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苏记】常州舣舟亭:孤寂夜宿(下)

 真友书屋 2020-09-09
几年前,我曾前来常州探访过东坡公园,但那一程的寻访已写入他文中,2020年8月7日,我借扬州开会之机,再一次来到常州寻访东坡遗迹。此次乃是开朋友的车来到这里,东坡公园门口的停车场已满,只好东转西转,最终停在了东坡公园正门马路对面的小区门口。下车之时,方注意到这个小区名为东坡雅居,其大门侧旁的花坛里有一块随形石,也刻有此四字,瞬间让我觉得这些钢筋混凝土的大楼有了几分雅气。

今日的气温高达39度,路上的车不多,穿过马路,眼前是京杭大运河,河的对岸有一座仿古高楼,印象中这就是东坡楼。楼的下方还有一组仿古建筑,此组建筑临河而建,在河的对岸看不到匾额。

准备跨过广济桥

跨过一座拱桥,桥旁有个院落的大门前立有常州市级文保牌“天宁寺——舣舟亭”,因为来过东坡公园,知道正门不是这个模样,但从方位上觉得这里有可能是东坡公园的侧门。试着走入门中,收发室里的两位保安瞥了我一眼继续聊天,看来这里可以随意出入。

文保牌


走入园中,见到一座小亭,旁边的介绍牌上称此亭为野宿亭。上面介绍称:“东坡为赈饥事,赶往润州。途径常州时,野宿通吴门外运河边。时值除夕夜晚,书《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逛野宿亭,以作纪念。”

站在桥上看风景


竟然如此之巧,进门就看到了纪念东坡停船夜宿之亭,此亭的造型与寻常所见略有区别:其前方像是一堵墙上开着门,门的两侧挂着对联,而亭的后方就是大运河。站在亭旁向下望一望,此处没有登岸的石台阶。

广济桥对岸景致


亭的对面还有一座仿古小楼,该楼的窗户和门边都嵌着雕花的石条,感觉这是民国时人修建的房屋。走到正前方,看到匾额为抱月堂,围着此房转了一圈也没有找到介绍文字,不清楚此堂是否与纪念东坡有关,但该堂的对面有指示牌表明东坡书院和舣舟亭都在前方。

半月岛上的东坡书院


继续前行,来到了那座高大的石拱桥旁,此桥通往一座梭子形的小岛,那座高大的楼阁就建在此岛之上。我决定先到对岸去探看,在桥旁看到文保牌,称其为广济桥。背面有介绍文字,称该桥建于明正德十二年,后来移建于此,并从此介绍牌上知道对岸的小岛名为半月岛。这座拱桥拱度颇大,以便让较高的船能从桥洞下驶过,走到桥的顶端下望,运河两侧的水又汇聚在一起,而桥下不远处停着两艘画舫,此乃公园内最大的码头。

应该是半月岛平面图


桥的另一端有一个百十平米的广场景观,地面用石块砌出了图案,原本以为是曲水流觞但地面的图案均呈直角形,并无曲意,观览一番,感觉有可能是半月岛的平面图。在广场上没有找到相应介绍文字印证我的猜测,在此图的后方立着一座浅浮雕式的影壁,上面的图案应当是当年运河两岸的建筑,图上展现的楼大多为三层高,倚河枕流有如现在的水景房,大力者方可置之。想到东坡英名一世,晚年为了买处居所费尽心力,最终却只能买到偏远的乡村,看来英名只是英名,并不能当饭吃。而今这座影壁墙前矗立着一尊高大的东坡铜像,他站在那里拄杖敛须面视运河,感觉像是在做水利堪察。

东坡书院匾

铜像之后是小小的山包,上面种着成片的绿竹,从运河边的小路一路前行,来到了那座仿古建筑前,原来这里是东坡书院。书院开着门,门口坐着两位工作人员,他们让我先扫健康码而后进行相应的登记,我一一照办,然办完这些程序后,对方却说里面不能拍照,我忍不住脱口而出:“你早说呀。”

仰苏阁


既然进来了,我还是站在室内观览一番,里面摆放的全是一些复制的书画,未看到任何真迹,不明白这里为什么禁止拍照。里面的冷气很足,我仅站了几分钟,就觉得湿透的衬衫贴在身上颇为冰凉。此时想到了胡适的诗句“您老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我不能在此贪凉,否则寻访计划难以完成,于是毅然地走到室外,继续在小岛上寻找其他遗迹。

康熙皇帝手笔


小岛的正中就是那座巍峨的大楼,楼下的台阶上有“坡仙遗范”字样,落款为“康熙御书”。看来乾隆皇帝所题的玉局风流,显然有与其祖父所书此匾相唱和之意。楼的上端挂着“仰苏阁”的匾额,介绍牌上说此阁是以宋式楼阁的简约风格为基础,结合了当代的建筑基础,以此突出雍容高峻,“以表达常州人民对苏东坡的仰慕之情”。

当年东坡乌台诗案被逮入狱,有大臣欲置其于死地,但神宗皇帝读到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的“又恐琼楼玉宇”一句后感慨说:“苏轼终是爱君”。我觉得这句话可以化用为毗陵人民坚定不移地爱东坡更为恰当。

仰苏阁另一面的《大江东去》


转到仰苏阁的另一侧,此侧楼梯的台阶上嵌着的恰是东坡的《大江东去》,如此之巧,我为自己的刚才所想小得意了一下。这首词虽不写于此处,但已成千古名词,将其写在哪里,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运河对岸民居

石上花开

碑廊


仰苏阁大门关闭着,不知里面有什么陈设,于是我沿着半月岛的另一侧往回走,看到半月岛的沿岸建有碑廊,里面是当代名家书写的东坡诗词作品的刻石。

东坡眼前所见

御码头


围岛转了一圈,发现该岛通向陆地的一座桥梁就是广济桥,重新回到桥对岸,方注意到此处介绍牌上称,这里是东坡古渡。上面写着:“东坡十一次莅临常州,曾泊舟于此。后称为东坡古渡。乾隆四次驾临常州,有两次于此登岸,故又称‘御码头’。”

御船


走到码头前,这里有六七位工作人员坐在亭内聊天,看来他们是游船的管理者。东坡公园面积很大,然仅我一人在里面转来转去,这些人看我并无乘船之意,则继续着他们的话题。这两艘游船均为黄顶,其制作手法想来是仿乾隆御船。

洗砚池在此护栏后

洗砚池题名


我沿着此处登上台阶,进入公园的另一个平地,在一组假山前找到了东坡洗砚池。这个洗砚池的外观看上去像是石质马槽,清赵翼在《洗砚池歌》中说此池:“形似槽,长三尺许,深半之。”看来这位大诗人观察得颇为仔细,可惜我没有带着尺子,无法量一量此池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我还注意到这里的文保牌上多了一个二维码。

隐约在石头上看到了字迹

文保牌加了二维码


东坡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一个水池来洗砚?我不了解他的心思,但是看到此池,还是有些激动,只是遗憾于乾隆时的常州地方官为什么要将这件文物搬离它原在之处,我总觉得这个洗砚池如果继续留在藤花旧馆内,更能够还原当年的场景。

洗砚池介绍牌

站在洗砚池前观看御碑廊

黝黑的山洞


洗砚池后的假山下方是曲折的山洞,向里面走了几步,黑洞洞的担心磕破头皮,上方的横梁都涂装了黄色的警示标志。记得前些年前往承德去探看避暑山庄内的文津阁,该阁前的那座假山,其外观与此相像,并且下方的山洞也是这样曲折黑暗,不清楚这两座假山是否为同一人所叠造。

小山顶上的舣舟亭

几年前来此寻找舣舟亭,因为不熟悉公园内的路径而走了不少弯路,但这次还是想不起来如何看到此亭,此时走过一位清扫落叶的工作人员,我问他舣舟亭在哪里,他回身向后面的小山上一指:“就在山顶上。”他热心地告诉我说,两侧的小路都能登上此山之顶。

景色绝佳

清理落叶


假山的右前方有一座半亭,其墙上嵌着的都是乾隆皇帝为舣舟亭所题诗句。介绍牌上说这叫御碑亭,亭内存有乾隆皇帝四次来常时所写六首诗的碑刻,上面还强调这是“乾隆帝即兴诗作,表达了乾隆皇帝对苏轼的颂扬,亦述及常州风俗民情。”

御碑亭


眼前所见的这六块碑三横三竖,按照传统分类方式,竖着为碑,横着为帖,当然也有卧碑,但毕竟是极少数。不知道弘历为什么当年分别这样写,也许有碑帖通吃之意,但此六块刻石全部罩上了玻璃罩。此次江南之行我特意买了偏振镜,以便对付这些玻璃罩,但因我一时疏忽,在徐州时请朋友把多余之物打包寄回北京,偏振镜也夹在其中,而今站在这些玻璃罩前,只能侧着角度拍照。

舣舟亭

对联


御碑亭的侧旁有登山的台阶,今日艳阳高照,即使登这样一座小山,也令我大汗淋漓,山间植被茂密,但却也遮挡了微风,这更让人觉得憋闷,好在走了没多远就得以登顶。亭内有几位老人在乘凉,他们看我举起相机后纷纷躲避,于是我得以拍下了清晰的舣舟亭。

舣舟亭前另有一块刻石,上书这三个大字,碑座上是有《葺舣舟亭记》,其文曰:

州人仰苏久矣。举凡坡翁手植足履,皆有筑为记,舣舟亭即其一也。亭立高阜,拥翠临波。屡毁屡建,文心不折。公元二零零八年,常州市府重修东坡公园,舣舟亭亦得再葺。增平台以邀月。铺水榭而观舟。文宗遗范,今日重光,得天憾矣。

此记的起手一句就令我再次感叹常州人对东坡感觉至深,这让我想起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东坡真正地做到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当然,恨他的人除外。

龙亭

竹亭


拍照完舣舟亭,从另一侧的坡路下山,来到了东坡公园中间的那个水塘,塘旁建有龙亭,介绍牌上说:

清乾隆仰慕东坡文才,三次驾临舣舟亭。并在龙亭召试地方文人,当时,“邑中人士跪献诗赋”。1954年建此龙亭。龙亭临池而建,造型奇特,像亭子又像水榭,是亭榭结合的建筑。

雪浪石

告示


参观完龙亭继续向外走,终于走到了正门的出口处,花坛的随形石上刻着“三苏苑”,但这里除了一道回廊,看不到与其他二苏有关的遗迹。疫情提示标志很明显。

三苏苑

东坡公园正门

上刻东坡园


走出大门,砖雕的门楣上刻着“东坡园”,想来这是东坡公园的另一个名称。正门的侧旁有一座古桥,上次前来时就注意到这是飞虹桥。这条小河旁也有一座回廊,砖雕上刻着“坡仙遗范”,上次未留意这里也是与东坡有关之迹。

坡仙遗范

飞虹桥

东坡像

舣舟亭牌坊

走入回廊,看到了以现代技法刊刻的东坡线描像,此像的开脸与其他古书中所见差异略大,应该是加入了现代手法。回廊的旁边有一座高大的牌坊,上刻“舣舟亭”,以此突显出当地人对东坡的崇敬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