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度行(三) 亚穆纳河畔的一滴泪珠

 大春观察 2020-09-10

亚穆纳河畔的一滴泪珠

作者蒋维胜

尽管印度83%的人信奉的是印度教,但我们此行参观的许多名胜古迹,特别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景点,多为伊斯兰教文化的产物。举世闻名的泰姬陵就是其中之一。
泰姬陵位于印度北方邦阿格拉市的亚穆纳河右岸,距印度首都德里约230公里。作为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泰姬陵的建成距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享有“印度明珠”的美誉,198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2007年与中国长城一起,被评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印度导游向大家介绍泰姬陵
泰姬陵的陵园呈长方形,四周被一道红砂石墙围绕,进入陵园需经过一个红砂石筑成的门厅,红色建筑的顶部建有拱形的亭阁,除四周各有一个“洋葱头”圆顶外,前后还各有11个小“洋葱头”圆顶。据介绍,这个门厅象征着天堂的入口,最早这里是一道纯银的大门,门上镶嵌有几百个银钉,但以后均被人窃取,现在是一扇铜门。

从入口门厅内眺望陵寝

恰逢周末,泰姬陵游人如织
陵墓寝宫居于陵园的中后部,东西两侧各建有一座样式相似的建筑,一边是清真寺,一边为答辩厅,在格局上对称平衡,左右呼应。寝宫的四方各有一座高40米的尖塔,内有50层阶梯,这种尖塔俗称拜楼,是阿訇带领伊斯兰教信徒们面向麦加圣地朝拜的塔楼,是全世界伊斯兰教建筑的特有标志。从大门到陵寝有一条红砂石筑成的条形水池,两旁是人行道和大片的绿地及灌木丛,各式奇异的花䓍竞相盛开,小鸟和松鼠在此嬉戏,展现出一幅天堂的美丽意境。

本文作者在泰姬陵留影
据印度导游介绍,由于整座陵寝是用纯白大理石砌成的,因此在一日之中,随着晨曦、正午和晚霞三时阳光的强弱不同,照射在陵墓上的光线和色彩就会呈现不同的奇景;如果是晴好的夜晚,月光照在陵寝上,还会反射出更加迷人的色彩。遗憾的是,我们参观时间有限,没有机会欣赏到这种变幻的美景。

陵寝旁的清真寺,另一侧为答辩厅

陵园内玩耍的印度小姑娘
泰姬陵闻名世界,绝不仅仅是因为建筑工程的完美和伟大,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有资料称,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叫萨利姆,其妻泰姬·玛哈尔原名阿姬曼·巴奴,天姿国色,在萨利姆尚未登位时就深受宠爱。巴奴的祖父是被放逐流亡印度的波斯贵族,到印度后被引荐入阿克巴大帝的宫廷,美丽动人的巴奴在青春妙龄时与当时的太子萨利姆相遇,一见钟情,于1612年4月结为夫妻。1628年萨利姆登位,为沙·贾汗帝,巴奴被尊称为泰姬·玛哈尔,意为“皇宫中最璀璨的明珠”,或“最美、皇帝最宠爱的妻子”。
他俩爱情甚笃,形影不离,即使在沙·贾汗戎马征战时,他也携带泰姬于军中。1631年她随沙·贾汗出征至希尔汗普尔,不幸因分娩时染病身亡。她最后的愿望是恳请沙·贾汗在她的墓上修建一碑,以表达二人的爱情,沙·贾汗悲痛之余,动用来自全印度、中亚、波斯的2万多名工匠,耗资4千多万卢比修建泰姬陵,历时22年完工。

陵寝前的喷水池
泰姬陵建成后,沙·贾汗国王仍在位,他对泰姬的情思像一根无形的丝线,缠绕在陵内外。在阿格拉城堡的王宫平台上有一块黑色大理石,传说国王常坐在那儿遥望陵园,他曾梦想在白色的泰姬陵附近修一座黑色陵墓,用黑白大理石桥连接两墓,以示爱情的藕断丝连,然而桥还未来得及动工,他的第三子篡夺皇位,将他囚禁7年,一步也不能跨出古堡。他就常站在亭子上,遥望泰姬陵,从清晨到黄昏,从黄昏又到清晨,默默地流泪,终于他老了,泪流干了,眼睛也花了,再也不能遥望泰姬陵了,每天在月色与睡梦中追忆往事的他,死后被安葬在泰姬陵的石棺中,与爱妻并卧,情思总算有了了结。

陵寝后的亚穆纳河
印度著名的文学大师泰戈尔,曾专门为泰姬陵写过一首诗,诗的后四句是这样的:“如果生命在爱火中燃尽,会比默默凋零灿烂百倍。爱情谢幕的一刻,也将成为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因而许多人将泰姬陵比喻为“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我读到这首诗时突发奇想:如果用无人机在高空中俯拍泰姬陵,应该就如同一个洁白的小圆点,这个小圆点可以看作是沙·贾汗的一滴泪珠。因而我将此文的标题取为“亚穆纳河畔的一滴泪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