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间章回:我在运师读书的日子

 文化佳园 2020-09-08

(作者:王以太)

我每天到运师附小接送孙子上学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的凝视着校园里宽阔笔直的大道和尽头新落成的漂亮的办公大楼以及大门西侧挂着的“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的校牌。校牌上那潇洒豪放的行书,大气、凝重而又不失儒雅,这也就应该是运师校风的缩影,而且也只有运师毕业的著名书法家慰天池才能写出这块具有运师韵味的校牌。众所周知,运师出了许多像慰天池那样的人才,当然也出了一些像我这样的庸才,对于学长的字只有欣赏的份。

我是1959年暑假开学时进的运师,那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从火车站走过来,穿过空荡荡的大街和块块空地,来到运师的北门,门不大,东侧是两间低矮的传达室,经过一段狭窄的南北便道,便是学校最高级的两层办公楼。我被分到办公楼东侧的一(3)班,同排往东是一(2)班、一(1)班,前排是一(4)班,三年级五个班在后排。二年级和初师班则在办公楼西侧。宿舍在东边两进院子的后西屋。据说,那院子是原庄姓地主家的院子的旧屋。前院是医务室和澡堂,校园的最西侧是鱼池和建在一旁的大礼堂,既是会场也是饭厅。

别看校舍简朴,设施简陋,但整个校园却是热气腾腾,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教师队伍人才济济。范季同校长是这个学校的灵魂和核心,花白的头发,平易近人,常和同学一起交谈、啦家常,慈眉善目又儒雅风趣,一派学者风度、大家风范。大会讲话时从不按稿子念,而是在台上轻步移动、不紧不慢地向大家侃侃而谈。从没见过他发脾气,但却使全校师生心悦诚服,向他投去敬重佩服的眼光。老师们也是文武皆备,各有所长,且教学有方。

我的班主任米振荣老师,身材高大,空军出身穿一件只有飞行员才有的那种束腰夹克,说话风趣,待人宽厚。一次打扫卫生,因扫帚不佳,扫过的地面漏有污痕,他便笑着批评道:“这是老爷刮胡子呀!”惹得一阵大笑,大家便愉快的再扫一遍,直到地面干净。他既是班主任同时又兼我们的代数课,教学很有办法,收效很好。有一次我因看小说耽误了学习,代数小测验时,考了个59分,不及格。米老师没有发脾气,而是在班里不点名的批评道:“有的同学一向成绩很好,这次为什么没有考好?要好好找下原因。”我知道这是说我的,心里很愧疚,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面子挣回来。结果在下一次的考试中得了99分,因错了一个正负号,扣了一分。米老师家在西安,退休后来过三次,我每次都参加了接待,谈起往事,大家都乐的美滋滋的。

我的语文老师,在一年级时是刚刚大学毕业的胡玉芬老师,到二年级则是张远芬老师,张老师年轻潇洒,学贯中西,风趣儒雅,有大家风范,讲起课来从不照本宣科,而是旁证博引,引人入胜,使你无形中就提高了学习兴趣。他精于观察个人所长,,善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和积极因素,因材施教。我本来喜爱文学,在他的教导下,又得到了提高。他也适时的鼓励,常拿我的作文在班上作范文讲。记得有一次写春天假期回家修房的作文,他当范文讲时说:你看作者不仅写修房,而且借修房站在屋顶登高望远,写了更多春天的景色。他启发大家写作文要从各个角度观察事物,才能发现更多的东西。他借此再次阐述他的教学理念,不得不让人佩服。多年后,我从部队回到邳州,一次在路上遇到他,他还热情的说:“都长这么高了。”上学时,我是又黑又瘦。听说张远芬老师后来升任徐州教育学院院长,再未见过,但从未忘记。

副校长李觉民、王民都是老革命,又是教育专家,以范校长为核心组成了一个坚强有力的学校领导班子,为推动运师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有力的领导和多才多艺的老师们共同努力下,让学生们德智体美教育得到良性的循环发展。学校出现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除了正常的教学课程外,各班学生还自愿组织各种课外兴趣活动,如读报和一些专题讲座。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学习诗词,特别是毛泽东诗词学习研读小组,每周开展活动1-2次,主要是学习欣赏毛主席诗词及古代名家诗词作品,受益匪浅。虽然似懂非懂,但也描龙画凤的学着写,登在班级黑板报上,也很欣慰,有成就感。

学校大礼堂常有大型报告,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其中有两次记忆很深,1960年有一天邀请“铁道游击队”政委刘洪作报告。刘洪名叫刘金山,时任苏州军分区司令员,由省里组织来邳县检查民兵工作,学校借此机会请他给学生做一次报告,当天大礼堂里座无虚席,窗外也挤满了人,他以亲身经历报告了当年铁道游击队的战斗情况,并当场回答了学生们对书中感兴趣的问题,如问他和芳林嫂的关系,他笑着说,那是作者的艺术创作。他的报告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还有一次请到了《红岩》中的“疯子”华子良同志给大家作报告,他以亲身经历讲述了白公馆、渣滓洞监狱里革命志士对敌斗争的故事,引起了轰动效应。这对学好知识为人民,当好灵魂工程师的主题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学校图书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那里有大量的图书,有许多报刊杂志,有毛主席著作,有鲁迅文章,课余时间,我大都泡在这里,发现课本之外还有这么多知识,学校之外还有这么大的天地,我革命的基本人生观也是在这里形成的,在一片茫然中似乎看到了光明,认清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对我后来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注重课本知识学习的同时,运师很重视“学为人师,行为事范”的宗旨教育。作为一个中师生。不仅要学高中的全部文化课,还要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同时更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此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勤工俭学,二是支援农业。

先说勤工俭学,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搞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如发动学生捡拾废品,收集废旧报纸、刊物,既能废物利用,又能带来一些经济上的收入还能支援国家建设,是一举三得的好事。我记得我曾在当时的作文中写道:这仅仅是一些无用的废纸吗?不!你看那上面分明写满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可喜数字。这就是一个学生眼中对勤工俭学的认识。更有意思的是组织学生到港务局码头货场参加体力劳动,这是向社会学习,向工人阶级学习的重要一课,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那一次是抬钢筋,把钢筋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当时年纪小,稚嫩的肩膀从没承受过这么重的压力。一根钢筋大约有4-5米长,两个人抬一根,扛在肩上,两手擎着,走起来晃晃悠悠,非常吃力,干一个下午,觉得很累,肩膀也疼,不过也给了一点报酬。好像是抬一根给一毛钱吧,记不清了,反正一下午也挣了几毛呢。

从学校北门进来的路东侧,是一块师生们种的菜地,种的萝卜又大又白,秋天收获时,一个有斤把二斤种,雪白的萝卜佩上翠绿的樱子,美极了。生吃起来,又脆又甜。校西侧的鱼塘里长年养鱼,岸柳依依,鱼虾满塘,到年底捞出鲜美的鱼虾,送进食堂,改善了师生们的伙食。

再说支农活动。有一次是去张楼帮拔稻秧子,那时水稻尚未普及,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水稻。我们的任务是把秧苗从苗圃中拔出来,扎好把子供应给大田栽插。活不重,但必须双脚泡在水里,坐在小凳子上,弯腰低头,双手拔秧,还要提防蚂蟥的叮咬,有时传来一声惊叫那肯定是有人被蚂蟥叮上了。一天干下来也是头昏脑涨,腰酸腿痛。也真正体会到农民的辛劳。

支农活动中最难忘的是在邳北岐山大队帮助拉犁耕地。七八个人拉一张犁,开始还挺新鲜也有劲,但后来就没力气了。又吃不饱,确实很累,人都是要面子的,谁也不说累。米振荣老师为鼓舞士气,用英语喊出一、二、三、四的号子,叫我们跟着学,大家齐声喊起来,果然劲头上来了,可惜只是不能时间过长。

支农活动在每年的春天或秋天进行,大家都是积极参加的,只有一次我没有去。当时学校搞文艺创作活动,分配各班都要拿出作品,时间很紧,为此班里把我留下来,专门搞创作。和同时留下来的郝允珍同学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班里交给的任务。因此事未去支农,我们两人似乎还有点遗憾,还认为缺了社会实践这一课,是一大损失。可见当时运师学生也是非常重视课本知识和生产相结合这个社会实践活动的,也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样的美丽校园里,在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出有用的人才那时指日可待的。而在当时就出现了不少的尖子。如三年级学生徐荣街在学校时就不时有文章诗词在报刊上登载,他的《龙飞凤舞》一文在新华日报副刊发表后,轰动了校园。毕业时他和另外四人被保送到徐州师范学院继续深造,最后留师院当了老师,成了教授、作家、诗人。本文开头讲的慰天池也是在运师毕业,成了闻名遐迩的书法家,运师的校名牌、和邳州的许多字号他写了不少。当时校门口的传达室前的小黑板上常有告示:XXX前来领取报刊寄来的稿酬单子。我们班的李洪俊同学,才貌双全,普通话又标准,未毕业就内定去县广播站工作。毕业后的学生分配到四面八方,当教师的,做主任的,任校长的比比皆是,成为基层教育界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那个学校分到的运师生多都感到骄傲。在党、政、军、企事业中工作的也大有人在,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贡献。

在去年一次六二<3>班部分同学在“食为先”酒店聚会时,我曾写诗纪念。

锦绣年华五秩秋,豪情英气一并收。

风云叱咤过五关,桃李芬芳香九州。

欣忆东窗冰心美,更喜夕阳雅各留。

酸甜苦辣“食为先”,一杯浊酒润歌喉。

正当我凝视运师大院,欣赏校牌的时候,附小放学了,一队队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校门,那活波可爱的小学生,就是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和希望,那带领孩子的老师就是一颗颗辛勤的园丁,那老师也许就是运河师范毕业的吧,也未可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