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家孙敬山作品(6):牡丹篇

 紫雨轩书院2017 2020-09-10


在花鸟世界里品味生活的乐趣

                               ——天津画家孙敬山先生花鸟画赏析

 号真草堂主的孙敬山先生出生在东北,黑土地上长大的孙敬山从骨子里给人一种大气、睿智的感觉,后来参加工作来到了天津,他的画以花鸟和农家生活见长。敬山先生的画,构图明白单纯,色彩浓郁斑斓,掩不住的淡淡快乐和愁绪都弥漫其画间,画家内心的敏感与细腻一览无遗。近年来,敬山先生创作了许多幅清新、唯美、尚意的作品,引起圈内外广泛关注,也得到业内专家纷纷赞许。敬山先生我并不熟悉,但不熟悉并不妨碍我对他花鸟画的喜爱和崇尚。 

敬山先生幼年时期就对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度受到过中学时期美术教师的高度赞扬,曾经在当地的省级绘画大赛中获银奖,青年时期就对于农村的一些生活景物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并且时常在其绘画作品中出现,在他的绘画作品中真真切切的能够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通过绘画的刻画艺术又更加丰富了生活。如今他已逐渐行成了自己带有地域特色的绘画风格,颇受画界同仁的认可和书画爱好者的赞誉。现为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河西区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政协书画研究院会员,天津市星光书画社会员,天津市南开大学书画协会会员,天津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书画院会员。作品先后在多家刊物发表过。

    传统花鸟画,大致分为“画院花鸟画”和“文人花鸟画”两大类,前者追求纤细雅致,赋色明丽;后者则构图简单,多以“四君子”为题,“写意”的意味浓厚,画家作画的焦点在于抒发内心的情感和理想。敬山先生的写意花鸟画,重视细节的描写,但又不像前者那般刻求细致工整;构图简约,却又不若后者般疏简质朴。可以这么说,敬山先生的花鸟画,在确定了一定的主题和内容之后,已不再沉溺于对细节的精雕细刻,而是将重点放在“意”的传达上。显然,敬山先生的趣味和焦点已更多地落在笔墨的审美价值中,他关注的是某种气质与神髓,流于笔端,在画面上得到充分的展现。

带着画家独到的审美视角,你会欣喜地发现敬山先生善于捕捉生活中每一个与众不同的细节,这种捕捉细节的能力取决于他那颗细腻而热烈的心,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激励他不想放过生活中任何美的瞬间。敬山先生的画清新、自然,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他都会通过自己的笔绘画出来,鸟、玉米、花草,在他的笔下清冷而富含生机、沉静而幽远、淡泊而空灵。看着这些画作,你不由会想起罗丹的一句话:“运用阴暗即是使你的思想活跃。” 敬山先生的花鸟画作品,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有种清新的气息,这种气息抖落世俗平庸与浑浊,洋溢着一个艺术家纯净而刚健的生命力。

 我们可以在敬山先生的画作里感受生活的乐趣,他的作品以韵而胜,娴熟的笔墨功夫折射着他传统文化的良好修养。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分明可以读到中国写意花鸟画的清晰法脉。有评论家曾经说,作为一个中国画家来说,对于传统的学习,一方面是从技法的角度,淬炼丰富自己的笔墨语言,另一方面在于对古人超逸的精神世界进行领悟。显然,敬山先生同时做着这两方面的功课,他的作品,一方面是笔墨的自由与老道,绝对是非对传统写意花鸟诸大师的技法有良好继承而不能为。另一方面,如果他对中国传统文人画写意精神未能深入体会,也不能想象其能在笔墨上能有如此的潇洒自由。

敬山先生的画里有浓浓的乡愁,除了花鸟画,农村苞米、柴禾以及其他一些农作物都成为他画笔下的生活的记录。从小生活在东北农村,所以画柴禾是他对自己生活的回忆,他说,东北的冬天很冷,所以小时候记忆里的冬天,家家都准备了充足的柴草以保证一个冬季的取暖和做饭,因此很多年过去了,农家烧柴火的日子已成为遥远的记忆。如今,乡亲们早已经不再靠拾柴火做饭了,但敬山先生对那些乡村庭院里的柴禾记忆犹新,所以每每画那些柴禾,他都会融入最初的情感、融入他童年快乐、温馨的记忆。

 敬山先生笔下的农作物、四季、花鸟,让人明显感受到他对生活观察的深入精微,有着强列的生活气息。花鸟画家必须热爱大自然,要以客观现实中大自然的美的形象为描写表现对象,要对大自然有感情,这样创作出来的花鸟画才会吸引人、感染人。敬山先生的画法,从总体看当属写意花鸟,但又不完全是小写,也不完全是大写,而是将两者巧妙地融为一体。在构图分割、画面构成上,敬山先生相当考究,他力图将整幅作品营造出一种艺术审美氛围,他笔下的花鸟,既得形似,更得神似。同时,他通过自己不断的艺术实践,较好的解决了花鸟画中临摹与写生的关系,既能够娴熟的运用传统的笔墨来轨摹造化,又能通过自我修养来消化传统,他的作品植根于传统,取法于自然,仿佛那鸟欲飞、那花正香,传递出明丽而清新,生动而鲜活的艺术形象。

 领略敬山先生的花鸟画的艺术魅力,本身就是一种正能量行为,是艺术的布道和一种美育的传播。中国画的灵魂就是“笔墨味道”,这种味道只能意会,不可传授;中国画画家没有要求作素描的功课,却重在对生活的观察和参与,要求将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一人一兽一鸟一虫刻画在心里。作为画家,若没有对世间万物形态准确把握的造型能力,他一定成不了一个好的画家更不可能成为大师,也许正是平常习惯用心去一点一滴地记录着大自然的物态和一切能入画的生灵的形象,敬山先生才会一拿起画笔,心中的花鸟形象便立刻鲜活地流露出来,意在笔先的创作能力瞬间彰显。

 当今花鸟画家很多,画风也各有千秋,但敬山先生在用墨上,大胆泼洒,互为冲撞、浸润,把花鸟的特点表现得形象而生动。通过重点细微的刻画,可以看出他独特的创作手法。在敬山先生笔下的花鸟世界中,他将自己的思想游离于“似与不似之间”,在进入创作状态时,在掌握花鸟画的技巧和绘画语言上,可以说敬山先生准确继承和诠释了 “似与不似之间”绘画理论,这也许就是敬山先生的绘画上的突破吧,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升华了的花鸟世界,看到了生活的快乐和温暖。 

   本文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