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飞飞带谷歌重返中国,重注押宝AI,和德勤2018科技趋势预测分析不谋而合

 镁客网 2020-09-10

AR和VR已经达到一个爆发点,在未来的10年,AR VR、混合现实、全景技术、沉浸技术将会以更加自然,更加直接的方式改变我们的生活。

“李飞飞女神回国了!”听到朋友迷妹般的喊叫,我就知道有大事情要发生。

就在今天上午在上海举办的Google中国开发者大会上,谷歌Cloud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李飞飞宣布谷歌AI中国中心今天正式成立。

镁客君想起11月28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Google亚太地区媒体开放日中,Google Brain联合创始人Jeff Dean之前也对外确认谷歌中国正在组建AI团队,团队主要分布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

本以为这新闻又会和谷歌搜索重返大陆一样成为月经贴,没想到这事情不仅是真的,而且来的如此迅速。

李飞飞:AI是没有国界

AI的福祉亦无边界


据了解,谷歌AI中国中心由李飞飞和李佳博士共同领导。李飞飞将统领Google Cloud、Google Brain 以及中国本土团队的工作。李佳负责Google Cloud研发团队。

李飞飞表示:“AI是没有国界,AI的福祉亦无边界。我们很珍惜这次Google和中国顶尖AI人才合作的机会,这些人才也势必是全球顶尖的AI人才。”

而为何选择通过人工智能作为跳板重返大陆?

一是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有着庞大的互联网用户,每天为中国本土的AI公司反馈了海量的数据,而谷歌离开中国的这些年,缺失了大量中国用户数据。

二是人工智能影响着未来。李飞飞表示:“短短几年图像识别、自然语言交互、无人车等技术的突飞猛进,这些技术可能会改变未来的人类的生活方式,影响还将会更深远。”

李飞飞认为AI的发展会在未来十几年有重大突破。而在近日,德勤发布了一份2018科技趋势预测报告,德勤副总裁保罗·萨罗米(Paul Sallomi)在报告中称:“我们眼下正处在一个临界点,即机器学习将在企业市场加速普及,从而推动改进企业运营,让其作出更好决策。”

这也是谷歌带着人工智能回到国内的很关键一点。

从这份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不仅AI有着广阔的前景,还有很多技术将会在未来有大爆发。

每1亿智能手机用户

平均每周体验一次AR内容


德勤预测,在2018年数字现实(Ditigal Reality)将会有更加迅猛的发展势头。早期发展此技术的公司都在加快产品化的脚步,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在致力于技术应用的产品落地。

数字现实(Ditigal Reality)包括AR/VR、混合现实、全景技术、沉浸技术等。

其中,AR和VR已经达到一个爆发点,在未来的10年,它们将会以更加自然、直接的方式改变我们的生活。

数字信息的交互方式,将不再局限于屏幕和硬件,而是被手势、情绪和视觉替代。

德勤预计,在2018年期间,超过10亿智能手机用户将至少一次体验AR内容,其中3亿用户平均每月体验一次AR内容,1亿用户平均每周体验一次。

国际数据公司预测,到2012年,在VR和AR技术和服务上的总投入将从2017年的91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近1600亿美元,这意味着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13.2%。为何会有如此爆炸式发的增长?

简单来说,科技公司们已经不再简单的把AR/VR设备的研发当做一种新奇式的体验,他们在转变自己的关注点:利用AR/VR技术为企业建造一个完整的关键程序任务应用。

AI+DR时代下

对科技行业提出更高要求


首先在存储方面,大量的DR体验数据需要更大的储存“容器”。比如全景VR影像和目前的传统HD文件比,需要的储存量要大10到20倍。云服务似乎可以满足这种增长的存储要求,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也许,数字现实能够促进新的存储方式、数据管理方式的产生。

其次在硬件整合方面,头显的制造商们正在研发应用程序能够把核心技术整合进去。例如,利用图像能够向消费者在虚拟环境下展示出性能、产品内容。在未来,深度嵌入ERP/CRM/CMS系统是DR程序设计的关键。

另外对于宽带和网络,目前很少有网络处理器传输的宽带速度能够满足AR/VR流和全景图像的需求。近日,有研究发现,全球只有7.1%的网络连接速度达到25Mbit/s。尽管现在各大企业在进行AR/VR解决方案、压缩算法的研究,但是如果宽带和网络速度提不上去将会严重影响数字现实技术的进程。如今,各国争相加快5G商用化进程,可谓在为未来相关科技发展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

像谷歌、Facebook、亚马逊这些公司在AI、数字现实等方面的投入一直是巨大的。而随着新的芯片和更好的软件工具出现,明年,各大公司的机器学习试点和部署也将翻倍。

———— 下面是年底福利时间 ————

镁客君邀你免费骑摩拜活动正在进行

戳图片,送摩拜月卡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