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陀观自在(下)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四、普陀山的正觉

观音菩萨有很多种称呼,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观音大士、观自在菩萨、观音娘娘、观音老母,这些称呼反应了不同时期的信众对观世音菩萨的认知。最早翻译佛教经典的鸠摩罗什译为“观世音菩萨”;唐朝时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简称为“观音菩萨”,唐朝玄奘去印度取经后,他将观世音菩萨译为“观自在菩萨”;民间因为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因此将观世音菩萨昵称为“观音娘娘”或“观音老母”。一种称呼其实反应的是一种认知和态度。在诸多名称中,我更喜欢观自在菩萨这个称呼。


楞严经》里说观世音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达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境地。佛教认为,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接受信息的,因为接受外界的信息,所以人的耳根变得不清净,听到不清净的东西便心生烦恼而产生恶业。

佛教里面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有一个乞丐某天向观世音菩萨抱怨,说自己成天在街头乞讨却经常食不果腹,而菩萨一天到晚端坐莲花宝座上一言不发却能享受天下善男信女的供奉。听到乞丐的抱怨,菩萨对乞丐说,明天我们俩换一下角色吧,你端坐在莲花宝座上,条件是一天到晚不说话,乞丐欣然答应了。

第二天一早,乞丐端坐在菩萨的莲花宝座上,这时候来了一个富人,弯腰对佛像跪拜,富人起身后,乞丐看见富人的钱袋子掉落在蒲团下而浑然不知,在富人离去的时候,乞丐原本想提醒富人他的钱袋子丢了,想到菩萨的告诫,乞丐没有出声;过了一会儿,有一个穷人来菩萨前跪拜,跪拜完毕,穷人发现蒲团下有一个钱袋子,他连忙收起来放进自己的腰包,嘴中念念有词感谢菩萨保佑,十分高兴地离开了寺庙,乞丐看到这个情景欲言又止;接着有一个渔民来到菩萨前跪拜,正在此时,富人返回了,他看见渔民在跪拜,就认定渔民捡到了他的钱袋子,渔民受到富人的猜疑非常生气,便和富人在菩萨面前扭打了起来。这时候,端坐在莲花宝座上的乞丐终于忍不住了,他开口说出了真相,最后,富人从穷人处找回了钱袋子,渔民清清白白地走了。

故事说到这儿,道理已经非常明白了,佛家为什么强调人要六根清净,因为六根不净就会被外界的现象所迷惑,迷惑的人就会失去本心。世人拜佛名义上拜的是佛,其实拜的是自己,菩萨端坐在莲花台上,他是非常清楚世人的所思、所想和所欲。张嘴说话是非常容易的,是个人都能做到,但是该说话的时候能控制自己不说话,这就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据庙台之高,不为凡尘俗世所干扰需要定力,更需要智慧,菩萨的定力来源于他的智慧。“入世儒,出世佛”,人只有在失意的时候,才会想到求神拜佛,如果菩萨真的是有难必救,世间没有受难之人,那谁还会去朝拜菩萨呢?如果拜菩萨就能解决一切问题,那谁还会在乎自己的言行举止呢?人只有先学会自救,菩萨才会救他,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菩萨对他估计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从普济寺去往慧济寺的香云路沿山蜿蜒而上,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董其昌在此题字“入三摩地”,“入三摩地”是一个佛家名词,意思是说,我们凡人用“六根”接触外面世界,如果能做到“不起心、 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达到了“入三摩地”境界,这个境界是,远离心之浮沉,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状态。佛家说要想“入三摩地”,那就得“戒定慧”, 这是佛家的“三无漏学”,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如果普陀山之行要是能感知到“戒定慧”的真实意思,那么人生就很圆满。普陀山之行,可以去看景,可以去消灾,可以去还愿,可以去宽心,不知道有几个人能体会到,这还有可能是一次智慧之行呢?

很多信佛的人其实不懂一个道理,菩萨倡导的是“渡化”人,所谓的“渡化”是指精神层面的帮助。处于厄难和逆境中的人,菩萨教育你的是如何通过约束自己的行为,确保自己的言行举止始终符合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体系,这样就能免除无妄之灾;通过提升自己的定力,让自己不受“六根”收到的外界信息的干扰,确保自己在一个功利社会里始终保持一颗坚贞、恒定的心;佛家渡化人的结果是培养人的大智慧,让人通过智慧来解决自己和帮助别人去除孽障和烦恼,以此来获得心灵的愉悦和自由,这是佛教的真谛。

当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经的玄奘法师回到大唐之后,他没有使用鸠摩罗什的“观世音菩萨”的译法,而是翻译成“观自在菩萨”这个称呼。我比较喜欢“观自在菩萨”这个名词,每个人如果能向外接受世间的信息,对内每日三省吾身,实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时时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就是最大的自在。“观自在”也许没有“观世音”大气,但是对于我等凡夫俗子来说,能实现心灵的自由与自在,我们就会把自己当神仙了。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都怪世态炎凉,都怨人情冷暖,都憎物欲横流,都嫌世风日下,如果能从我做起,为人宽和、恪尽职守、心胸开阔、坦荡为人、善行处事、张弛有度,精神就会达到极高极远的地方,心灵就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的王国。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为如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