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品推荐:废黄河滩一棵草(作者:刘友开)

 当代文摘 2020-09-09

本文于2014年获全国第二届大众文学奖:最佳散文奖

废黄河滩一棵草

作 者 | 刘友开(江苏镇江作家)

在中国的版图上,淡然地标着一条河,一条很不起眼的河。她,当然不是祖国的母亲河——黄河。但是,她,却是我的母亲河——废黄河。因为,我的家乡,就在苏北腹地——淮安市涟水县与阜宁县交界的一处废黄河西滩之上。

废黄河,一称淤黄河,或称故黄河,也称黄河故道。这里是特指西自河南省兰考县北朝东南方向,过安徽省砀山县北、江苏省徐州市北,经宿迁市南、淮安市北,再折向东北方向,过涟水县南、阜宁县西、滨海县北,由大淤尖村流入黄海的一条黄河故道。

这条黄河故道绝大部分是干涸的。干涸的地段岂止无水,它活生生地把好端端完整的一个淮河流域分割成淮河与沂沭泗河两个水系,废黄河己经成了一道高出地面几米的事实上的分水岭。在地图上,这废黄河故用虚线画出。它只有在淮安市以东的河道,当今还有水流。

有许多史料告诉我们,这赤裸着苍老身躯、坥露着厚实胸怀、傲立着粗犷姿态的磅礴凝重的废黄河,沉默无语地橫躺在苏北大平原的怀抱里己经有一百多年多灾多难、死而复生的岁月了。提到历史上废黄河曾经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两次的“以水代兵”应首当其中,甚似罄竹难书。

800年前的宋光宗为了阻拦从北方来犯的金兵,命令军部在河南挖决黄河,开始了史上第一次的黄河夺泗水入淮河,造成了淮河在一夜的瞬间变成了黄河的支流橫溢,泛滥的黃水开始了对淮河文明长达700年的恣意蹂躏和肆虐。

无独有偶的50多年前,正是这样悲怆的废黄河又一次被国民政府的蒋总裁命令军部在河南境内用大炮轰开了黄河大坝。但是这一罪恶之举,除了最终也未能阻挡得住日寇铁蹄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威胁外,随之而来的则是咆哮凶恶的黄河之水彻底吞噬了苟延残喘在苏北大地上沿线的农耕文明。民不了生,生灵涂炭,饿殍遍野自不必说。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多年以来,百废待兴的废黄河才得以重获新生。

我是一个“草根” 教师,是废黄河滩的水土养育了我。在教育的百花园中,我就是植根于此的一棵小草,年复一年地在这里生长着:只争朝夕、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

少年心事当拏云

我是一个“草根” 教师,草根到贫病交加难医好,风吹雨打任飘摇。我的家,就住在苏北腹地——淮安市涟水县东北角处——废黄河西侧的一个小村庄上。我的祖辈和父母亲均不识字,且终身务农。家境的贫病是我童年的深刻记忆。因为,在我的身上一直患有三种“病”。一是先天的“贫血病”,二是后天的“败血症”,三是人为的“腰肌劳损”。

先说先天的“贫血病”。每遇灾荒年景,除了常常缺衣少食、忍饥挨冻的先天“营养不良”之外,原因之二是我的母亲为生活所迫,在为生下来的我大哥提供奶水的同时,还为族中富裕人家的孩子“代奶”。因而被“喝伤了奶”,母亲以后生下我的二姐和二哥以及我,都没有奶水,且无其它食物充饥,导致我们姐弟三人都是个头瘦小且没有多大力气。这也许就是我患上先天“贫血病”的根源之所在。

次说后天的“败血症”。。儿时,我连幼儿园是什么样子也从未见过。少时,我读过小学,少得可怜的书本学费也交不起,是被学校免掉的,读的书1—3年级用的都是我二哥读过的旧书,有的内容也与新书不同。记得读到小学5年级的那年秋,遇到大水灾,我还不得不辍学一个月,跟随父母到外地逃荒要饭。一个月随父母逃荒要饭的经历,使我饱尝了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刻薄以及穷困的苦难。最使我刻骨铭心的童年人生体验,那就是“未要过饭,不晓得狗狠!”我的初中,也是在本村和邻村的“戴帽子”七年制学校读的,开始时用的学桌都是我们自己用泥坯和板条搭起来的。学制为两年,我在读初二时还被留了一级。高中也是在本乡的中学读的。记得第一年读的还比较扎实,正好碰上小平同志恢复工作的好时光。可是,到了第二年,随着狠批右倾翻案风,我们的高二就被“混”了过去。

再说人为的“腰肌劳损”。高中毕业后,我在家乡劳动了4年。虽然个子小且无力干重活,但却也不得不无奈地去挑那力不能支、苦不堪言的大河工。别的不谈,就拿吃饭的事来说,煮饭的灶是在河堤坡上挖的洞。吃饭时,第一碗要盛得浅浅的、虚虚的,第二碗要装得满满的、实实的,第三碗要捺得实实的、加得高高的。不然的话,等你吃了第二碗,锅里的饭也就没有了。喝的汤是用河水煮的,里面没有任何捞什子,只见碗里水的上面飘着一层浮灰,水的下面淀着满底泥沙。喝的当儿,还要用嘴不停地吹赶着那层浮灰。“没有挑过大河工,不知道劳役之苦”是我那段人生的最深感悟。

反思我的“少年心事”,简言之那就是:废黄河滩一棵草,风吹雨打任飘摇。枯荣未碍根扎深,心忧火烧愿春早。

初为童师学行知

 我是一个“草根” 教师,草根到身在宝山不识宝,还曾想跳槽逃跑。粉碎了“四人帮”后的1978年,高考制度恢复了。我这棵植根于废黄河滩上的一棵无名小草也获得了新生,有幸赶上了凭考试成绩择优录取入学的“首班车”,通过了那场有史以来参考人数最多、入学录取率最低的招考,有幸在淮安师范学校的录取榜文上有了我的名,伊然竟变成为一名中文专业班的“大学生”。

1980年师范毕业,我被分配到新安小学任教四年级语文兼做班主任和少先队中队辅导员,开始了我那初为童师的7年教书生活。

本来,我们这届毕业生,理应分到中学去任教的。但因那时的淮安县新安小学刚被批准为省重点小学(列为全省的8所先办好的重点小学之一),便从我们那届专业班中抽调3人,到新安小学去“加强师资”。我是这3人中的一个。别人都以能留在城里工作为荣,而我却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愿在这里任教。其主要原因是,学校的绝大部分老师都是从全县选拔进来的,素质好,水平高,特别是课上得好,而我觉得自己读的书太少、底子太薄、水平太低,连普通话也讲不好,讲不好普通话就上不好课,上不好课就感到很难在这所学校立足。于是,我便想调到中学去教书,心想教中学语文也许对普通话要求不高。但是,我几次向教育局提出申请却都未被批准。

走不了!怎么办?得想出个办法!为此,我在摸着石头过河之中主要扮演了三个角色。一是行知路上自愿者,二是,作文教学探索者,三是新闻报道爱好者。

先说行知路上自愿者。当时,新安小学校园内建有极其简陋的“新安旅行团历史展览”室,但并不为世人所瞩目,更不为学校的青年教师所注意,至多只是知道有这么一回事罢了。

但是,新安小学确是一座宏大的隐形宝库。她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29年创办的,并亲自兼任第一任校长,第二任校长也是后来的人民教育家汪达之先生。早在国难日益深重的1935年,新安小学的14名学生就组成新安旅行团,由汪达之校长带领奔赴全国,在宣传抗日救国的长途修学旅行中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他们历时17年,行程5万里,足迹遍布全国22个省、市,既为抗日战争和民主中国的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难得的多种人才,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宋庆龄、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度肯定的评价。

我看了这个展览后,感到大为震惊,觉得陶行知、汪达之和新安旅行团的团员们都非常了不起,他们的许多崇高品质和宝贵精神都值得我们后来人学习和发扬。于是,我就将“展览”中的图片说明文字都抄下来,并把展出的书报资料借出来看,并从了解陶行知、汪达之和新安小学以及新安旅行团的角度开始所谓的“研究”,并运用到班集体的教育活动和作文教学中去,自觉地当起了行知路上的自愿者。

在新安小学工作的7年里,我在业余撰写并发表了《陶行知与新安小学和新安旅行团》、《陶行知为新安小学“托钵化缘”》等文章,使我有幸成为首届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理事,后来又成为学术委员会的常委。辅导学生开展的“为新安旅行团老团员立传”的少先队活动还荣获了全国首届少先队活动“创造杯”。

次说作文教学探索者。作文教学历来都是,现在仍然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怕教,学生怕写。我从自己学习写的切身感悟出发,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向报刊投稿能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并从此入手指导学生写作文。

每篇作文写好后,我每次都从中挑选几篇写得好的,指导学生进行二次或三次修改,改好后自己再写上评语向报刊投寄。没想到,几年中我所教的每个班每年都有好几篇学生作文在县、市、省及全国少儿书报刊上发表,并有多篇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获奖。这在现在已不是凤毛麟角,但在当时却着实让人羡慕。在以后的连续几年里,还仍有全国各地的在不断地写信来给我和我的学生,请教我们作文教与学的经验。

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也促进了语文的学习和班队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班集体的建设。每次班队活动后,我都指导学生及时地把它出来组织投稿或参加比赛。因此,我们的班队活动也常常在省、市及全国获大奖,我们的班队集体也被率先评为县达标先进班级,我本人还被评为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和获得省少先队活动优秀辅导员的奖牌等,并在要求进步的年轻教师中率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再说新闻报道爱好者。说起我时学写教育新闻的事,还得益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一年,学校的一位女教师因一点小事被人打了,老师都很气愤,也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共愤。《淮安报》社约学校写一篇文章来为教师申张正义。当时学校擅于写作的一位中层干部出差,校就叫我写。我硬着头皮写了篇《打骂教师的行为必须受到严惩》的短文,经过学校领导和报社编辑修改后在《淮安报》上给刊登出来了。回想起当时的兴奋之情,虽然没有像陈登科发表第一篇文章《鬼子抓壮丁》和高玉宝出版第一本小说《高玉宝》时那样欣喜若狂,但我的高兴劲儿,简直一点也不比他们二位著名作家在处女作发表时的那兴劲儿差。

从此以后,每当见到校内外的新鲜事,我就动笔写出来,请学校领导修改,然后投去,竟然大多数都一投就中每年都有二、三十篇新闻作品发表。比如,学校搞歌咏比赛,我写的新闻《歌唱亲爱的祖国》发表在《中国少年报》头版头条;学校搞体育达标活动,我写的新闻发表在《体育报》二版头条。这在学校和当时淮安的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也因此被评为县优秀业余新闻工作者和市广播电台优秀通讯员。《淮安报通讯》还发表了我学习写作教育新闻、怎样做好业余通讯员的文章,报社在举办专兼职通讯员的培训会时,还特邀我去交流经验。

反思我的“初为童师”,概言之那就是:行知精神引领我,作文教学来突破。新闻报道帮大忙,从零开始教学做。

课题研究“敲门砖”

我是一个“草根” 教师,草根到手拿砖头到处敲,专业发展把门找。我从事过的教科研课题可以归纳为三类:一类是“O”课题意识状态下的自主型研究课题;二类是“半”课题意识状态下的松散型研究课题;三类是“全”课题意识状态下的规范型研究课题。

“O”课题意识状态下的自主型课题研究,就是指研究者本人自我发现具有一定教育或现实意义的问题或事项,没有经过有关权威教科研部门或机构组织批准立项,或者也不需要批准立项,就自己确定研究的问题或事项,并进行自主性研究,从而获得科学结论或达到一定效果的研究活动。

如,我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在新安小学工作的7年中,自主确定的关于“陶行知、汪达之及新安旅行团的研究”、“民族英雄关天培的研究”、“作文教学的研究”、“学写教育新闻的研究”等,就属于“O”课题意识状态下的课题研究。我在长期地坚持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研究中,还发现了陶研领域中的一个空白点——陶行知的高徒、教育改革的实干家汪达之的研究。工作之余,我通过在长达20多年中与汪达之的亲属、同事、学生等多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考证、整理、编选,先后编写出版并增订再版了两本颇受学术界好评的《汪达之教育文集》。当时已是93岁高龄的文学泰斗冰心老人亲笔为1995年首版本题写书名并题词。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为2003年增订再版本题写书名。该书还先后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

“O”课题意识状态下的自主型课题的研究,我的深切体会是:初生牛犊“虎穴”前,不用扬鞭自奋蹄。务实宁为真白丁,求真不要假秀脸。

“半”课题意识状态下的松散型课题研究,就是指研究者本人自我发现具有一定教育或现实意义的问题或事项,先确定研究方向或内容进行自主研究,待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或经验后,再申报立项并进行继续研究,或有了一定的教科研经验后被应邀中途参与别人或单位已获准立项的课题组进行研究,从而获得科学结论或取得一定的成果,并获得有关权威部门或机构组织认可的研究活动。

如,我在原淮安市(后改为楚州区,现改为淮安区)教研室工作的14年中,从事“思品品德课‘五环式’教学法的研究”和“周恩来教育改革思想的研究” 等就属于“半”课题意识状态下的松散型课题研究。

1986年,国家新增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当时和此后好几年中的小学思想品德只有课程和《课程标准》,而没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连教学参考资料都没有,作为专职小学思想品德教研员的我和任课老师也都不知道怎么教。为解决这一亟须解决的难题,我将此自立为岗位研究的课题,自选课文自己编印教学参考资料和各乡镇场的教研员到学校和老师们分片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经过1年的努力,我们便探索出小学思想品德课“五环式”课堂教学结构和教案举例,并在全市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试用和不断完善。令我始料未及的是,我的这个研究成果在《小学德育》杂志发表后竟然收到了极好的效果,省内外的许多学校都在陆续地推广应用,并被安徽师范大学钟以俊教授命名为“五环式” 教学法作为思想品德学科唯一的一例教学法选编进他出版的专著《中外实用教学方法手册》之中,从而开始从中国走向世界。

有了这样坚实的研究基础和良好的开端,我将此项研究作为课题申报了并被批准为市级课题。自从开始研究的那时起,“五环式”教学法的创立及其深化、完善的研究经历了长达10多年的五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1986年10月至1987年底),初步完成了“五环式”教学结构框架的研究,提出了“导入新课→主题教育→深化理解→评价扩展→巩固延伸”的5个教学环节。第二阶段(1988年至1989年),初步完成了“五环式”教学法“子系统”的研究,明确了每个环节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的原则要求。第三阶段(1990年至1992年),进入了第一环节具体教法和课例的研究,提出了“导入新课”的“三格十五法”、“主题教育” 的“四格十四法”、“深化理解” 的“三格十二法”、“ 评价扩展” 的“三格十法”、“巩固延伸” 的“两格六法”。第四阶段(1993年至1996年),继续进行每一个环节具体教法和课例的研究,并启动 “五环式”教学法理论基础的论证研究。第五个阶段(1997年至1999年),完成了每一环节教法和课例的完善、创新的深入研究,以及理论基础论证的系统研究和推广应用的总结性研究,出版了30多万字的专著《“五环式”教学法研究》。除在淮安全市得到了普及性地推广应用外,还被不断地推广应用到全国的许多地区和学校。

“五环式”教学法问世后立即得到了省、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全国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荣获了淮阴市首届教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当时任江苏省教委副主任的周德藩先生在《“五环式”教学法研究》一书的序言中高度评价“‘五环式’教学法是对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一大贡献”;首都师范大学尚凤祥教授高度认可“‘五环式’教学法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与科研的一个重要成果”;江苏教育学院王铁军教授指出“‘五环式’教学法是对传统德育课教学的发展”;安徽师范大学钟以俊教授论证“‘五环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常规教学结构是切实可行的”。

“五环式”教学法的创立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研员等优秀人才。

时至今日,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已被改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新课程后,我又及时撰写并发表了《“五环式”教学法仍然适用于“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的专论,使“五环式”教学法继续为新课程的教学在不断地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据网上了解,现在仍有不少省内外许多学校的老师在《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应用“五环式”教学法,并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足以说明“五环式”教学法这一教科研优秀成果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仍在不断地成长着。

对“半”课题意识状态下的松散型课题的研究,我的深切体会是:求真务实莫空谈,立足岗位研五环。二十年来磨一剑,抬头乐干名利淡。

“全” 课题意识状态下的规范型课题研究,就是指研究者本人在已具备相对完整的课题意识,并已具备一定的课题研究能力的情况下,自我发现并确定有较大教育或现实意义的较大的问题或事项,先经过认真准备,进行申报立项,获得有关权威教科研部门或机构组织批准立项后,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规范性的科学研究,取得科学结论或一定成效,并获得有关权威教科研部门或机构组织书面认可的研究活动。

如,本人在最近几年中领衔申报被立项的省级重点课题“小学习作教学中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和国家级重点课题“教师自我发展的总结和反思的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就属于“全”课题意识状态下的规范型课题研究。

“小学习作教学中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的课题,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探索和实践,课题组15位成员在30多个班级近2000多名学生中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行动研究,其研究成果非常丰硕。研究班每一位教师备课、上课都达40多节,优课获省、市、区级奖近10节,在全国、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获奖论文20余篇,学生习作在全国、省、市级刊物上发表20多篇,获奖近30篇等。《小学生之友》报还分期给我们课题研究的成果出了4个专版。正如省、市专家一致高度评价的那样“这个课题的研究不是假研究,而是真正的真研究,研究过程的真实扎实有效、研究成果的丰硕卓著,以及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撰写的规范性与高质量等都堪称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典范。”本课题的后续扩展深化研究己幅射到全校、全区、全市。《现代教育报》以《让习作教学的根扎进乡土教育资源的沃土》为题将此成果向全国推广,我也应邀多次在全国教育科研经验交流大会上作经验介绍。

“全”课题意识状态下的规范型课题的研究,我的深切体会是:课题类型有深浅,由浅入深循序渐。事在人为传帮带,先0后半再搞全。

反思我的课题研究,言之那就是:教育科研非不可,课题研究敲门砖。学海急流谁先过,抓住课题能过河。


一见钟情教育诗

我是一个“草根”教师,草根到刚沾上点诗味儿,就来弄起了心潮。我写的教育诗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大师名家诗评;二类是课堂教学诗评;三类是教育活动诗评。

大师名家诗评类的诗作,是对我崇敬的研究过的教育大师和名家的评人诗。如,《教育改革大师周恩来颂》《儒将张爱萍将军颂》《文坛泰斗冰心颂》《万世师表陶行知颂》《教育革新家汪达之颂》《一群小好汉“新安童旅”颂》等50多首。

课堂教学诗评类的诗作,是我在听了教学名师、能手、新秀等老师的课,对他们课堂教学的评课诗430多首。说起我学习写评课诗,竟是从在一次会议上偶然的“急中生智”中开始的。那是1997年9月17日的上午,淮阴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培训会的最后半天,会议的议程先是安排一半的时间用于其它事项,后一半的时间安排各市、县、区的代表评本地方为会议提供的一节研究课,然后是由会议主持人的我作大会总结。

由于觉得时间不够用,情急之下,我便在头脑中冒出来用“诗的语言”来写“评课诗”的念头。于是,我坐在主席台上一边主持会议,一边听别人评课,一边根据自己的听课记录写“评课诗”。结果各地代表的评课发言结束,我的仿古诗式的“评课诗”也写出来了。紧接着,我在作大会总结时,穿插着即席朗诵了我给每位上课老师写的“评课诗”,竟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火爆场面。时近中午12时,会场上近千人,不仅没有一个人走动或离开和随便讲话,反而随着我的一首首“评课诗”的朗诵而爆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这阵阵掌声产生的轰动效应既为大会画上了余味无穷的感叹号,也为我的评课理念自此得到了升华,形成了我以后听课时的习惯。即听课时除了及时地记录下心得体会外,还将自己的感受体会写成了“评课诗”。有时也应邀在评课现场即席朗诵,有时也向报刊投寄“评课诗”。《小学语文研究》杂志还多次在多个专栏中集中或分散地发表了我写的多首“评课诗”,并在“荐读语”中作了高度评价。

“……刘友开老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几十年,撰写了大量内涵丰富的教育教学论文,最令人称道的是他那独特的评课诗。每每听课后,刘老师都即席吟诗,论理抒惰,在朗朗清韵中既指点出教学的精髓处,激励教者,启发同行,又给人以美的诗情享受。……诗情,在课堂里悠悠漾起……每首诗短小精悍,跳动着深刻的理念、灵动的语言,相信您读后定有所悟。”

教育活动诗评类的诗作,是我在课题研究、专题讲座、参与活动中的评事诗。如,《讲座抒怀》《博文诗评》《习作要诀》《儿歌新编》《活动展影》《家教根育》等组诗220多首。

这样的诗写多了。到了2006年,我就出版了一本诗集《我的教育诗——刘友开教育教学研究诗集》。这本书出版后就被教育部中国中小学教师奖励基金会(正司级)评为全国中小学教师优秀科研论著,并以首开“评课诗”为主体的当代教育诗之先河的创新性特色,被特邀参加全国诗教经验交流大会进行交流,还在全国教科研成果经验交流大会上作了题为《做个带有诗人味的科研型教师》的经验介绍,在全国的教育界、学术界和诗学界均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早在本书出版之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博士、全国著名诗词研究专家刘士林先生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国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以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全国当代著名诗人赵恺先生等就在“序言”中作了高度评价:“友开的诗深得陶行知真传”,“教育诗倾听孩子谈话,并和孩子谈话。孩子的声音,是天籁”,“友开与天籁同在”(赵恺);“用诗力提升生命的意志与努力”( 刘士林);“用心血和汗水写出自己独特的教育诗”( 魏书生)。

到了2010年,我又对诗集作了增订再版,至目前为止,己有30多位全国著名专家、教授、学者和大、中、小学的老师们撰写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书评和读后感。华中师大杨再隋教授题词说,“教育的诗篇,诗化的教育”;华东师大巢宗祺教授题词说,“教育的诗,诗的教育”;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题词说“学习苏东坡,从黄连中也能嚼出甜味来”。淮阴师范学院孔凡成教授评论说,“传承教育诗教薪火”,是“教育评论里的诗意奇葩”;河南省教师作家熊西平评论说,“教育与诗歌的交响曲”;镇江市作家协会王川主席评价说,“把诗请下神坛来”,南京大学沈道初教授论证说“诗篇有创新,诗集影响极大,推向了全国,对于弘扬诗教传统,培养四有新人都有着极大的好处”;陶行知先生的四子、哈尔滨工业大学陶城教授还过誉地称我是“杰出的大众诗人”,并为我书中的部分诗篇谱曲、传唱。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杨叔子、王玉明、吴硕贤等也分别为诗集题词、题诗、作序。许多教师和不少的网友也都以能得到一本《我的教育诗》为荣。凡此种种,我从中获得的正能量更是其乐无穷。

我曾在《我的教育诗》诗集的自序中写过“数学教师也应带点诗人味,才是一个完美的数学教师;语文教师当然更应带有诗人味,才是一个完美的语文教师。”我也曾不止一次地在许多学校和市、县、区举办的教师培训会和省内外的学术会上讲过:“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人生须笔耕,诗意人生更精彩。我的人生追求,就是要想做一个有思想带有诗人味的科研型开放式教师。”

反思我的教育诗学,可言之那就是:世上没有事太难,只要自己肯登攀。学习写诗不可怕,就怕自己不想干。

我是一个“草根”教师,我的根扎在废黄河滩上。废黄河啊,废黄河!你那苦难悲怆煎熬的历史己经过去,你那生机兴旺潇洒的现在正在展示,你那欢愉幸福美好的未来可以憧憬。废黄河啊,废黄河!你,虽然不是祖国的母亲河——黄河。但是,你,却是我的母亲河——废黄河。我,就是你这废黄河滩一棵草!试想,有哪一个“草根” 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植根于家乡的故土中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地生长着呢?

当 代 文 摘 原 创 精 品

作者风采及简介

刘友开,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镇江市润州区教育培训中心党支部书记、润州区教育学会副会长、润州区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导师,镇江市作家协会作家、诗人,中国云教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创新性研究成果主要有小学语文“三三制”教学法、小学语文教材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小学思想品德“五环式” 教学法,发表论文、诗文数百篇,主持多个重点课题研究,有多个研究成果获全国、省、市一等奖,代表性学术著作主要有《撒播语种》《教海弄潮》《我的教育诗》《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基本模式》。

声明:本文为

声明:本文为作者投稿授权发布,其他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