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传下】释“齐家、治国”|《大学》没有那么难

 欢丸妈妈陈霜 2020-09-10


你好。欢迎来到欢丸妈妈,我是陈霜。

昨天我们读了《大学》的第九部分,释修身、齐家。讲了前半部分,今天继续讲后半部分。


▲曾子曰:长按图片,可转发至朋友圈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偾:败坏。偾事,败坏事业。

恕:恕道,是儒家的道德范畴,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别人做的事情,也不要去对别人做。也就是我们在《论语》里读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喻:明白。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桃之夭夭:引自《诗经·周南·桃夭》。

夭夭:鲜嫩,艳丽。这里形容鲜艳的桃花。

蓁蓁:树叶茂盛的样子。

之子于归:之,这个。子,指女子。归,出嫁。

宜其家人:宜,使和睦。

宜兄宜弟:引自《诗经·小雅·蓼(lù)萧》。

其仪不忒:引自《诗经·曹风·鸤鸠》。

仪:仪表、威仪。这里兼指言行举止。

忒:差错。

正是:做正面榜样。

四国:四周的邦国。

这一章解释的是“齐家、治国”,治家和治国的原则是相通的,齐家是治国的前提。

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我们现在不同,我们现在,大多数是小家庭,比如你家里,可能有爸爸妈妈和你,三个人,再多点呢,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爸爸妈妈,你还有弟弟或者妹妹,六个人,一般来说都不会再多了。

但古代不一样,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法家族制,一个大家族会有好几代人,每一代又不知道有多少个兄弟姐妹,我们读古诗读过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个十八就是他在整个大家族中的排行。所以管理好家族和家庭,是个大问题,也有大学问。

从整个国家角度来说,在古代,也是皇帝和皇帝的家族来统治其他的千千万万个家族。皇帝的家族更加庞大,家族内部也常常有争斗。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对于统治者管理好国家,也具有实际的意义。所以说,治国在齐其家。

家庭怎么管呢?儒家的方法就是孝悌、仁慈、礼让等等的道德观念,我们在《论语》课里讲过。实行了这些道德观念,家庭就会和谐,家庭和谐了,再推广到社会,社会也会安定和谐。国君这样做,全国的老百姓也都会效仿。儒家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说推己及人,这个原则我们现在社会还在遵循,比如说换位思考,甚至包括我们在育儿中讲到的“共情”,虽然不是中国人提出来的,但也体现了类似的精神。

今天,我们读了《大学》中,传的第九部分,释“齐家、治国”。

谢谢你的留言和转发,我们下次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