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 周跃辉(湖南作家) 几年前与几个好友结伴去了趟南京,参观了中山陵、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总统府等一些知名景点,在欣赏这座历史名城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心灵受到了一次特别的洗礼。南京归来的这些年里,一直想为南京之行记录点什么,但每次提起笔来却又不知从何下笔。除了笔头太钝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不想去触动那段悲切而令人窒息的历史,更不想让当时参观时那种压抑、悲愤的情绪再次来影响自己的心情。今天是全国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南京市政府举行了一系列的祭奠活动,全国各地再次掀起了一股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热潮,也掀开了我这半年多来刻意尘封起来的记忆。南京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再次涌入我的心头和笔端······ (中山陵/作者供图) “中山陵”是外地游客来南京的必去之地,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位于南京市东郊的“中山陵”,瞻仰安葬在这里的伟大的政治家、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陵园依山而建,为中西合璧设计,气势宏伟,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入园后首先看到的是陵园入口处那金色的“博爱”花岗石牌坊,展示了孙中山先生治国天下,博爱众生的伟大情怀,南京也因此被称为“博爱之都”。走过“博爱”牌坊,展现在我们眼前是象征先生精神写照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的蓝青色琉璃瓦顶的牌匾,再进则是一个碑亭,上刻“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的金色字碑。脚下的台阶向前延伸着,据说从牌坊到祭堂有392级石阶,不少游客边拾级而上,边数数,我也跟着数着,但由于疲惫和身边噪音的干扰,我没数过百就乱了数目。祭堂在山顶上,有三个拱门,分别书着先生所创导的的三民主义精神“民权”、“民生”、“民族”。从拱门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雕像,雕像造型庄重,栩栩如生。祭堂的墙壁上刻着的是先生的《建国大纲》,先生一生都在为民族的解放、自由和平等而努力奋斗,他的精神赢得了后人的崇敬。大家都秩序井然地排着队,环绕雕像一周,默默瞻仰,生怕惊醒了他。 陵园四周郁郁葱葱,从山顶上放眼望去更是满眼苍翠,十分秀美。看着这壮美的景色,凭吊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看着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训,眼前仿佛又飘起了辛亥革命的猎猎战旗。虽然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终被窃国大盗袁世凯所篡夺,先生一生所推崇的“三民主义”理想在他的有生之年也未能如愿得偿,但先生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倡导的“三民主义”精神及实践活动,却为后来的中国革命者们点燃了一盏指路明灯。在这盏指路明灯的指引下,成千上万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寻求救国之路,以建立一个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目标,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前赴后继地与各种反动的、腐朽的势力做殊死搏斗,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起了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但念及此,心底里对先生的敬仰之情便油然升起,更多的是感叹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第二天,我们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去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展馆的设计别具一格,所有场馆都建得非常低矮,灰色的墙面给人一种凄凉、肃目的感觉。这里没有枯燥无味的刻板说教,有的只是些文字、图片、数字、断壁、枯树,还有一些象征白骨的鹅卵石和象征生命的草坪,以及一些由年过耄耋见证者脚印拼成的小路。一路看过去,我的心在默默抽泣,那是发自心灵和肺腑的绞痛,我全身发麻,眼泪模糊了视线。 (大屠杀纪念馆内纪念碑/作者供图) “30万”这是一个怎样的数字啊?短短的几周,30万人就这样被惨无人道的日本侵略者或枪杀,或活埋、水淹,或火烧,或刀刺、奸杀·····,就连70多岁的老妇,他们也没放过。看着那些光着身子永远提不起裤子的女人雕像、看着一把把从稚嫩胸膛穿过的尖刀、以及一具具重叠在一起的白骨,这是怎样的触目惊心,怎样的令人窒息啊?禽兽!可恨!一种从内心深处滋生的愤怒一直频绕在我的心头。我相信,只要稍有良知的人站在那里,都会有一种窒息的、愤怒的感觉。那沉闷的声声警笛,那层迭的累累白骨,那十字架上触目惊心的数字,那一个个活死人坑,那一堵堵的石雕画面,一次次的刺痛着我们的神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据说屠城之后的南京几乎成了一座空城,同胞们不是被杀死,就是被迫逃亡,因此这座城市里的民俗、民风几乎被斩断了,如今居住在南京城里的人大多是从周边或外地迁来的,因此这里几乎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方言和习俗了。 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影视、图片、书籍有很多很多,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能简要地道出那段历史,这是缠绕在中国人心头永远的痛,也是所有中国人应该永远铭记的历史,中国人不会忘记,日本人更不应该忘记。然而,日本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却从来都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历届的日本领导人总是不顾中国人民的感情,一再地坚持参拜靖国神社那些战犯、刽子手,反过来还责备我们老是抓住历史问题不放。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宽容的民族,我们不忘国耻,我们更渴望和平。对日本人民我们会以诚相待,而对待那些不愿认罪的无赖,我们只能以牙还牙甚至不惜一战。强大起来的中国和已经挺直腰杆的中国人民,绝不会再重蹈历史的复辙。
雨花台位于南京城南,中华门外正南方约一公里处。雨花台其实是一座并不十分高的土丘。传说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妙语纷呈,天花乱坠,因此得名。但是到了近代,在国民党统治时期,雨花台成了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者和爱国同胞的刑场,据称共有十万多人在此被国民党政府处决,其中大多是中共的地下党员。原本很好的一个去处,竟然弄得血雨腥风,阴气森森。建国后,南京市政府将雨花台辟为烈士陵园,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馆,大力植树造林。如今的雨花台,早已恢复了原有的美丽,更成为纪念革命先烈的圣地。雨花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革命烈士群雕/作者供图) 我们一行从北大门进入雨花台,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革命烈士群雕。这组塑像共刻画了九名烈士的形象,其中还有妇女及未成年的孩子。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他们不但没有丝毫畏惧,眼神中反而充满着希望,好像看到了中国光明的未来。瞻仰完烈士群雕像,我们选了一条林荫小道继续往前走。或许是因为没到旅游旺季,或许是因为这个地方已和现今的时尚离得太远,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雨花台是宁静的,也是孤独的。除了把这里当作锻炼场所的老年人和偶然看到的几个旅行团,这个无数烈士英勇就义的地方似乎已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走在长长的林荫道上,有时前后竟然都没有一个人,四周只能听到我们走路发出的沙沙声。走出林荫道,就到达了烈士纪念碑下。纪念碑是纯花岗岩建筑,高42.3米。碑身正面是由邓小平亲笔所题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八个大字,反面是由省市人民政府合撰的碑文。从纪念碑下来向南,过了长生池,步行穿过倒影桥,就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馆内陈列着在雨花台就义的革命先烈的生平事迹与遗物。此外还有还原的反动政权监狱、刑室等场景。革命烈士中有不少是我党早期的高级干部,如恽代英、罗登贤、邓中夏、夏明翰……。我一边参观烈士的事迹,一边在心里默念着夏明翰烈士那首著名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此时此刻再来默念孩提时期这首耳熟能详的革命诗篇,缅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不由得我不感慨万分。如果没有这些烈士英勇献身革命,如今的幸福生活从哪里来?有人会说这话老套了。但是当你亲眼看到刑室里摆放的那些恐怖的刑具,再看看烈士就义前大义凛然的表情。试问你能做出这样的牺牲么?你能为了理想从容献身,面对死亡谈笑风生么? 出了纪念馆再往南,就是忠魂亭了。它是由南京市30万党员共同交纳特殊党费兴建的。在纪念馆与忠魂亭之间有一个大广场,每日清晨,都会有成百上千的人们前来晨练,或跑步,或打太极拳,或溜旱冰,或打羽毛球……完全是一派安逸闲适的情景。看到这种景象,你就再也感觉不到雨花台有一丝肃杀忧伤的气氛,或许这与革命烈士陵园的格调不符?但我想,这才是陵园应有的氛围,园内的烈士英灵一定还在守护着、祝福着如今幸福的人们,这也是他们一生为之奋斗,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理想。 作者风采及简介
声明:本文为 声明:本文为作者投稿授权发布,其他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