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沁河人家 | 马爱军

 当代文摘 2020-09-09

沁  河  人  家

作者:马爱军(笔名:艳阳天)

一条银链似的小河弯弯曲曲,流经武德古镇。这条小河名叫沁河,沁河旁不远处有一个三千余口人家的村庄,村庄静静地躺在小河的臂弯里,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天,这里桃花红杏花白,槐花甜香柳絮飞舞。夏天,盈盈一水,柔情依依。人们轻摇蒲扇,河边散步滩上嬉戏。秋天,满家满院都是一地的收成,金黄的玉米堆成山,麻脸的花生铺成行。豆荚、芝麻在秋风里裂开嘴笑,红薯、花生在泥土里打滚儿。冬天,西北风呼呼扯着,人们钻在屋里打扑克、下象棋,炉火旺腾腾。飘雪,河畔、原野着银装,小屋炊烟袅袅。

老张家住在村庄的西头,家里有三口人:两个年近古稀的夫妇,陪着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老张家本来是个大家族 ,这些年孩子们经商的致了富,求学的学业有成,找到理想的工作,现在都四海为家,分布在各大城市。因为老张家的儿孙们有本事,老张家在本地赫赫有名,人们都尊称九十高龄的老张头为张老太爷。

张老太爷九十高龄,仍硬硬朗朗,思维清晰。其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夫妇老实本分,年轻时经营些小生意,日子有滋有味。二儿子聪慧过人,娶的老婆善良能干,夫妇俩人办了一家公司,是当地的知名企业,解决了周边村邻的就业问题。孙辈有教师、有公司高层,有留过洋的海归。曾孙都是大学生。无论从经济上、名望上,老张家都算是武德古镇屈指可数的人家。

张老太爷的生活如今如糖似饴,可他年轻时经历的苦难十个手指头都数不过来。十六七岁那年为了生计,独自上西安,在一家客栈拉马车、出苦力。在饥荒的年代,吃麸糠,吃红薯叶,生产队时老是缺粮户。可只要碰见外地逃荒到此的人,就要留人家吃饭,送些衣物。这些事情他不大提起,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当年顶住各种压力保护住了咱村的“程夫子”祠堂,神要保我们全家人旺财旺,神要保我活到一百二十岁。”莫非真是神的护佑,老张家的日子这些年确实蒸蒸日上。村里的人也互传:“老张家的二儿子能成为全村首富,是他爹花一千五百元买下了祠堂,才使这个地方没被破四旧给破了,程氏祖宗感恩,保佑他家如今的好日子。”

张老太爷的老婆,张太奶奶活着的时候,经常说“我们要多做善事,多供菩萨,多敬神。到往生的时候,佛菩萨就会手持莲花来迎接你,他把你的魂魄收到莲花的芯里,带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就远离了痛苦、不幸。如果你想托生到人间,因为你曾在佛的莲花芯里住过,你也会托生个好人家,一辈子享福、荣光。”

张太奶奶的教导记在了孩子们的心里,老张家的每个人都与人为善,低调做人。老大夫妻俩侍奉在张老太爷身边,端茶倒水、做饭洗衣,没一句怨言。街坊邻里相处得一家人一样,你在我家吃饺子,我在你家喝美酒。小院里种了一树一树的果子,成熟时节谁都可以摘来尝,临走还要送你两大捧。老二两口子经营的大企业,效益在当地数一数二,夫妇俩为人做事的口碑极佳。有钱了也没忘了家乡人,给村里敬老院的老人逢年过节送上礼品,为了丰富农村人的文化生活,每年春节都要请大戏唱上几天几夜。他们还给村里的小学配置桌凳,帮扶不少困难学生圆了大学梦。

张老太爷的孙辈在富裕的环境中长大,可耳濡目染长辈们勤劳、善良、谦卑的作风,没有一个飘飘然,依然保持谨慎、上进的态度,各自在各自的岗位上放光发热。

人到老了,只会回忆以前的事了。这不,张老太爷又眯缝着双眼,给孩子们讲他祖上的故事。子孙们每次听老人讲祖宗的故事,都很虔诚、很庄重。

“我们家族到我高祖那辈,一场瘟疫,兄弟六人,只剩下高祖父一根独苗。后高祖仅生一子,你们想想,多么可怕,我们老张家差点没法延续。我曾祖一人肩挑传宗接代的重任,娶了一房妻子,育有一子,就是我的祖父。祖父年幼,母亲病逝。曾祖又续弦一房,为其又育四子。祖父是长子,少时就跟人家学习木匠手艺,因为肯钻研,手艺在周边村邻很有名气。那个年代多穷呀,祖父从小就帮着曾祖辛辛苦苦挣钱养活着一大家子人。祖父无论多苦多累,毫无怨言。他没有上过学堂,却一心要让弟弟们能读书识字。”张老太爷提起读书就目光炯炯,他的血液里流淌着对学业的敬重。

 “日子一天天过去,祖父兄弟五个各自成家。居家过日子,哪会没有牙咬舌头的事情。弟弟们一娘所养,自然亲近 ,难免会有亲疏之分。祖母性格要强,遇事总想和他们理论,祖父总劝她‘家和万事兴’。在祖父祖母的忍让下,一大家人和和睦睦,外人高看。”

“到了我父亲这辈,他继承了祖父的事业,木工手艺炉火纯青,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老宅里建造阁楼,改善了住房环境。闲余时间帮邻里乡亲维修桌凳,从不要钱,人称‘赛鲁班’”。 

 张老太爷老了,许多事都记不住了,但提起老一辈们,那年那月的故事历历在目。今天他打开话匣子,春鸟与冬雪,夏花与秋霜,渲染出一道画廊,在子孙的脑海里珍藏。

沁河水静静流淌,闪动着粼粼的水光,好似闪动着明亮的眼波,凝视着沁河边上淳朴善良的人家……




简介

作者


艳阳天,本名马爱军,文学爱好者。文章发表在报纸和网络。本刊特邀专栏作家。

注:本文为作者独家首发,作者为本刊特邀专栏作家。

©2017 

©2017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