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奉节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缠丝拳会馆 2020-09-11

奉节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今古关河一壮哉,

孤城残堞挂崔嵬。

千寻铁销鲛居畔,

万壑云涛鸟道来。

阴雨年年生蔓草,

堕碑处处枕莓苔。

卧龙跃马都成梦,

只写清诗伴酒杯。

——(明)来知德《白帝城》


  鸟瞰奉节(图片来源网络)

  重庆市奉节县地处重庆东北部,其地“控二川,限五溪,扼荆楚上游,为全蜀要郡”,东邻重庆市巫山县,南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靠重庆市巫溪县,是连接渝东、鄂西、陕南以及湘北的重要枢纽。奉节城区位于长江与草堂河、梅溪河、朱衣河交汇的北岸,长江横切七曜山形成三峡之一的瞿塘峡,瞿塘峡西口便是举世闻名的夔门。

远眺夔门(图片来源网络)  


  一、远古的奉节

  奉节的地貌特点是典型的峡谷类型,以长江为对称轴,两岸高山雄伟,风光险绝,所谓“便是万千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长江及其支流两岸有少量的河谷平坝和平缓台地,成为先民早期选择的理想居住地。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起,该地区就有了人类的活动足迹,在安坪乡藕塘村长江右岸第三级台地上的藕塘遗址地层中发现有石制品4件,距今年代可能略大于4万年,不过这个时期发现的遗存较少,应该没有形成稳定的聚落。

  进入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奉节发现的遗址数量增多,测年数据在距今1万年以内。位于康乐镇横路村梅溪河左岸第二级台地上的横路遗址经过两次考古发掘,在1998年发掘的地层中出土石制品10件,2000年发掘的石制品以石片最多,从石制品在地层中的分布来看,人类在这里的活动可能是经常性的。

  庙湾子遗址位于白帝城北约3500米的庙湾子村,位于浣花溪右岸第二级台地上,发现石制品3件,根据调查判断这里可能是一处人类活动的临时营地。

  三沱遗址处于安坪乡三坨村长江右岸的第二级台地上,该遗址共发掘石制品24件、动物化石20件,另外在耕土层中也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典型器物,从出土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来看,该遗址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人类发展,是一处人类临时进行消费的场所。

  羊安渡遗址位于永乐镇碉楼坪长江右岸的第二级台地上,调查发现石制品29件,其中的精制品相对数量不少,开始使用磨制技术,发现的2件石锤皆布满打击痕迹,可能是器物细加工的敲琢工具;发现的颜料石2件,呈紫色,可以拼合,并有磨面,可能是研磨颜料粉的结果。

  鱼复浦遗址遗址位于永安镇鱼复浦村长江左岸的第二级台地上,遗址内发现有石制品、大量树干化石、树枝化石、骨质标本和1件陶片,遗址测定年代为距今7560±110年。遗址还发现了很多中小型动物骨骼化石以及12个火塘遗迹,还有一些烧过的砾石、石块,石制品多为修整加工,动物骨骼破碎且来自身体的各个部位,有的骨头被烧过。诸多迹象表明这里是一处古人类居住遗址,至少有两个比较长的稳定生活时期,人们可能在这里休息,肢解捕获的动物并且制作食物,同时修整工具。

  此外,奉节的宝塔坪和五马石遗址也零星发现过石制品。


  二、鱼复“双子城”

  奉节为“周庸国之鱼邑,春秋为夔子国,属楚”;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楚联巴、秦灭庸,鱼邑归于巴;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灭巴之后,在巴地设巴郡,并在鱼邑建鱼复县,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县城之一;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巴郡鱼复县设江关都尉,江关建在今白帝庙所在的白帝山麓;汉建武元年(25年),公孙述据蜀称帝,在今鸡公山(古赤岬山)筑白帝城;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后败退白帝城,将鱼复改为永安;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恢复鱼复县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又改鱼复为民复(唐人所著《北史》《隋书》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复为人复),属信州;唐武德二年(619年),改信州为夔州,设总管府于白帝城;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因“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之故,改人复为奉节。

诗城奉节(图片来源网络)  


  南北朝时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公孙述所筑白帝城为“赤岬城”,它“因山据势,周回七里一百四十步,东高二百丈,西北高一千丈,南连基白帝山,甚高大”,西北高,东南低,相对高差巨大,依山而建的大型城堡;江关则“城周回二百八十步,北缘马岭,接赤岬山。其间平处,南北相去八十五丈,东西七十丈。又东傍东瀼溪即以为隍。西南临大江,窥之眩目。惟马岭小差逶迤,犹斩山为路,羊肠数四,然后得上”,是一个面积较小,与“赤岬城”相互隔开的独立城堡。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白帝山,即州城所据也,与赤岬山接。初,公孙述殿前井有白龙出,因号白帝城。城周回七里,西南二里,因江为池,东临瀼溪,惟北一面,小差逶迤,羊肠数转,然后得上”,在唐代,尤其是安史之乱后,随着北方战乱的加剧,大量人口南迁至夔州,如时任夔州刺史刘禹锡在《竹枝词》其一中:“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就形容了这种场景。在宝塔坪区域,曾经考古发掘过大量唐代墓葬,应该是白帝城或奉节县城城内普通居民之墓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夔州府治的繁华,并在这些墓葬中首次发现乌银工艺品,这个工艺来源于中亚,是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因此,原汉晋南北朝时期的“赤岬城”逐步向低海拔区域发展,向现在已是孤岛的江关靠拢,形成下关城,甚至有可能和江关连接合一了。

  夔州府地理总图


  唐武宗会昌年间的夔州刺史李贻孙在《夔州都督府记》中说:“宇文氏建德中,王述徙白帝城,今衙是也。东南斗上二百七十步,得白帝庙。白帝,公孙自名也,后人因其庙时享焉。艧宇饰偶,焕如神功。怪树峰笋,疏罗后前。罅山险涛, 望者惊眙”,表明夔州州衙位置应在白帝庙西北方的白帝城内;然而,严耕望先生考证:“唐世夔州城住民极多,致闾阎缭绕,达于山巅。两城既连基,势必房舍相接,连为一片,故城虽各异,但闾阎市廛实已不分,白帝城较出名,故唐人或含混书之,以为夔州即治白帝城耳。通典一七五云奉节县‘有鱼复县故城,在北,赤岬城是也’,寰宇记一四八从之,以鱼复即赤岬城,亦以此地相毗连,致有混误”,认为唐代赤岬城与江关虽还为“双子”格局,但是界限越来越模糊,以致于唐人自己也含混不清,他认为“夔州殆必治古赤岬城,夔为大州,常为统府,固宜治赤岬大城,非治白帝小城也”。2005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发现了唐代夔州城,位于白帝山及其北面山坳平地上,中心区域在白帝山上,保存良好,残存的城墙仍能折射出大唐帝国的恢宏气象。城墙为砌石垒土而成,所用石料为就地取材,个体巨大,有的重达两三吨,就此揭开了唐代夔州位置之谜。白帝城筑造是在历代筑城基础上增补及修建而成,通过考古工作,发现白帝城存在城套城、城压城的现象。


  三、瀼西与宋代山城防御体系

  从东汉到唐代,奉节的城市主体有从赤岬城往白帝城发展的趋势,唐代夔州城的规划带有浓厚的的军事堡垒色彩,“居无巷道,无阡陌”给普通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因此在据江关西约十里的瀼西(今梅溪河西岸、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前的永安镇)形成了一片较大的居民区。“夔州都督府州初在瀼西之平上”,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56年)曾将州治设于瀼西,后“宇文氏建德中”又迁回白帝城。杜甫居住夔州时,住地忽“瀼西”,忽“瀼东”,在他《夔州歌十绝句》:“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北江南春冬花”的诗句中可以联想当年瀼西一代的人口密集。

  《方舆胜览》记载:“皇朝平蜀后,徙治瀼西”。宋景德二年(1005年),夔州路转运使薛颜因民居不便,正式将州治迁汪瀼西,百姓皆“愿迁于瀼西”,并“民乐新构,如归如趋”,宋代迁州治于瀼西即适应了唐宋以来夔州经济发展的需要,又顺乎了民情民意。随着瀼西的崛起,原来的夔州州城逐渐萧条,到范成大来到夔州时看见的便是另一番景象了:“白帝庙前无旧城,荒山野草古今情。只余峡口一堆石,恰似人心未肯平。”

  宋淳佑二年(1242年),宋蒙(元)战争已经开始了数年,四川地区成为宋朝极为重要的战区,关乎国家生死存亡。余玠被委以四川制置使的重任,开始苦心构建经营抵御蒙(元)军事进攻的山城防御体系,其中白帝城成为这个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夔州“仍移州治白帝”,由瀼西迁回唐代夔州故城。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白帝城遗址先后开展了10余次考古工作。1998年至今,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围绕白帝城开展了多年的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先后发现了六朝时期城址遗迹、唐代夔州城、宋蒙(元)战争山城城墙、小北门遗址、大北门遗址、子阳城遗址等,厘清了白帝城的历史发展演变进程、山城防御遗址的范围及格局等。

  2016—2017年发掘的南宋白帝城分布在今白帝山、马岭、鸡公山“两山一岭”范围内,由白帝城、下关城、瞿塘关和子阳城组成,面积约5平方公里,核心区占地2平方公里。各城池彼此相连,城内又踞山为内城,形成“城连城、城中城”的梯次防御格局。城外还修建有许多巩固城防的寨堡和设施,形成了“城外城”的协防体系,如东、西两侧有擂鼓台城址、宝塔坪遗址协防草堂河和长江上游,东南夔门峡口南、北峙立的安乐寨、烽燧防御瞿塘峡,南面江中有锁江铁柱控江,北部鸡公山山麓沿线有黑岩头、鸡公山等据点加强陆路纵深防御。

  南宋白帝城城墙约3900米,为夯土甃石结构,主要的修筑和使用年代是在宋淳祐到元至元年间。白帝城遗址的一字城墙有两道,一道从较场坝通往谭家沟至长江边,另一道从子阳城皇殿台瓮城东南角顺山脊经关山口往下至关庙沱(瞿塘关)江边,共同构成白帝城西面的沿江防御。白帝城发现有东门、小北门、大北门、皇殿台瓮城门(桑閤门)、小西门、西门等多处城门,其中小北门遗址目前保存最好的一处城门遗址。在城内发现了内城、城门、马面、马道、高台基建筑群等,城内的出土物以南宋兵器为主,军事色彩浓厚。

  2017年,对子阳城开展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子阳城是宋蒙(元)战争山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白帝城关系紧密,始建于东汉(或为赤岬城故址),宋蒙(元)战争时期宋宝祐三年至宋咸淳三年(1255至1267年),历经夔州守将韩宣、徐宗武两次筑城逐步拓展而成,至宋景炎三年(1278年)夔州迫于宋廷战败形势,降元后被废弃。子阳城遗迹以城门、城墙、房址、兵器坑等城防设施为主,遗物以兵器为主;城池布局依山就势,设置多重城垣,城内高台据险为城,彼此设有通道连接,相互呼应。


  四、元明清时期的奉节

  夔州于“至元二十二年仍还瀼西旧治”,宋代以后的夔州军事功能逐渐降低,经济功能逐渐加强,各级行政机构入驻瀼西,适应了居民聚集和商贸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城市功能的完善,使瀼西的经济职能与行政管理有机地合一,其作为川楚间长距离贸易中转和下川东区域市场中心的经济功能进一步凸显出来。

  夔州图绘


  明代正德版《夔州府志》记载元代以来的瀼西“府古无城,环立木栅”,直到明成化十年(1474年),郡守李晟“开筑城池”以砖石修建瀼西的城墙“东南四百八十七丈五尺,西北四百四百八十七丈五尺,为门五”;清同治九年(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漫城,造成城墙崩塌,郡守鲍康、蒯德模先后增补奉节城池“自西门起至大东门玉皇阁止,改修石城一道,全用石条填筑实砌,以石灰浸缝。又修筑大东门、小南门月城二座,各建城楼一座,极为宏敞。较之原建砖城,其势倍加雄巍,崇墉峻壁,雉堞耸立,洵足以壮观瞻”;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郡伯诚瑞“以峡路余款添修大南门外月台二十余层,计五十余丈”。夔州前有瞿塘为天堑,诸葛武侯八阵图碛天下闻名,后有卧龙山为屏障,城跨山之半腰;左以西瀼水为环拱,源远流长,南入大江,堪舆家以此为富贵之象,右以阁风溪、三叉溪为襟带。文山、天马山等为文峰,赤岬山、白盐山为挂榜。白帝城、马岭为东关隘,莲花峰、箭楼为西关隘,可谓形胜天下。

  在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之前,夔州“夔关”是中国内陆最大的税关,其税额占四川税额的五分之四强,是长江中上游沿线最重要的节点和转口贸易城市,夔州知府历来都被视为肥缺;清光绪九年(1883年),英国人阿奇博尔德?约翰?立德从长江水路路过奉节,他这样写道:“夔州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有高高的城墙,城下临河有四层石头江堤,在堤岸脚下,沿着水边是一条惯常的冬季街道,在临时搭建的灰泥房屋中有鸦片烟窝棚、茶馆及其他适合船民需要的商店。夔州下面的沙洲占据着三分之二的江面,是煮盐的场地。城内遍布达官贵人及其下属的豪华住宅”;再看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奉节城图,府署在城正中,县署则在城南之南门内。府学在府署东南侧永安宫旧址,再往东为文庙近东门。武庙在府署西北,府署北外瀼河对岸集中有县学、水神庙、火神庙以及杜公祠内的少陵书院,其“高居山麓,下瞰长江,爽垲极焉”,一座府城的配置依旧应有尽有。

  现代奉节夜景(图片来源网络)

  

注释:

【1】(清)恩成修,刘德铨篡:《夔州府志》卷三《疆域》,光绪十七年(1891年)补刻本。

【2】卫奇:《三峡地区的旧石器》,《中国考古学的世纪回顾(旧石器时代考古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3】三峡旧石器时代考古队:《奉节横路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4】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奉节横路遗址考古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0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5】蔡金英:《三峡古代聚落形态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8页。

【6】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奉节三沱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0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7】卫奇:《三峡地区的旧石器》,《中国考古学的世纪回顾(旧石器时代考古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8】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奉节鱼复浦遗址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9】蔡金英:《三峡古代聚落形态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0页。

【10】卫奇:《三峡地区的旧石器》,《中国考古学的世纪回顾(旧石器时代考古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11】卫奇:《三峡地区的旧石器》,《中国考古学的世纪回顾(旧石器时代考古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12】(清)恩成修,刘德铨篡:《夔州府志》卷二《沿革》,光绪十七年(1891年)补刻本。

【13】(北魏)郦道元,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814页。

【14】(北魏)郦道元,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816—2817页。

【15】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奉节宝塔坪》,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326页。

【16】(唐)李贻孙:《夔州都督府记》,《全唐文》卷五百四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2442页。

【17】严耕望:《唐代夔府地理与民户生计》,《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146页。

【18】严耕望:《唐代夔府地理与民户生计》,《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146页。

【19】(宋)丁谓:《夔州移城记》,《全宋文》卷二百零八,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4431页。

【20】(唐)李贻孙:《夔州都督府记》,《全唐文》卷五百四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2442页。

【21】(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五十七,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1007页。

【22】(宋)丁谓:《夔州移城记》,《全宋文》卷二百零八,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4431页。

【23】(清)曾秀翘修,杨德坤等纂:《奉节县志》卷二《沿革》,光绪十九年(1893年)刻本。

【24】(清)曾秀翘修,杨德坤等纂:《奉节县志》卷二《沿革》,光绪十九年(1893年)刻本。

【25】胡道修、胡黎妮:《地理要素与城市心态和空间结构的演变——以夔州(奉节)为例》,《中国和世界历史中的重庆——重庆史研究论文选编》,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26页。

【26】奉节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夔州府志》卷二《城郭》,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23页。

【27】(清)曾秀翘修,杨德坤等纂:《奉节县志》卷五《城池》,光绪十九年(1893年)刻本。

【28】(清)曾秀翘修,杨德坤等纂:《奉节县志》卷五《城池》,光绪十九年(1893年)刻本。

【29】(清)曾秀翘修,杨德坤等纂:《奉节县志》卷五《城池》,光绪十九年(1893年)刻本。

【30】(英)阿奇博尔德?约翰?立德,黄立思译:《扁舟过三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2-77页。

【31】(清)曾秀翘修,杨德坤等纂:《奉节县志》卷三十六《艺文》,光绪十九年(1893年)刻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