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香一瓣:李燕杰老师印象(作者 徐景洲)

 文化佳园 2020-09-09

    印象中的李燕杰老师,是豪情满怀、意气风发的四五十岁的中年人,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李老师的演讲风靡全国各地时,通过音像和书籍,在心中定格了的映像。

    2004年3月,应一家企业所派,去北大参加一个公众演讲训练班,而那个训练班推出的首席讲师,就是李燕杰老师。不过这时已不兴叫老师,而是叫大师了——国内最著名演讲大师。

    身着浅灰色西装的李老师夹着大公文包走进教室时,疑似某大公司的董事长。花白的半长头发很时尚也很潇洒,身材微胖却健硕,双目炯炯有神,放眼望去,好一个神采奕奕了得。后来才知道,其实他是重病在身,但只要有演讲,他便精神抖擞,如将军出征,又如演员登台,非要精心打扮一番不可。在他看来,演讲的内容应和演讲者浑然一体,都要赏心悦目。

    没想到李老师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发名片。在我看来,名人的名片是要索取的,而他主动发名片的理由很简单,大家来听演讲,就是朋友,朋友有需要他帮助的,他就会尽力,有了他的名片,找他就方便。

    开场白似乎也特别,不是自我吹嘘,而是自我拆台——现在办培训班,只要沾上“三名”的光,就能挣到大钱:一是名城:北京,二是名校:北大,三是名人:如我之类。此话一出,主持人脸色微露尴尬,大家初听莫名其妙,继尔会心一笑。的确,现在各类培训班多如牛毛,收费也高得惊人。但现在培训成为时尚,只要打出像李老师说的“三名”旗号,再作出点铁成金般的承诺,诸如“三天即可成为滔滔不绝的演讲高手”之类,怎不令人趋之若骛。而李老师说,他之所以甘愿成为“三名”之一,是想多多利用这样的平台,传播演讲的艺术,因为他年事已高,而且如今不是当年,外出演讲的机会实在是少之又少。

    接着拿出三幅昨晚写的字来,一幅赠给了回答他问题的学员,一幅赠给了上台演讲一分钟的学员,一幅赠给了一位“美丽的女学员”。得到书法的学员高兴极,得不到的学员羡慕极。在课堂的一片纷乱中,李老师说,再要,就得向他索字了,他可是有求必应的。同时他又说,这也是演讲的技巧,以此取悦听众,唤得听众情感上的认同,可以迅速拉近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

    李老师的课,是从他前天晚上买到的三本书说起。他买《汉武大帝》,是因为同名电视连续剧正在热播,由此谈到史记汉书,谈到司马迁的伟大,进而谈到文化对一个民族历史传承的重要。他买《达芬奇秘码》,是因为现在大家都在读都在谈这本书,通过阅读,可以了解现在的文化时尚,和年轻人有更多的沟通,和时代文化有更近距离的接触。他买《细节决定成败》,是想了解现在的励志教育的现状,给自己的演讲充实更切近时代、切近社会的内容。这些看似与演讲艺术无关的话题,实际上正是在讲演讲的艺术。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存,只要永远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赢得最多的听众。

    说起读书,李老师挺自豪地介绍,他曾被评为北京市十大藏书家。又挺自豪地说,曾被评为北京市十大健康老人的他,新近又被评为十大抗癌人物。是啊,能不自豪吗?无论健康还是不健康,都要做最好的自己。两个“十大”的转变,虽然只是一句话之间,但其间人生经历的峰谷转换,却非一般人可以想像和承受得了的了。而李老师却于谈笑风生间,轻描之,淡写之,安然处之,泰然待之,一切都在不经意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大热爱,和对生命的大热情。

    当知道李老师身患重症时,学员们都齐声要求他坐着讲课。他却不以为然,说演讲家最好的归宿就是演讲台,真正的演讲家要站着讲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是最完美的结束。大家深受感动和感染,又一次热烈的鼓起掌来。

    说到做人,说到爱国,李老师讲了两个颇为得意的段子:有个西方人,说中国的方块字不如西方的拼音文字先进,所以西方文明一定能胜过东方文明。李老师回说:拼音文字的“人”,都是横写的,每个字母都是趴在地上的,是爬在地上行走的人,而汉字的“人”,一撇一捺,顶天立地,堂堂站立,你说站立着的人文明还是爬着走的人文明?还有一次,一个日本人说中国人不懂经济,李老师回说:中国的贸易的“贸”字,上部的“卯”说的是做生意的时间,下部的“贝”指的是做生意时用的钱,这个汉字产生的时间少说也有几千年了,这说明中国人不仅懂经济,而且搞经济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悠久的了。

    像这样随机应变、机智幽默应对各种出其不意难题的精彩案例实在太多太多,每一个都能令人回味良久,赞赏不已。

    说到对演讲的热爱,以及把它作为终身事业的自豪,李老师又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全国地市级以上的城市他全都去演讲过,一个是他曾到过四十多个国家的中国大使馆,给留学生和驻外人员作演讲。这样的纪录,恐怕至今无人突破过。

    讲课结束时,意犹未尽的李老师,以朗诵他自己创作的《林黛玉的故事》作结。李老师的朗诵充满了诗情和激情,仿佛他就是林黛玉的化身,林黛玉在李老师的个性描述中得以另一种形式走近我们。当他眼中噙着泪花结束朗诵时,是长时间的静默,然后才是经久不息的掌声。   

    李老师与其说是讲课,不如说是演讲。看似即兴发挥,实际上却经过了两三天时间的精心准备。他说,每一次的演讲,都是不一样的听众,不一样的时间地点,不一样的心情,这也就决定了每一次演讲即使主题一样,内容绝不雷同,就像作家写的每一篇文章都不同一样。重复,意味着演讲生命的结束。所以,听李老师的讲课,犹如游览名山大川,峰回路转,奇景迭出,让人时不时发出赞叹声,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击掌叫好。一个上午近三小时的讲课,始终热情洋溢,高潮迭起,内容丰富,声声入耳,尽显一代演讲大师的风采和风范,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

    培训班结束的第二天一大早,湖北的一位学员说要到李老师家讨一幅字去。大家都觉得有些可笑和不可能。谁知他走了一小时后,竟然真拿着李老师的题字喜气洋洋地回来了。这时,大家在羡慕他的同时,又都后悔没有跟他一起去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