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园往事(36):话说老染坊(许广洲)

 文化佳园 2020-09-08

  少年的时候,我家的附近的马集有一家染坊店,我在那个村上小学。出于好奇,有时我和小伙伴们会去看看染布的情况,何况染布的老板很和气。每当听到一声:出锅了哦!就知道是又染好了一匹匹的的白布。那长长的哟喝声,常常在寂静的上空久久的回荡着......

      那个时候的学生不像现在的学生,放学了还要写作业。当时的学生放学后几乎没作业可写,也没啥娱乐可言。所以,放学后经常会跑到那家染坊大院里玩耍。院子里并排放着一口口的大缸,还有几只大锅,染好后的长布用长长的竹竿高高的挂起来,也是一排排的。晴朗的天空下,微风轻拂,那一排排染好的布匹,就像是一排排的风筝在天上高高的飘飞着。

    时光流逝,转眼几十年过去,少年时的染坊大院却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它就像一杯淡淡的茶香,常常氤氲着我思乡的梦......

中国最早的纺织印染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据周朝《考工记》记载中就有“青与白想次也”之法。蓝印花布源于秦汉、盛于商业发达的宋朝,而广泛普及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之际,到了十三世纪末手工棉纺织技术已广泛传播,蓝印花布工艺也随之得到普遍应用。

 过去没有化工染料,染布全靠种蓝棵打靛染,又叫蓝靛。蓝棵,学名叫蓼蓝,属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从蓝棵中提取的颜料染得布和蓝天一样的颜色。

蓝棵,这种植物春天种下,初秋开花,其花穗红白相间,非常好看,其子实秋天成熟。它喜欢好地、大肥、大水、强光,生长非常旺盛,分蘖性很强,四五粒种子能分生到二三十株。棵高临胸,叶子呈圆形,四五公分大小,叶片很厚,深绿色,靛蓝就在叶片里。盛夏是其最旺盛的生长期,也是靛蓝的收获期。收蓝早了叶片中的蓝靛未供足,晚了叶片中的靛蓝开始供花穗了,含蓝量也会迅速减少。因而有农谚说:“烟足两三日,蓝熟一两天”。

    据南方专业染坊师傅介绍,昔日染坊用植物染料是用叫蓝靛的草(学名马蓝)浸泡出蓝色汁水后加少量石灰凝结沉淀而成,为泥状物。用植物染料染布染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染坊染纱和布以蓝青黑灰色为主。昔日老百姓穿着,大都为土纺土织的蓝青黑灰色的土布做的衣服,因此,纱、布染色大多为蓝青色和玄色(黑色)。蓝青色从浅到深分月白、蓝青、宝蓝、双缸青、泥蓝、红双蓝等,都用靛青染料染成,颜色深浅是根据投料多少和染色次数决定的。染玄色民间用乌臼树叶,染坊用“花果”、“绿凡”,后来用化学染料。还有扎纱染,用竹箬壳将纱一段段扎紧,然后放入染缸染色,扎住部分因染不到色,用这种纱织出来的布别有一番意趣。

    过去常用的蓝白花布,就是用靛蓝染的,在工艺上较为复杂。染坊老师。首先用羊皮或加厚牛皮纸刻上各种图案,再用生石灰和豆浆调成适当浓度的混合浆,将原白布铺在阳光下的平板上,把刻好的花版铺在上面,用刷子向布上涂混合浆,涂好后将花版轻轻拿起。印上花的布不要动,等晒干后放到染缸里染,染了再晒,晒干了再染如此反复几遍,直至蓝色达到要求。最后晒干,搓去上边的石灰,就是美丽的蓝色印花布了。

用靛蓝染的布有轻微的臭泥味,但无毒,有人觉得这是正宗高级颜料染成的,那臭泥味穿着反倒成了一种自豪。

在靛蓝染布的同时,当时农村还盛行另一种染布方法——汪青。这种方法就地取材,不需花钱。具体做法是:用柞树(栓皮栎)枝叶和橡碗子或栾树叶、柿子叶、大石榴叶、山楂叶、栗子叶、和栗壳等富含丹宁的树叶熬水,把水熬得发黑。汪青时将白布提到臭水汪沿上,把白布放到熬的黑水里泡一会,提出来放到汪沿上展开,捞汪底的臭黑泥,放在布上反复搓抹,然后提起来放到臭泥汪水中将泥摆去,拧一下再放到黑水里泡一下,这样反复染三遍,晒干后就成了黑褐色。也有反复染五遍的,晒干后布的颜色重一点。这样汪青染成的黑布以后再洗基本上不褪色。这种方法虽未见什么书上正式介绍,却在民间口传目染,是一种传统作法,当时农村很盛行。这种方法染的青布,做衣服穿着虽然说不上美观,但在当时也算简朴实惠。。

          染布制作的男上衣                 染坊晾晒染出的白花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