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风物志|香尘:油墩子

 享道 2020-09-11

油墩子

香尘

油墩子在从前的大街上菜市场里随处可见。我从儿时一路吃到大,外皮香脆,里面的萝卜丝面糊鲜甜,非常对我的胃口。所以,只消遇到,口袋里的零钱基本就会少掉几角。

 印象里味道最好的摊头要数以前封浜小菜场里一家。

 是个宁波阿婆,借了别人小店门口的一角,支了个摊位。一个煤球炉子,一口双耳铁锅,上面嵌着半圆形铁丝网,边上一张小方桌,桌上一口盛满面糊的大铝锅。一把长柄勺子也是做油墩子的模子,舀满面糊后放到油锅里,滚油的高温会让面糊慢慢收缩,最后脱离模子,起伏在油浪里。这时候,一双长筷子灵活地夹住油墩子使其翻身,翻来覆去四五次后,熟了,夹起放铁丝网上沥油。

 阿婆的生意好,基本没存货,想吃就得等现做。一般需忍着口水等四五分钟,等到双手捧住一张牛皮纸和纸上的油墩子,凑近了,扑鼻的热香,张嘴小咬一口,真是无法形容的满足。宁波人爱海鲜,阿婆的秘方就是放了虾皮。萝卜丝擦得细,与虾皮搅拌后入味足,再加上小葱和黑胡椒调香,味道非比寻常。二角一只,人吃人爱。只是,后来,小菜场搬迁,再没见到宁波阿婆的油墩子,我也是惦记了好一阵子,才放下心头馋意。

 最不好消受的油墩子要数高中吃的一次,煮熟的鸭子进了肚子还是飞了。

 高中时,运动会后,体育老师见我跳高跳远好,让我加入校运队,还说放学后要参加训练。我学习成绩不差,加上走读,时间不是很充裕,所以有点不太乐意。班里已经在校运队的同学就给我算账,每个月有二十块补贴,每次出去参加比赛如果拿了前六的名次还有十五块奖励,训练苦是苦,有零钱花就甜了。那就试试吧,我放学后跟她一起去训练场地,没想到还有点心吃,一人一个油墩子补充体力,据说是老师自己做的。吃完后,休息下,再开始热身,训练。

 老师做的油墩子确实好吃,料足,除了萝卜丝还有一小团一小团肉糜,葱香浓郁,唯一的遗憾是装饭盒里保温捂软了,外层吃起来软塌塌不油脆。吃完了香的就轮到吃苦了。一棵一人抱粗的树,套了一条十五厘米宽的橡皮带,我走到橡皮带里,背贴树干,把橡皮带高度拉到腰高,然后双腿发力往前跑。一开始,有力气的时候没啥问题,等精疲力竭时橡皮带的反弹力会把人往树干上撞,撞得肩膀后背屁股痛。等跑完规定的步数停下后,头晕恶心,把之前吃的油墩子全给吐出来了。老师也有点惋惜,说我,素质是蛮好的,体质差了点。

 不想吃苦,怕痛,加上班主任也劝我:你学习成绩不差就不要当什么运动员了,应该多留点心思在成绩上面才对,争取考个好大学。想想也是,就鼓足勇气对体育老师说,老师,我不干了,我想退出校运队。当然,也就再没机会吃到老师的油墩子了。

 有一阵子,门口开家早餐店,卖羌饼、馒头、油条、油墩子等。年轻的小夫妻俩创业,一开始很勤劳,整天都在店里忙活,但是东西滋味实在一般,尝过后再问津的人日渐稀少。我还算是常客,隔三岔五去买两个回家吃,还把宁波阿婆的秘方告诉他们,可惜,从未见他们去尝试创新。慢慢,只有上午开店,下午打烊,态度也越来越不耐烦。再后来,店铺换了新东家,我也彻底在附近找不到油墩子的滋味了。

 现在也只有去南翔七宝朱家角等一些老街游玩时才能看到油墩子的身影。一条江南风味的老街,是必然有油墩子臭豆腐蟹壳黄等小吃飘出的光阴印记,它们看上去还挺原汁原味,让吃过它们多年的唇齿发出无法抗拒的馋意。走在老街里,吃着旧时光里走出来的点心,听着喧闹市声里的叫卖笑语,最动人心处,时光已过,润物依旧。

关  于  作  者

About the Author


香尘,上海嘉定人,文字爱好者。有散文、小说、诗歌发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