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凡人之路(1):第一章 我的故乡渑池县之一 | 崔书罡

 紫雨轩书院2017 2020-09-10



第一章        我的故乡渑池县

一、渑池县的山水文化

仰韶文化与古代渑池

渑池县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地方。中国历史上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叫做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就是1918年在渑池县仰韶村发现并经中外考古专家组发掘和研究以后正式命名的,它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之间。发现仰韶文化的意义在于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上的空白,使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从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的旧石器时代过渡到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又经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过渡到夏、商、周的青铜时代。仰韶文化把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承前启后的连接起来了。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仰韶文化遗址为全国文化保护单位。

渑池县是古文化遗址非常密集的地方,据渑池县志记载,全县共发现古代文化遗址50处,其中旧石器点一处,仰韶文化遗址23处,龙山文化遗址12处,二里头文化遗址1处,商周文化遗址4处,其他还有西汉的冶铁遗址、铸钱遗址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渑池县鹿寺村遗址出土的文物,专家鉴定它包含着前仰韶、仰韶、龙山、二里头、商、西周和战国七个时期的文化内容,对研究古代文化发展的脉络有十分重要意义。这些古文化遗址证明,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夏商周和有文字记载的时代,渑池县都有人类居住,这里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而且是古代中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渑池县在1974年发掘出汉魏窖藏铁器四千多件,其中两件含有球墨铸铁这种英国和美国在二十世纪四十代才开始生产的新型结构材料,这是二千多年前渑池人取得的最了不起的技术成就。这个遗址的发现证实了《汉书·地理志》上,“宏农郡有铁官在渑池”的记载。

我国古书上关于渑池县的记载还有很多,《左传·三十三年传》记载的“  崤之战”,就发生在渑池县西边的崤山,西晋学者杜预就肯定了这一点,他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中说:“崤在宏农郡渑池县西。”

秦赵渑池会盟

战国中期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势蒸蒸日上,迅速在关中地区发展起来,成为西方强国,并且不断向中原和山东诸国发动战争,扩张自己的势力。赵国当时比较弱,在与秦国交往过程中吃过不少亏。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后,派人给赵王送去一封信,提出要用15座城与和氏璧交换。赵王拿不定主意:把和氏璧给秦国吧,担心秦国得和氏璧而不给赵国城池。不把和氏璧给秦国,又怕秦国动武,赵国又打不过秦国。后来,赵王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用视死如归的精神震撼了秦朝王庭,保护了赵国的国宝和氏璧,并且巧妙地做到了完璧归赵。

发生在渑池县的最著名并广为流传的历史事件还是《史记》中记载的公元前279年的秦赵会盟,这次会盟发生在蔺相如出使秦国之后。在这次会盟中,蔺相如不辱使命,他凭自己的智慧和勇敢逼秦王击缶,使赵惠文王免受屈辱,回赵国以后,蔺相如因功封为上卿,后来就发生了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负荆请罪的成语也由此而生。

秦赵会盟被史家誉为以弱胜强的范例广为流传,明万历24年,知县王之都建亭于秦赵会盟原址,名曰秦赵会盟台。秦赵会盟台几经修建,已经成为渑池县的八景之首。

二崤古道与名人诗词

渑池县是秦汉政治经济中心长安通往东都洛阳和中原地区的要道,历史上有名的二崤古道贯穿渑池全境,崤山南道出陕西商洛通过渑池县的南大岭向东到达洛阳,是西安与洛阳之间的重要通道之一。但由于它蜿蜒曲折,距离较远,不如崤山北道近便。崤山北道早在三、四千年以前已经沿属于秦岭余脉的渑池县北部山区的山根开通,是西安与洛阳之间最近最方便的通道。西周伐商之时,这条古道已经成为大规模的用兵路线,这从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就可以看出来。这本神话小说中写到的后来被封为灶神和灶神娘娘的张奎和高兰英夫妇就是商朝驻扎在渑池关的守将。《封神演义》中那个神奇的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也被杀死在渑池县的坡头村。坡头村位于渑池北山根,是崤山北道经过的地方。那里四处都是白土地,只有一小处红土向下挖不到底,传说那是土行孙从地底下向地面钻出时头被砍掉以后留下的脖子。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足以证明渑池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成为中原和关中之间的重要军事通道,成为洛阳西边的主要屏障,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封神演义》写到的商周之间在渑池的战争都发生在崤山北道上,这一点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神话传说只是在历史事实基础上的演义而已。

渑池县的考古工作已经证实,史料上记载的渑池县的古县城秦汉时期的俱利城、隋朝时期的大坞城,都位于距崤山北道不远的地方。这也是考虑交通方便的原因。

历朝历代来往于两京之间的要员和文人墨客主要走崤山北道,所以经过渑池县的人很多,其中留下诗著的人也不少。著名的有唐朝的骆宾王、韦应物、杜甫,宋朝的的王安石、司马光和苏轼,他们都有关于渑池的不朽诗作。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从洛阳往华州途中所作,《新安吏》写于渑池东边的新安县,《石壕吏》写于渑池西边的石壕镇,清朝诗人陆襄戒有一首五言诗,题目叫《大荒后题英豪壁》开头第一句:“昨从函谷来,暮投石壕宿。”他把英豪也称为石壕。英豪是渑池县最西边的集镇。杜甫从渑池的东边到渑池的西边,写的都是安史之乱时沉重的兵役给人民带来灾难,连老妇人都被捉去服兵役了,当时豫西一带人民的苦难生活可想而知。

宋朝诗词大家苏轼在渑池县留下的两首七言诗也很有名,这两首诗是:《怀渑池寄子瞻兄》、《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国文学史》把后一首诗作为苏轼七言律诗的经典之作举例,认为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苏轼的七言律诗比唐人的七言律诗“显得更为明快、动荡”(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月版《中国文学史》第三册第55页)。现在我把这首诗录下来: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

往日崎曲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

苏轼一生直正不阿,虽屡遭贬谪,仍能泰然处之。这首诗就反映了他随缘自足、游戏人生的态度,虽然有点凄凉,但也不失豪迈的感情和坦荡的胸怀。

每当我想起古代渑池的辉煌文化,我都为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而骄傲,也感到自己的肩膀上多了一份沉掂掂的责任,祖国兴亡,匹夫有责,我这个普通人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能够做些什么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