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路老街纪事:尤家包子(赵成海)

 文化佳园 2020-09-08

     每一个地方都是有特色小吃的,像八路近年的“一号桥地锅鸡”、“马其徳凉皮”。可几十年前的八路人提起的小吃是“崔家面条、宋家糕点、乔家油条和尤家包子”。

     八路街的历史本来就不长,能伴随开街至今的小吃现在只剩下“尤家包子”了。能找回老街记忆的味道的,恐怕也只有尤家包子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尤家包子和八路的记忆划上了等号,虽然随着他们家对包子一次次的改良,那包子的味道与几十年前已大相径庭,但那招牌上的“尤”字让人看了感觉亲切,那俨然已成了曾经生活在八路人的图腾,总在一刹那,勾起你的思乡情怀。

    第一代经营者是尤荣堂(棠)老先生,他们老家我还记得,在八小西边临汪西侧,当年老街旁。因为和他小儿子尤光亮 (尤六)是同学的原因,我以前午休常去他家玩。印象最深的就是进门就能闻到包子馅的气味,说不上好不好闻,但感觉很新鲜。一块湿了的白笼布下盖着粉丝韭菜类的包子馅,老同学尤光亮常让我尝尝,甚是解馋,也因此每到午休就想去他家玩!

     尤家包子最初的经营地点在现在的苏果超市门前,当年那儿是供销社饭店门口,那可是八路街最热闹的地段,崔家面条、韩家豆腐、油条摊等等。穿插提篮卖花生、锅贴的小贩,很是热闹。

    一根木棍支撑着四角帐篷,类似于蒙古包,这就是我对当年尤家包子铺的记忆,炭火“哧哧”地烧着,尤荣堂(棠)老先生掀开冒热气的锅盖,一声带着长长尾音的“热包子好了”的吆喝,那包子上的油冒着气泡,香气四溢。从味觉和视觉上勾引着每一位路人。

    “一毛钱三个,抓紧买趁热吃”,这话老先生一天要说无数遍,于是,或站或蹲,或就酒或喝稀饭,配上红通通的油炸辣椒酱,食客脸色放光了,嘴也油光光的。当年赶集上店,如果不到尤家包子铺吃上几个油煎包,这一趟老感觉不像回事儿!

    尤荣堂(棠)老先生年龄大了,把包子铺交给了大儿子尤刚哥,尤刚也把包子铺腾到了八小门口。尤家包子在尤刚手里得到了发扬光大,不是原来单一的油煎包,增加了笼包和花卷、油茶和鸡蛋汤,但尤家包子的招牌还在,那份感觉还在。

     前两年尤刚感觉年龄大了,起早贪黑力不从心,把尤家包子铺转给了现在的尤家包子经营者刘化跃,他是尤荣堂(棠)老先生的女婿,也不算外人。尤家包子这招牌也得以延续,算是有个完美的传承!刘老板也一如前人那样勤快和气,盛汤拿包子,面带微笑招呼着客人。

     这条历史不长的八路街面积越来越大了,这两年也涌现了“芜湖汤包、狗不理包子铺”等早点,但骨子里我还是认同尤家包子铺的,也许这是年龄大了的人的通病吧。

    一碗香气四溢的油茶,搭上金黄的油煎包,三五个顾客,坐在“尤家包子店”那五个字下慢吞吞地品着。那画面定格,如速描,似剪纸,不必配色就是一幅艺术品!

    变化的是配方,不变的是尤家招牌,从白粥到油茶再到鸡蛋汤,从油煎包到笼包再到花卷。尤家包子铺的变化何尝不是八路街的变化啊!兼容、创新、突破自己,一代代探索,一代代努力,一代代发展!

     有一种愁绪叫思乡,有一种回味是尤家包子的味道,尤家人六十年的坚守,守着那包子铺,也守着每一个异乡八路人乡愁的感觉。

     回乡,要上一盘尤家油煎包,看着这慢慢变化的老街,那包子能品出岁月的变迁的。

     尤家包子铺还在,从八路开街至今几十年了,没事去尝尝吧,就着老街的历史吃着包子,有时能找到醉酒的感觉的。那出锅的热气,一如几十年前的热气,熏眼,想着那已无人光顾的老街,能熏出眼泪的!

          赵成海2018.5.3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