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闻广纪:历史悠久的城河

 文化佳园 2020-09-08

(作者:刘波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85年为止,邳州市在疏浚10条河道中就有城河一条,所以说城河在邳州境内河道中,也是举足轻重的。

城河原为武水的一段,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县治迁到城山以后,因武水“流径城东外闉”而易名。城河为明清“引沂济运”的通道。在1951年堵闭了卢口坝,控制了江风口,以及1959年开辟邳苍分洪道以后,已变为只承受武河、沙沟、黄泥沟、燕子河、小涑河来水的排涝河道。从石坝窝起至柳林庄入中运河为止,全长24.7公里,汇流面积316平方公里。

城河受中运河回水的影响,原来的河槽弯曲,堤身矮小,排水御洪能力都很低,1965—1967年,中运河续办工程,按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结合疏浚加复了邳城以下的两堤,全长13.2公里,设计流量337.7秒立方米。堤防标准是:东堤以城河口中运河设计洪水位27.82米为依据。刘渡口以下堤顶高29.8米,与中运河堤平接,超过洪水位1.8—1.5米;刘渡口以上堤顶高为30米,超过洪水位1.5米;顶宽为娄口以下5米,娄口以上4米;另对吕场、徐场等7处险工块石护坡长1450米。西堤以城河口中运河设计洪水位27.59米为准,堤顶缓坡至刘渡口为29.3米,超过洪水位2—1.6米;刘渡口以上至城河坝,顶高为30米,超过洪水位1.5米;刘渡口以下顶宽5米,以上顶宽4米,两坡均为1:3。在邳城桥下块石护坡420米。

1977年冬,浚深了邳城以下河道,并取直弯道4公里(城河坝至葡萄庄)。河道按五年一遇排涝标准开挖,底宽15米,底高18.5米,下挖5—7米,河坡1:3.平槽流量292秒立方米,可达六级航道标准。全段堤防左堤为主,与纲河南堤相接,堤顶高程为33—31米。同时,于邳城建6孔节制闸一座,将城河分成两个水级。闸上设计水位27.3米,既可为铁富、连防、白埠、陈楼镇送水,又可供官湖、戴圩镇自流灌溉,完成土方402.3万立方米。1979年冬,按五年一遇标准疏浚了邳城以上河段:从城河闸沿着老道向上,到王旗杆以北与人民新河连接,直至米滩,工段全长约11公里,地面标高27.9米,河槽底高23米,底宽15—40米,下挖5—6米,边坡1:3,两堤高出地面4—5米,顶宽6米以上。

工程状况大体是:堤距闸上为60—200米,闸下200—370米;堤顶高程31—34米,顶宽6—3米;河槽上段口宽19—70米,底高为23米,深度为5—6米;下段口宽100米,底高19米,深度5—7米。

治理后的城河成为排、灌、航为一体的综合利用水系,可以改善排涝面积15万亩,灌溉面积10万亩,城河下段可通航500吨以下船队,从而促进了城乡物资的交流,搞活了农村经济,为邳州文明及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