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品 | 一往深情话缘分——《珍惜缘分》读后感(文/ 冯芝芳)

 当代文摘 2020-09-09


《中外文艺》公众平台
ID:zhongwaiwenyi

重名家,力扶新人


一往深情话缘分

作者 | 冯芝芳(内蒙古包头)

——《珍惜缘分》读后感

去年国庆节前,高中同班学友安林章寄来一本他写的散文集《珍惜缘分》。虽然自从毕业47年来再未见面,但并未断了联系,他的情况我还是了解的。妻子赵香云也是我们同班。她(他)两都考上太原机械学院(现在叫中北大学),毕业后结为夫妻  ,分配到三线187兵工厂,八十年代调回忻州通用机械厂。在高中时两人在班上就很优秀,学习成绩名列前茅。香云是校团委会宣传委员,林章是学生会文体委员,都是引人注目、常出风头的人物。当年考入同一所大学时,班上就预测两人将来会有故事。果然,夫唱妇随、相濡以沫40多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令人羡慕。我只知道香云是个大学教授,林章是高级工程师,后来当任过工厂主要领导,什么时候又成了作家,还真不知道。我本人也喜欢文学艺术,尤其诗词、美术作品,正在学习国画。老同学的作品当然要认真拜读一番,这一读,便放不下了......

一本散文集,记录的都是作者亲历的人和事,不难看出,这些经历对于作者本人,一定是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作为读者,我从字里行间能感悟到他对“缘分”二字的深刻理解,每一篇都倾注着真情实感,以清雅流畅的语言表述出他人生旅途上曾经的情缘。从书中记载的那些故事,一目了然看到他对那些曾经的有缘者们一往深情、难以忘怀。有些篇章读后催人泪下,心潮难平。他的行文风格给我的感觉正如开篇自序《从生活中发掘真尚美》中说的“面对读者,定要敞开心扉,不藏不掖,道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因此显得自然、亲切、真实。惟其真,善和美也就能凸显出来了。可以说,作品是他20年间用心血写成的,其中大部分篇章都已经在各级报刊发表过(每篇后面都有标注)。曾经被各位专业编辑慧眼看中过的文章,我能从中读出美感来,爱不释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散文集首篇《哦,缘分》,记叙作者上大学时,在学院广播站当兼职编辑期间,与兼职机务员H女同学的一段短暂情缘。她比他高一届、大一岁,既不同班,也不同系。只因为两人都有共同的文学爱好,便有了共同语言,日久产生了少男少女之间的那种朦胧的感情,好像还不能算是初恋。如果不是赶上文革那个动乱的时代,他(她)们的故事也许能发展的美丽灿烂,画上一个皆大欢喜的句号。可惜,“故事刚开篇就结束了,花蕾尚未绽放就枯萎了”。本篇的看点有三处:两人那种天真无邪、淳朴细微的恋情;H姑娘顾全大局忍痛斩断与男友情思的悲苦;16年后两人在太湖重逢时,她的淡定和他的百感交加。读罢这篇结局凄美的故事,心里感受到一种揪心的痛......。

《一把军用水壶》记叙七十年代作者与玉婉母女在火车上偶遇,为襁褓中饥渴的小玉婉赠水、奶粉,解困救急。对方感恩,一直将这把水壶珍藏、视为至宝。多年后,不期重逢,虽然相聚短暂,玉婉的母亲说“这也是一段缘分”。他被母女两的感恩情结震撼,有感而发创作此篇,在文章结尾处发出"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慨叹!


《故乡,童年启蒙的教课书》,追忆儿时童年心中的记忆,涉世之初的生活体味。文中对老村的风貌、洪水的无情、二林哥的不幸、老爷的勤劳儉扑、学堂概况及教学特色、庙会的景物盛况,都作了细腻生动的描述,翔实地记叙了故乡的风土人情。显示出对故乡的依恋挚爱及赋于自己终生的内在潜力。全文散发着浓厚的乡村泥土气息,是童年启蒙的教课书,也是一生汲取能量的生活源泉。我和林章、香云夫妻故乡是距离很近的三个村庄。文中描述的许多场景,也是我童年的记忆,比如“老村”、“学堂”、“庙会”与自己的经历几乎一模一样。读后引起思乡情怀,不由的感慨一番!同时深感佩服,60年前的童年生活居然记得如此清晰,描述的细腻而亲切,足见他对故乡的一往深情......

感触最深的是《一位珍藏在记忆中的语文老师》。作者记叙的是我们的共同经历,文中所述历历在目,如在身边,如在昨天。当年五台中学,在芸芸众多的数千名初中生中,苛求筛选只招了一个高中班,学生的素质自不必说。所以1965  年高考时,全班参考者几乎都升了大学。我那年考入内蒙古工学院,从此离开故乡山西五台。对于家乡来说,感觉自己成了离群的孤雁了。


高二时,有着深厚文学功底的刘桐老师给我班带语文课。站在讲台上的他:虽衣着儉朴,却洁净齐整。讲课从容有序、平实详尽,围绕主题,渐次深入,似细雨润土,春日融雪。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课的同时,力求在写作上突破条条框框,写出真情实感,有创意、有特色。鼓励学生多读、多看、留心各样事物,积累基础知识。树立善思、有创意的新文风。而今,刘老师已于世长辞,但他的不倦教诲、殷切希望,将一生铭记。    

其间,一道作文题“剪辫子、吃零食及其它”一时引起全班的热议。我因一件上衣肥大,改做两次。被一陈姓男生斥之为:有资产阶级爱美思想(政治氛围可见一斑)。记得林章曾揶揄那位男生说:“你就再找不到表现自己思想革命化的办法了,拿个女同学的衣服说事?”当时我十分感激他为我仗义执言。

我一生与企业结缘,命运与之息息相关。如作者一样对奋战在生产战线的广大职工干部、技术人员十分熟悉。他(她)们敬业守职、无私奉献、努力工作、热爱生活,而现实中却有着许多不尽人意的苦乐辛酸、坎坷沧桑。在《工友世相图》系列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生命跃然纸上,活灵活现、各具特色。

图一中:一生向往、追求婚姻幸福却抱憾终身的老光棍;单恋失意、受文革批斗精神失常,惨淡一生的培忠;精明干炼、为人诚信,打猎、下棋爱好广泛,却苦于生活拮据,英年早逝的技术员彭世文;吃苦肯干、业务欠精,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的革新能手刘占元;向往入党、婚恋,却因无爱导致家庭不辛的雷二饼的婚姻史......


图二中:心怀自尊的男子汉冯亮;改技术员为捡废品、卖菜郎的郭平;原本焊技扎实、后当私企司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三海;不当院长闯市场的国英;临时工老吴生活中的风流韵事......

图三中:大学生王玉书蒙冤入狱的伸诉经历;有着师徒关系的刘燕、范锋多磨的恋情;军转干部孔龙正直、助人,却不合新潮事宜的尴尬经历;有着书画特长,摄影、剪纸功底的培杰的艺术人生......

还有《修车记》中的老军工于师傅,因工厂发不了工资,到女儿所在的城市,在火车站广场修自行车谋生。他对国家改革初期暂时出现的问题毫无怨言,只是对当时生活无着的工友们充满忧虑,发出三线军工“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感慨。

文中这些似曾相识的人物,被作者一支妙笔描绘的栩栩如生,恢谐幽默,构成引人入胜的工友世间百态图。他们面孔各异,虽是企业基群中个例,却反映出这些群体的实况。作者对他们的悲欢离合、坎坷平坦、喜怒哀乐、孜孜追求、无助无奈等生存现状作了动情阐述,充分体现了对草根阶层的关注、同情及祝愿美好未来的拳拳之心。从中我又看出他对工友们的一往深情,是走入大众心田的呐喊者。


读《工友世相图(四)》,更有一番感触。因为作者这一篇记叙的,是三位和他朝夕相处过的曾经的领导。本来是顶头上司,却处成了知心朋友。困境中受命、被点将上任的187厂四车间副主任卢进江,谦虚质朴、慧眼识人、不计名利、能上能下,深得群众的信任怀念;有着敏鋭的市场意识,为企业产品转型风雨兼程,有魄力、实力,主管技术、生产、供销、设备的忻州通用机械厂副产长谢会民;出身贫寒而思维超前,不拘一格大胆起用新秀,千方百计攻关开拓市场,为搞活企业敢冒风险,为提高工厂在同行业中的知名度大胆投资作铺垫,心高气傲、追求完美、聪慧过人,多才多艺的精英人物张春...... 作者对他们的功过是非做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把他们生前对企业的贡献公诸于世,一往情深地缅怀感激他们对自己栽培、引领的知遇之恩。他在自序里说“随着年龄增加,有三种情愫充溢心怀,与日俱增:敬畏、淡泊、感恩”,从他对三位领导的深情追忆中,字里行间不难发现其感恩情愫。 

作者几十年来好学上进、谦虚谨慎、为人诚信、拼搏奋进。“为事业、生活摸爬滚打”,几多辛苦。无论是187厂技改的非标设计、抽调到厂子弟中学任兼职物理教师期间;还是调忻州通用机械厂后,在产品转型期承担了新产品总装图的审核、材料预算等项产前准备;之后,在开拓市场、抢占先机、营销决策、签订合同等一系列企划进程中,以实力、才干为企业挣得了时间、效益、荣誉。由一名单纯的工程技术人员,成熟为素质全面的主要领导,实属不易。文中,奋斗之足迹随处可见。晚年,文学创作的成功,尤令人钦佩。可谓生活的强者!一如自序:“回首往事,没有虚度年华,没有碌碌无为,因此没留下羞耻悔恨”。


书中各种游历记事,叙述生动、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早年的《德国行》、近年的《台怀三日》,是两篇两万字左右的长篇散文。读来却毫不厌烦,被其中各种鲜为人知的故事、难得一见的风光吸引,我连续读了几次,自己仿佛也去了一趟德国,重游了一次五台山。

《德国行》中,对杜塞尔多夫街市古朴风貌的描述、科隆大教堂的描述、东西柏林统一后的情况介绍使我如身临其境。尤其是《在柏林的忻州老乡家里做客》那一节很有生活气息,既写出了娶了德国媳妇的忻州青年赵志平的思乡情怀,也写出了作者他乡遇故人的激动之情。

《台怀三日》,更像是一位资深导游引领着游客们畅游五台山,我便是其中游客之一。文中描述的台怀镇景观和到过的寺庙都像亲眼目睹一般。所到之处,庙宇、牌坊、古塔、台阶,以及各寺大殿佛祖、菩萨、罗汉雕塑,还有建筑物上各种石、木、砖雕刻,其规模、造型、结构、风格、方位、尺寸、特点历历在目;周边的设施景物、人文地理,风土人情,优美传说尽皆知晓。一如身临其境,使人赏心悦目、视野开阔。我虽然出生在五台,文中所记所讲有 许多未曾听说过。读罢此篇,作为一个山西五台人,一种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此外,《悠悠岁月清清水》中的城乡风貌,《小城忆往》中的忻州古城,《冬日记事》中的佛光寺,《故乡,童年启蒙的教科书》的五台寺,《西山睡美人》中的昆明山水,《夏夜遇豹记》中的管涔山夜景,都有情景交融的风光描述,我能看出他对所到之处的喜爱。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结,一目了然。


《难忘的眼神》、《体味误点》,追忆他对朦胧的初恋情缘弥真如初的思念、惋惜。《吃悠面》、《忆 当年,欲说吃饭好辛酸》,描述了一生关爱、呵护有加的父子情、母子情,相互珍爱的夫妻情。《宽遂法师》、《告别宽遂法师》,记叙了因家贫从小出家,一生奉献佛教事业,舍己为人、普度众生的叔叔,和难舍的叔侄深情。《咪虎轶事》、《悠悠牡丹情》、《感受春天》,描写人与人,人与物,相见有缘,相聚生情。作者引用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把他热爱的事与物视为生命活体,与它们有了一份应该珍惜的缘分。

掩卷而思,深感作者是以宽容、怜爱、纯真、诚信、博大、开阔的心怀写出这些篇章,至诚至真地呼吁世人要“珍惜缘分”。他说“人生苦短,岁月匆匆。过去的日子永远不可能再找回来,为此我们才应该珍惜在人生每个阶段上度过的时光,珍惜与他人相处的那段缘分”。我想用两句纳兰词概括作者创作《珍惜缘分》的情感: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当年纳兰性德感慨边塞“河山无定据,牧马频来去,金戈铁马,幽怨无数”,引起他一种一往情深的怀古,从“深山夕照”和“深秋雨”中感悟到那种悠远、深邃、幽静、缠绵的意境,抒发了他的情怀。我则从作者对缘分一往情深的追忆中看到他热爱生活、重情重义、敬业、感恩、敞亮、真诚的人品。  曾经共同的纯真经历,曾经共同的苦乐年华,自然有共同的感悟。读罢《珍惜缘分》,深感此书是一本益心的读物。喜爱而感动,有感而发,随心而议而已。拙诗一首,做全文结尾:

同窗三载读高中,

四十余年未见君。

散文一集寄友谊,

篇篇美文撼人心。

一往情深话缘分,

苦心追寻美善真。

望君再续新佳作,

丹青留给后来人。


——2013年第11期《五台山》文学月刊首发

——2014年《悦读》杂志转发

  

作者简介


冯芝芳,1946年生于山西五台,1970年毕业于内蒙工学院(今内蒙古工业大学),高级工程师,退休前供职于包头钢铁公司稀土冶金研究所。爱好文学书法绘画,曾在报刊发表过一些文学作品。


©2016

©2016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