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下而求索”于“尝试”之路上 ——邱学华老师的创新思维与大胆实践(11)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11 教育理论实现突破 

尝试教学法在各个学段、不同学科教学实验取得成功后,邱学华又在进一步的思考,这种尝试精神,是不是还可以向更大的领域拓展?是不是应当从教学领域扩展到整个教育领域?

单有推测与想象还是不够的,必须有大量的实验才能证明其是否具备可行性。

德育可不可以进行新的尝试?传统的德育工作存在诸多弊端,比如大话与空话多,说得多,做得少,尤其是学生,只是被当作德育的客体,而其主动性显现不出来。为此,邱学华在他的实验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结果让他兴奋不已,正是在这些尝试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工作大见起色,最令人欣喜的是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他们的大胆尝试与创意思维,不但产生了积极的效益,而且还催生出了很多鲜活生动的尝试形式。

邱学华又在想,尝试教学思想,可不可以向学校管理甚至家庭教育方面延伸?

再次实验,又一次成功。

于是,邱学华不但要构建尝试教学理论体系,又开始了尝试教育理论的探索。

1998年10月,邱学华在湖南省张家界市举行的全国第九届尝试教学学术年会上,作了关于“尝试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的主题报告,提出把推广尝试教学法同实施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2000年10月,在山东济南市举行的全国第十届尝试教学学术年会上,他作了关于“在尝试中创新”的主题报告,把尝试教学与创新教育结合来,提出“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新观点。

2002年10月,在广州市举行的全国第十一届尝试教学学术年会上,他作了关于“尝试教学与新课改”的主题报告,把尝试教学理论同实施新课改结合起来。

2008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十四届尝试教学学术年会上,他作了关于“尝试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的主题报告,提出大尝试的构想,尝试思想不仅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而且可以运用到学校管理、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课外活动、家庭教育中,从而构建了尝试教育理论体系。

2012年10月,在四川省宜宾市举行的全国第十六届尝试教学学术年会上,他作了关于“尝试教育理论研究与发展”的主题报告,进一步提出,要用尝试教育思想指导课堂教学,跳出智育看课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应重点研究如何把尝试教育思想应用到德育中。

邱学华有一句口头禅:“做到做不到,试一试就知道。”对于任何事情,尤其是比较困难,或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人们多有顾虑。可是,如果畏首畏尾,不去尝试,就不可能知道能不能成功。即使有的时候尝试失败了,也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再从教训中寻到走向成功的内在原因。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具有巨大的潜能,如何让这种潜能发挥出来,尝试无疑是一种好方法。邱学华说:“能力有多大,尝试就知道。”他认为,当下的中国学生缺少冒险精神与创新意识,对于没有绝对把握的事情,往往不敢尝试。其实,无数事实证明:“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

邱学华认为,尝试教育的特征是“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先行后知,先做后懂”,教师不要把已存在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面对问题,可能有一种解决方案,也可能有N种解决方案;可能有一般性解决方案,也可能有颇富创意的解决方案。他认为,通过尝试,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生成创新思想,形成创新习惯。这些,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当下,更有利于让他们未来走上创新之路。

2011年,在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的支持下,举办“首届尝试学习理论国际研讨会”。美国佛州大学教授、美国奥巴马总统领导下的教育科学基金三人评审小组人员之一、国际著名智能测量专家瓦格纳先生在会上指出:尝试学习理论具有创新性和系统性,尝试教学实验是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实验之一。来自乌克兰基辅市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校长瓦·哈依鲁莲娜指出:“尝试教育”实践和理论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尤为重要的是,邱学华先生的研究自始至终贯穿着苏霍姆林斯基坚持的“人道主义教育”思想。

尝试教育,已经从中国走向世界,而且必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这是邱学华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也是中国教育对世界教育的贡献。

(原载于《新教师》,2016年第4、6期。)

(连载完)

陶继新

taojixin6789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读书在没有充分的知识作为前提的情况下,即使行了万里路也不过是邮差而已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请输入标题

请输入标题

↑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