。

吉田拓郎创作并演唱过许多歌曲,从1970年代起,他就一直活跃在日本的乐坛。代表作《夏休み》是他1972年创作的一首充满少年心情的民谣,就像歌名一样,《真女有形》向人们展现了明媚欢闹的暑假时光。这首歌旋律极简单,只有3句,在吉他淡淡的音色里反复,每段都是一幅清新的风景画。日本歌坛肯定不止这两位影响了台湾民谣运动中的罗大佑(更广义的范围上,日本音乐对于大中华圈音乐的影响是极大的。中岛美雪、谷村新司、玉置浩二等的作品更是为鼎盛时期的港台音乐界所争相翻唱,此处按下不表)。

以下是目前流行的一些校园民谣: 《同桌的你》《睡在上铺的兄弟》《童年》《大学自习室》《窗外》《橄榄树》《采蘑菇的小姑娘》《青春舞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校园的早晨》《兰花草》《蜗牛与黄鹂鸟》《歌声与微笑》《龙的传人》《明天会更好》《让我们荡起双桨》《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小草》《踏浪》《我是女生》《中学时代》《心愿》《七子之歌》《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路灯下的小姑娘》《捉泥鳅》《校园的小路》《梦驼铃》 《轻舞飞扬》《似水年华》《青春无悔》《白桦树》《往事》《童年的小摇车》《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小芳》《一生有你》《朋友》《恋恋风尘》《月亮代表我的心》《小白杨》《深呼吸》《恋曲1990》《让世界充满爱》《白衣飘飘的年代》《却上心头》《玻璃杯》《未名湖是个海洋》《老屋》《单车岁月》《彩虹》《那些花儿》《完美世界》等。

其实当中的很多大家都是听过的,可能我们没有记住它的名字,没有了解她们创作的背景或者没有把它们融入到一个体系中去思考,如果你还有兴趣去了解的话,可以去关注,如果你只是欣赏这些歌曲本身的旋律,你也可以继续只是听着,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去发展兴趣爱好,这都不影响,因为我们已经得到了音乐带来的感动。

折叠 独立民谣

近几年开始活跃在各个角落有不少民谣歌手被发掘出来,从2012年的董小姐,到2014年当你老了,2015年南山南,人们似乎开始觉醒但却不知道民谣已经深入人心,其实在独立民谣圈里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秀的独立民谣歌曲《理想三旬》《北方女王》《玫瑰》《想》《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九月》《骚》《斑马,斑马》《瞎子》《糟》《成都》《三十岁的女人》《鼓楼》《玛丽》等等,这些独立民谣作品不仅给人们听觉上的冲击还给人们心灵上带来巨大的思考性,人们仿佛沉醉于这种独立性。

折叠 编辑本段 英国民谣

英国民谣(English Banad),起源于中世纪末期,即12、13世纪,兴盛于14、15世纪,复兴于18、19世纪,是英国最古老的诗歌形式之一。它主要包括两大部分,英格兰民谣和苏格兰民谣。

折叠 编辑本段 美国民谣

民谣摇滚乐: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充满了动乱和麻烦的时期。肯尼迪于1963年被暗杀以后,约翰逊继任总统。局势动荡不定,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首先,是民权运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一直干拢着美国社会,不断地引起反抗和斗争。直到1964年美国国会才正式通过民权法案取消了种族隔离制度。其次,是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给美国带来了巨大伤亡。青年学生反对美国卷入越南内战,到处举行群众集会、游行示威。但约翰逊不顾国内外舆论的反对,继续扩大战争,使越战在整个60年代逐步升级,造成年轻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加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空气和水的严重污染;石油、煤气的短缺;森林被乱砍乱伐等,也使许多人对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发展前景产生怀疑。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年轻人离开了大城市、离开家庭,来到郊区或乡下,组成社团,过着一种简朴的群体生活。他们反对权威、反对传统(包括传统文化)、反对既有秩序。他们在服装和发式方面也反其道而行之,越古怪越好,而且还普遍服用致幻药物。因此他们得到一个外号叫"嬉皮士"(Hippies),指生活在既定社会之外的不顺从的青年人。最后,性解放也是60年代的一个突出现象。对"性"的传统观念产生怀疑和轻视、不合法的同居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替代结婚的生活方式。"自由"两字的含义不仅意味着要结束种族歧视,也意味着对上一辈性观念的反叛。

在这种背景下,摇滚乐构成了1960年代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反映和影响了当时一代青年的情感和愿望,说出了他们对人生、对社会、以及对整个世界的看法。1960年代的摇滚乐与1950年代相比,思想深度显然更进了一层。这些,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以鲍勃·迪伦为代表的民谣摇滚(Folk Rock)之中。

鲍勃·迪伦(Bob Dylan)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的民谣演唱的都是比较严肃的社会性题材,如"金斯顿三重唱组"(The Kingston Trio)和"彼得·保罗和玛丽"(Peter Paul and Mary)三重唱组等。他们避开商业性的摇滚乐而独自发展,与摇滚乐没有联系。但是,有一位来自民间的歌手,把这两者结合到了一起,而且对摇滚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就是鲍勃·迪伦。

关于迪伦,不论是他的社会抗议、民谣摇滚、乡村摇滚、超现实主义的歌词,还是皈依基督教(1977年,迪伦声称自己是再生的基督教徒)等,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是一位出色的歌手和词曲作家。特别是他的歌词创作,含义深刻,富有文学性和哲理性,经常使用隐喻、象征等手法,虽然有时也有点晦涩难懂,但总的说,他对摇滚乐作出了重要贡献,把摇滚乐的歌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准。

其他民谣摇滚由于鲍勃·迪伦树立了榜样,60年代一下子出现了很多民谣摇滚乐队。其实,民谣摇滚是个很笼统的称谓,虽然都是把民间的曲调、歌词与电声、低音线条和摇滚节拍相结合,但其中的差异是很大的。除了迪伦,还有很多乐队和个人,如"伯兹"乐队、"妈妈和爸爸"演唱组、西蒙和加芬克尔、琼·贝兹、凯特·斯蒂文斯、朱迪·科林斯(Judy Collins)、索尼和雪儿(Sonny and Cher)、布法罗·斯普林菲尔德(Buffalo Springfield)等。现将其中影响较大者介绍如下:伯兹"(The Byrds)乐队伯兹"乐队由五人组成,核心人物是吉姆·麦吉恩(Jim McGuinn),1964年伯兹乐队成立以前,麦吉恩曾与民谣有过密切接触,包括参加鲍勃·迪伦的乐队。1965年,伯兹发行了他们演唱的《手鼓先生》(Mr.Tambourine Man)等4首由迪伦创作的歌曲。这样用电声的、摇滚化的方式来伴奏民谣歌曲,在当时是一件新鲜事物。1965年6月,伯兹的翻唱版《手鼓先生》获第一名,给迪伦带来很大名声,也使他们自己成为了明星。

或许,他们本来可以达到与"沙滩男孩"、鲍勃·迪伦,甚至"披头士"同样的地位,可惜的是乐队内部不和,人员经常变换,影响了演奏质量和听众心理。到60年代中期,他们还有几首歌曲把摇滚乐典型的电子音响与乡村音乐相结合,对后来70年代流行的乡村摇滚(Country Rock)起到了示范和引路的作用。1968年,原来的伯兹成员只剩下麦吉恩一人。他与其他不同演奏者合作,继续以伯兹名义发行唱片,但都没超过1965-1968年期间所取得的成绩。1973年,原来的5名成员重新聚集到一起,录制了他们的最后一张专辑《伯兹》,不久,乐队宣告解散。

西蒙和加芬克尔(Simon & Garfunkel)保罗·西蒙(Paul Simon,生于1942年)和阿尔特·加芬克尔(Art Garfunkel,生于1942年)在中学时就以埃弗利兄弟为榜样,录过几首男声二重唱歌曲。后来,两人都上了大学。西蒙在昆斯学院主修英国文学,又在纽约大学主修音乐,因被当时60年代初期城市民歌运动所吸引,开始歌曲创作。当西蒙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签约后,就与加芬克尔重新合作,于1964年推出第一张专辑《星期三凌晨3点》(Wednesday Morning 3A.M.),但销路不佳。不久民谣摇滚兴起,唱片公司选出专辑中的一首歌曲《寂静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在保留原有的人声录音轨道的情况下,加上了电贝司、电吉他和鼓组成的节奏音轨后推出,结果大受欢迎,1966年初,在排行榜上名列第一。

西蒙和加芬克尔再次获得第一的是他们为电影《毕业生》(Graduate,1968)配乐中的一首歌曲《鲁宾逊夫人》(Mrs Robinson)。1970年推出的《忧愁河上的金桥》(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再次夺冠,唱片销售量超过900万张。西蒙和加芬克尔的成功是与西蒙的歌词与音乐创作才能分不开的。他注重作品的旋律与和声,避免一般摇滚乐的简单和不断重复的倾向,坚持歌词和声乐的重要性,决不使他们被电声乐所淹没。然而,正当他们的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西蒙和加芬克尔的合作关系破裂,两人分道扬镳,后来都各有所成。

琼·贝兹(Joan Baez)琼·贝兹出生于1941年,12岁开始学习吉他,后入波士顿大学学习,但几周后放弃学业而去咖啡馆唱歌。1959年和1960年两次出席新港民谣节均获成功。他的第一张专辑《琼·贝兹》(1960)包括了很多首美国传统民谣。她经常把音乐会的收入捐献给她所信奉的事业;拒绝接受过多的演出;一年最多录一张专辑。演出时,她不化妆,直接走向话筒开始唱歌,没有打诨,没有商业性显示。

贝兹信仰和平,主张非暴力,这不可避免地使她卷入60年代激荡的社会和政治运动之中。1963年起,她的演出曲目中包括抗议歌曲和迪伦的作品。为争取民权,禁止核武器和反对越南战争,她在大街上、集会上和游行队伍中演唱。她是迪伦的好友,也是最早发现和支持迪伦的民谣歌手之一。

折叠 编辑本段 反民谣

折叠 释义

反民谣的意思,并不就是反对民谣,而是强调不循规蹈矩。它是一种融合了民谣和朋克的音乐形态,他继承朋克音乐那尖刻的社会价值。

折叠 历史

说到它的起源,不得不说一说1983年的那点儿破事。一个叫Lach的小青年带着自己的梦想来到了传说中的Folk City,渴望能够寻找到演出的机会。然而,老板在听了他的演出后,却说,你的音乐太朋克了。第二年,Lach自己在纽约东城区开了家名为the Fort的俱乐部。由于开业恰好撞上了纽约民谣艺术节,这个天生反骨的家伙就把the Fort的开业称为纽约反民谣艺术节。一年后,警方关闭了the Fort,于是the Fort就变成了一个流动性很强的反民谣演出场所。在1993年,反民谣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并成为了多个艺人的垫脚石。Beck, Regina Spektor, 以及the Moldy Peaches,都是反民谣的代表人物。《纽约时报》曾在一篇报道中写道,他们(即以上提到的艺人)都有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用颠覆传统且毫无惧怕的态度去创作。

到了2000年左右,反民谣的概念传入英国,并迅速在伦敦,曼彻斯特以及布莱顿的地下音乐圈中传播开来。直到2006年八月,在当月的Timeout杂志中,反民谣已经被认为是伦敦最热门的亚文化之一了。

从音乐来源看,反民谣主要来自于民谣与朋克。它继承了民谣的和缓和木吉他的伴奏,同时也吸收了朋克的激进,节奏以及大胆。它不再只拘泥于民谣对人生对世界亦或是对政治的忧郁和哀叹,它更多的是像朋克一般集中于自我以及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反之,它抛弃了朋克的简陋,无畏和大汗淋漓,而是采取了民谣的平静,冷眼旁观整个世界。而在歌词创作方面,反民谣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向流行靠近,另一类则向独立靠近。前者我们看到的是Regina Spektor,后者我们看到的是Kimya Dawson。歌词大多以简单的东西来表现歌曲的基调。在留给听者更多想象空间的同时,又不至于像听Bright Eyes似的消耗自己的脑细胞。而且,最要命的是,常常在这些简单哼唱的歌词中,我们听到的是更多更纯粹干净的温暖。

Lach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曾说,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用民谣化朋克的方式来摇滚(When we started, we were to folk what punk was to rock.)。而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到去年听Sonic Youth的新砖The Eternal时,曾读到过这样几句话,"民谣和朋克都对现状极度不满,两者以不同的方式逃避:民谣怀旧,通过退行到童年稚嫩、无辜、干净的状态,来维持起码的生存愿望;朋克破坏,通过否认仇视并破坏一切,在毁灭之后涅磐。"

可以说,民谣和朋克是音乐史上最激进的两种音乐。前者把一切都闷在心里,后者却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音乐史上从朋克转型到民谣,从民谣转型到朋克的音乐人都大有人在,诸如,Feist, Tony Dekker等。而反民谣,作为民谣与朋克的混合产物,让我们看到了其中和作用的奇妙反应物。或许少了民谣的内敛与深刻,少了朋克的张扬与无惧,但是反民谣的存在,却的确为这个世界上所不可缺少的。

折叠 代表人物

Feist

Feist本名Leslie Feist,她于1976年出生在加拿大的一个宁静小城卡尔加利,自幼喜欢音乐,后来她便用自己的姓氏Feist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艺名。起初先是在高中,她和几个同样喜欢摇滚乐的朋友组建了一支朋克乐队 - Placebo,有意思的是这和现在英国十分走红的那支朋克乐队有着相同的名字。后来Feist率领她的乐队在当地一系列的摇滚比赛中取得了优胜,小有名气的他们后来成为了The Ramones在加拿大演出的开场乐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Feist选择了音乐作为毕生的事业,她开始艰苦而毫无希望可言的生活,在之后的五年中,Feist开始在加拿大的各个地方演出,也正是这个时候,她结交了很多著名的音乐人士。可是正当Feist准备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之时,她的嗓子却音乐莫名的疾病不能发声了,面对这个打击Feist几乎放弃了她的音乐人生涯。后来她四处寻医,终于在多伦多找到了一位医生并治好了她的病,于是她决定离开家乡卡尔加利并搬来多伦多开始全新的生活。在多伦多Feist租来的小小的寝室中,她开始利用一台破旧的四轨机为自己录音,而此时她所演绎的音乐已经有了很多的改变。一把吉他,还有简单的歌声,这就是来自Feist的新尝试,做一个民谣歌手。

后来Feist加入了当地的By Divine Right乐队并且开始逐渐被更多的人知道,她和乐队为加拿大老牌摇滚乐队The Tragically Hip做北美巡演嘉宾。在1999年她录制了第一张属于自己的专辑--《Monarch (Lay Down Your Jeweled Head)》,清新的民谣歌曲,仿佛重获新生。2000年,她帮助Peaches制作了专辑《Teaches of Peaches》;两年之后她又加入了By Divine Right的后身乐团--后摇滚风格的Broken Social Scene,并且凭借专辑《You Forgot It in People》一鸣惊人。2004年的《Let It Die》是Feist精心打造的一张清新民谣风格的专辑,其中包括了她翻唱本国民谣歌手Sexsmith以及Bee Gees的歌曲。《Let It Die》专辑中的Mushaboom被Lacoste的香水广告选用。

折叠 蕾吉娜

蕾吉娜·史派克特(Regina Spektor),尽管曾与前段时间排行榜上火爆一时的"敲击"乐队(The Strokes)一起做过巡演,此外,在过去的几年中,于纽约的"反传统民谣"(anti-folk)圈子中也已小有名气,但是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显然还是颇为陌生。史派克特已经自发行了3张专辑作品,但却很少能够进入人们的视线,不过随着互联网络对于艺人自我宣传的愈发显着的支持,蕾吉娜·史派克特也逐渐开始为一些人所知。

Rgina Sektor的音乐会让你不禁然地联想到一个很有古怪灵秀气质的女孩,事实上,在她所演绎的大部分音乐中,富于冷峻而诡异变化的钢琴是唯一的伴奏乐器,这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位现在已身为人母、可当年却以怪异钢琴气质而独步乐坛的女唱作人Tori Amos。但是,如果仅仅给Regina Spektor冠以"怪异风格唱作人"的头衔则无形中大大削减了她音乐中具有的多元化音乐色彩。

民间流行的、赋予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为民谣或民歌。民谣的历史悠远,故其作者多不知名。民谣的内容丰富,有宗教的、爱情的、战争的、工作的,也有饮酒、舞蹈作乐、祭典等等。中国传统民谣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1、音乐织体和演唱形式

单声部民歌数量较多,壮、苗、侗、瑶、畲、高山等少数民族有二声部或三声部的民歌,汉族某些劳动号子中也有领、和相叠的多声部织体。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重唱、齐唱、领和结合等形式,其中以独唱居多。

2、节拍

大体有自由节拍和规整节拍两种。前者多见于山歌和部分儿歌、吟唱调,后者多见于小调和号子。此外还有介乎两者之间的初步规整化的节拍,大多见于小调中的谣曲和一部分谣唱性的山歌。在哈萨克、藏等少数民族民歌中,有自由与规整两种节拍的复合形态。

3、音阶、调式

最常见的是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和五声性(即以五声为基音)七声音阶。有些地区有构成这一地区民间音乐独特风格色彩的特殊音阶。如陕西北部和中部有清角音和清羽音构成的七声音阶(当地戏曲曲艺艺人称为“苦音”调式)。湖南中部、东部地区有以微升徵和微升商音装饰的特殊音阶。此外,有些少数民族民歌还有自己独特的调式音阶。在汉族民歌中,徵调式最多,宫调式、羽调式次之,商调式再次之,角调式最少。

4、曲式

大多为单乐段结构,篇幅较短小,乐句与唱词句式大多相符。乐段内各结构部分大多以对称关系为基础,功能清晰。有些表演性较强的小调,常将几个不同的曲牌联缀演唱,构成二乐段的或多乐段的套曲。

5、衬词和衬腔

这是为中国民歌所常用的一种特殊的歌曲表现手段。衬词最初来自语气词、感叹词或象声词等,本身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表达感情的作用。当民歌的曲调发展受到一般唱词陈述的束缚时,便往往利用衬词使旋律得到更大的发挥。配唱衬词的片断叫做衬腔,衬腔有大有小,构成完整乐句的衬腔,称为“衬句”。

                                   中国民谣的百年演变与发展轨辙

近代以来,中国民谣的发展步入“高速期”,参与主体、内容形式、功能作用等方面相较之前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追溯历史,20世纪初的新音乐运动(1912年)和歌谣运动(1918年)给现代民谣的风格奠定了基调,1912年到1937年民谣的两次转型使得民谣参与主体的范围逐渐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民谣进行了更新。全面抗战爆发后,“集体意识”和“革命元素”逐渐融入民谣创作过程中。20世纪3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抗战情绪和群众意识贯穿民谣主题,功能作用方面的丰富使得民谣内容更具时代属性。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校园民谣与革命歌谣实现“合流”,内容形式呈现多样化特征,中国民谣步入了新的发展时代。

学堂乐歌:东西融合的首次探索

20世纪初的新音乐运动和歌谣运动是分割传统歌谣与现代歌谣两个时代的标志,其中新音乐运动带来的直接效果是改变了民谣演绎的形式与内容,而歌谣运动的影响则是吸纳了众多知识分子参与到搜集歌谣的活动中。一定程度上,前者是东西方融合的象征,为未来民谣的风格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后者是“革新”的尝试,它同“新文学”一样主张回归平民、回归人性,让在民间“沉睡”千年的“民谣”登上了大雅之堂。新文化运动时期,先驱们曾经努力“以西方先进文化和本土的民众文化为新文化的源泉”,之后的民间歌谣和音乐领域的革命的确也是跟随着这么做的。20世纪初,胡适、刘半农等人搜集歌谣的目的就不只是为了自己咿呀作唱,而是“文艺的”和“学术的”,这两次运动使“旧民间文艺”拥有了新形式,为未来民谣的发展定下了基调,使之成为“民族的”“大众的”文化。

学堂乐歌是历史的必然产物,有民谣自发性变异的因素,也有外部干预的成分。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列举了俗文学的六大特质,其中一点就是“用于引进新的东西”,民谣显然具备这一特征。一方面,就探索西方现代民谣与中国传统民谣结合的可能性这一行为来说,该行为是符合民谣艺术“需要不断更新”的特征的。另一方面,我国民间音乐“一曲多用”的传统在学堂乐歌的草创时期就已运用,甚至成为学堂乐歌最主要的创作原则。用一种“旧曲填新词”的方法适度创编,以达到便于歌唱和流传的目的。就外部因素看,1912年国民政府大力提倡美育,并且音乐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普通学校及师范学校的学制,学堂乐歌的产生得益于当时政策的支持。   东西融合的背后,有精英阶层试图通过学堂乐歌宣扬“民主”“科学”重任的目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学堂乐歌发挥了反帝反封建和思想启蒙的“推手”作用。《中国男儿》《何日醒》激发了无数学童爱国热情,倪觉民作词的《平等》宣传平等思想,《格致》《辟占验》《勉女权》弘扬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倡导女权思想……沈心工、曾志斋、李叔同、陶行知等人的学堂乐歌尝试既改造了国民性、唤起了国民意识以实现救亡图存,又实现“美育代宗教”之理想,以传播新思想、陶冶新人格、培育新一代。

革命歌曲:集体创作的政治文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谣从“学堂乐歌”时代步入“革命歌曲”时代。这次时代的跨越对未来歌谣创作方向影响重大,直接导致了现代民谣的质变。1937年6月《歌谣》停刊,歌谣运动与新音乐运动停滞,取而代之的是“左翼音乐运动”。这一时期,民间歌谣面对的语境与歌谣运动和新音乐运动时期的“救亡”语境不同,歌谣与政治开始紧密结合,这让参与歌谣创作、欣赏、研究的群体进一步扩大。20世纪3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民间歌谣成为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全面抗战的大背景下,民谣作品在当时带有非常浓重的“史诗”特征,即具有讲述“英勇的战斗或勇敢的行为”的特性。罗兆良在《从古到今:民国时期的民谣转型》一文中也曾提出,抗日战争时期的民谣确实有史诗叙事的阶段性特征。“史诗”特征是符合当时的受众胃口的,人民群众集体沉浸在抗日的激情中,也影响到了民间歌谣创作风格。不论民歌、民谣还是艺术歌曲,都不再是讲述家长里短、感情世界,艺术风格也消失了颓废的一面。慷慨激昂成为唯一的风格,同仇敌忾成为唯一的目标,因此也造就了一些经典歌谣,如《长城谣》《东北抗联歌谣》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谣作为工农阶层主流文艺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20世纪3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的近四十年里,民谣与政治联系密切,集体创作成为主流,可以称这一时期的民谣为“革命的歌”。

校园民谣:多元融合的时代产物

与“革命的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校园民谣”,杨弦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李双泽的“淡江事件”,余光中回应学院派对现代民谣合法性的质疑,陶晓清召集杨弦、胡德夫、吴楚楚出版民谣专辑《我们的歌》,《夏潮》杂志的创刊……这一系列事件都证明了校园民谣是20世纪70年代末不可逆的潮流。如果说20世纪初的歌谣运动和新音乐运动是民谣从传统民谣向现代民谣的过渡,被视作现代民谣的启蒙,那么70年代的“台湾民歌运动”是“史诗”歌谣向“个性”歌谣转变的节点,是当代民谣的启蒙。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当代校园民谣,熔铸了青年知识分子的热血青春和深刻思考,直击现实问题,其传播路径已经形成了“点到面”的传播模式。“偶像”特征初见端倪,可视作民谣偶像产生的起点。

80年代初,作为历史语境与发生现场的改革开放和两岸关系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当代民谣的发展走向。大陆的民谣与台湾、香港民谣,以及西方民谣音乐接轨,开始出现明显的“世俗化”转向。成方圆、陶晓清、老狼、高晓松等一大批民谣偶像陆续走上舞台,标志着“世俗化”“消费化”时代的正式到来。青年人作为这个阶段民谣创作的主力军登上历史舞台,很多“个体”注重表现形式的多元、精致,甚至叛逆、反抗、真情、呐喊。因此,校园民谣在内核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新时期独特的音乐种类。

90年代开始,校园民谣成为独立的音乐种类出现在音乐市场,风靡至今。当代校园民谣既符合了市场化、市场消费的需要,又满足创作者形塑自我、追求个性的需要,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