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忘赶交流

 纪实纵横 2020-09-11

作者简介

樊学光,现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信访局工作。毕业于呼市师范大学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业余爱好新闻和散文写作,从学校参军到阿拉善盟边防武警部队服役,先后获得一次优秀士兵,担任直属中队宣传干事,任阿拉善盟边防武警中队团委书记。先后在《人民武警报》、《阿拉善日报》发表20篇通讯文章,参加工作后在呼勒斯苏木人民政府任党委政府秘书7年,先后调训乌拉特中旗政府办综合信息室两年,调训乌拉特中旗政法委办公室工作。从2005年至今,在《内蒙古日报》《巴彦淖尔日报》《乌拉特中旗周刊》《实践》《读者》《青年文摘》《演讲与口才》《人民信访》《内蒙古信访》《鸿雁》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稿1200余篇。

难忘赶交流
樊学光

在我的记忆中,中旗在1987年举办过一次物资交流大会,那是在海流图镇里举办的。那是中旗农牧民生活中的一大亮丽风景。1976年,我家从乌加河镇搬迁到海流图镇里,那时我家搬迁是因为我父亲已经在拖修厂参加工作了,所以我们家搬迁到海流图镇里,我的姥姥家在中旗乌加河镇,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中旗就每一年举办一次的物资交流会。那时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海流图镇举办物资交流会,正值夏天,在全旗最密集地区的海流图镇,举办大型交流大会,年年已成惯例。正值孩童时期的我,和街上的小伙伴们,盼望镇里赶交流胜似盼望过大年那样急切而兴奋。

按照时间排序,物资交流大会是在五原县举办完,一周后来中旗召开物资交流大会,我们小孩当天知道日期后,给平房户的大家小户捎话告诉三亲六故,亲朋好友,中旗政府要在8月中旬召开一年一度的物次交流盛会,当时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屋舍,准备饭食,积蓄花销,尽心尽力做好准备。

那时最时髦就是到电管局院里看大戏,由我和邻居家的的3个穿着开档裤的小孩,总是会爬到墙上看镇里几名基干民兵们在选定的电管局院里搭戏台,中旗政府能把山西晋剧团及电影队的请来,我们三个小孩爬墙上看热闹。看着有个大胡子的长官为剧团人员安排住宿和马车吃草料的地方,当时,我发现挨家挨户的我们家亲戚朋友也来了,整个旧址电管局院里热闹起来。

搭好的戏台,四周挂起了白布帷,通往镇里四面八方的大道小路上,人们步履匆匆,男女老幼直奔电管局院里戏场。整个电管局场地上人头攒动,商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十分热闹。还有路上追逐打闹的孩子们也向电管局大戏院方向走去,孩子们乐滋滋地在戏场里跑来窜去,有说不出的兴奋……

晚上有开场戏演出,大戏有晋剧打金枝小寡妇上坟二人台等剧幕,人们提前吃过饭,手拿着小板凳或提上布坐垫,花上几角钱,买了戏票进场抢前台,刘二存和王二圪旦老汉互相表白:不管怎么忙,也得看几场戏,这一年一次的交流会误了看戏,总要后悔呀……晋剧演完后接着放映电影——这是大人与小孩都喜欢观看的,尤其是那个年代,战争影片、武侠影片、香港影片更受欢迎。买票时中青小伙儿们总爱打听:今天的电影是不是打仗的、武侠片?

当时电影是找块白布或尽量找个白墙,挂上白色幕布,开始放影,

二人台舞台都是用的最简陋的桌椅,舞台上没有照明灯,露天场地,夜幕降临了,人们都全神贯注地观赏着喜怒哀乐的剧情。

尽管空旷的场地上空升腾着尘土与雾霭,中旗农村刚上来的百姓们一个个扬着淳朴憨厚的笑脸,头顶满天星斗,全神贯注地观赏着喜怒哀乐的剧情;悦耳中听的山西梆子让他们尽情地享受着二人台文化生活带来的惬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