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海前童童氏宗祠古戏台的故事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0-09-09

宁海前童童氏宗祠古戏台的故事

文/应可军


前童古镇是具儒家文化古韵的小镇。2007年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当地童氏自南宋绍定年间在此定居后就勤耕好学。明初,童伯礼两次礼聘方孝孺讲学于石镜精舍,共同奠定了诗礼名家的基础。自此,遵循引水植树优化环境、耕读敦睦、训育后人的美德,历代人才辈出,形成了“小桥流水遍庭户,卵巷古院藏艺文”的古文化风范。这里还是辛亥革命浙江总指挥童葆喧的故里和台东革命根据地。可供游览的有完好的古宅、老街、民俗博物馆、鹿山、石镜山、孝女湖、柴万婴柏和徐霞客古游道等景观,引入瞩目的有童氏大宗祠: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95),由童贤母率子伯礼、伯谦等四兄弟所建,明儒方孝孺参加设计。有明代建筑的规范,雀替为卧蚕形,梁架上几处见枫拱。据《塔山童氏宗谱》载,明初大儒方孝孺先生曾题铭此祠为“谨节”,故原称“谨节堂”。大宗祠台门口前有两副石制旗杆夹旗杆夹石每面都镌刻有松鹤鹿图文,意为“鹤鹿同春”,是早期的吉祥图案。宗祠为一座典型的封闭式宗法建筑,墙体为错缝摇斗到顶。



正厅通面宽13.5米,通进深8.4米,三间二弄。厅内立有一块道光三年(1823)的“祖训碑”,委额,高2.1米,宽0.57米,厚0.12米。后出土一块“圣旨碑”,委额,碑额上有高浮雕双龙。原来的正厅坐落在更南边,而戏台的位置却在现天井中间。东西发阁位置未变。约在民国三十年代,前童村因人口增多,宗祠的空间显得狭窄,故决定将正厅向北移约二十来米。移屋那天,全村男壮丁都集中到祠堂内,举行仪式后,再掀去正厅屋顶上的瓦片,大家抬着32根柱子,由族长喊号子,齐崭崭地迈着脚步,把正厅向北移。宗祠戏台从明代开始, 演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忠烈的故事。上演的多为京戏,也演平调。舞台上的忠臣良将的豪情侠义,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前童人,为增强宗族的凝聚力起过很大的作用。但戏台立在当中,也影响了祭祀、看戏等群众性的集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决定将它拆掉,向前推移6米,重建戏台。拆掉的老戏台原先是戗角起翘、歇山顶,上有罗旋式叠涩藻井,用八柱,分内外二槽。戏班子到此,都感到戏很难做,因这里的柱子比其它地方戏台要多。其实,这是明代戏台的一种建筑风格。老戏台拆掉后,村里马上决定重建新戏台,柱脚与及楞木还是从逆水兜上砍来的,那时的大树已有好几抱大,现存的戏台就是那时建造的。戏台建好后,请县平调剧团来开台,演出《姣姣斩独角龙》。

应可均 ,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叶寒

□图片: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