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渡心之旅 ——读任茂谷先生之《心在横渡》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01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不认识茂谷老师,他因为《心在横渡》获得新疆自治区文学大奖。

今年的这个时候,我跟茂谷老师成为挚友,因为《心在横渡》,我可以永远地跟他用心灵交通下去。

茂谷老师是新疆金融作家中第一个加入中国作协的人,这是我去年知道的信息,他获奖是因为《心在横渡》这本著作。《心在横渡》是他的一部散文集,看书名,我以为他在写日本的某个地方。

今年茂谷老师参加鲁院高研班学习,我有幸认识了茂谷老师,并得到了《心在横渡》的签名版。翻开厚厚的《心在横渡》,我知道以前我理解错了,“横渡”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个动作。

横渡是指横向渡过博斯腾湖和乌伦古湖,博斯腾湖是新疆境内的一个淡水湖,湖面最短距离约22公里,茂谷老师在2002年第一次横渡博斯腾湖成功。2004年,他成功横渡乌伦古湖。

心在横渡,不是指心在惦记一个地方,而是指心在惦记着一个经历。

02

为茂谷老师大作写序的是新疆文联副主席,他在序言里说,《心在横渡》是一部长篇散文。在没有阅读之前,我一直理解不了什么叫“长篇散文”?看书的目录,本书分上、下两部各10章共20章,上部的名字叫《灵魂的彼岸》,下部叫《心在横渡》。“心在横渡”即是本书的书名,也是下部的提纲,更是最后一章的题目,这样的命名方式非常有特色。

阅读书目,我知道了原委。本书的各章虽独立成文,而20章又呼应成事。即20章是20篇散文,20篇散文是相互关联的,串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自传体故事。

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散文,我惊叹于茂谷老师的睿智!

这样的文字不能叫小说,尽管他有人物和故事;这样的文字不能叫报告文学,因为它取材于过去的新闻,而没有艺术的渲染;这样的文字不能叫杂文,因为它的文字是温情和平和的,没有杂文的怒气、戾气和怨气。这部著作是标准意义上的散文,因为散文的一切特征它都具备,文字形散而神不散,因为文字散,所有可以在文字中实现时空和情感的穿梭;因为神是以情凝练的,所有神凝聚成了魂,魂让全书有了灵,这是灵气的灵,更是灵动的灵!

一口气将书读完,我对于《心在横渡》有了新的定义。

03

《心在横渡》是一本励志书。

上下部都是以横渡为结束篇,按照目标导向原则,故事从背景介绍开始,中间是横渡准备,最后完成横渡的壮举。

之所以说,这是本励志书,那是因为,横渡不仅是目标,而且是串起各篇文字的主线,围绕着这个线,茂谷老师会通过时光穿梭、镜头切换的方式,穿插介绍很多个人成长、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的知识,通过阅读,能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非常精彩的生活画卷。

茂谷老师跟我年龄相仿,且经历相似。我们都生在一个起点极低的农村家庭,我们都背负着让母亲不失望的使命,结果,我们都让母亲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由于中考时间的推迟,茂谷老师的母亲没有带走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高中的消息;我的母亲也在高考之前半年,带着没有看到“读书人”的遗憾离开了我,母亲以早夭的生命启迪了我的人生之旅。为了母亲,茂谷老师先是高中、接着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一步一个脚印为母亲赢得荣耀!

书中最感动我的情节是,为了给母亲治病,茂谷老师听到一个偏方,说“毛主席能通过治病的方式来看望大家。”具体的“看望”办法是,拿一盒五台山牌香烟赶到他老人家来的山头上,不用嘴吸就能把烟点着,供在土堆上,旁边放一个用纸卷成的圆筒。祈求的人跪在一旁,默默念着家里人的病情,等到香烟燃尽,纸筒里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有几片树叶、一撮干草、几只虫子、一点土沫,这些东西拿回去烧成灰让病人喝,病人就很快痊愈了。我也为母亲尝试过很多偏方,记得有人说用红糖熬棉花籽吃,可以治愈母亲的哮喘,时隔三十多年,我还记得毛绒绒的棉花籽在嗓子里划过的痛楚。

茂谷老师按照别人的指点这么做了,并将“药”让母亲喝了下去,母亲“精神”了很多,不几日,母亲的病情就加重了。茂谷老师对治病还是不死心,可惜别人告诉他,主席已经走远了。

正月初七,母亲永远地走了。因为母亲过早地离去,母亲的期盼就成了他永远的精神动力,这是一种能“自我能量守恒”的动力,这个动力装置安放在茂谷老师的身上,从此,他勇往直前、一往无前,似乎再也没有困难将他难倒。

这样的困难不仅在他求学的征途中,也在探索和探险的征途中,更在横渡博斯腾湖和乌伦古湖的征途中。阅读本书,始终有一股向上的力量推动你翻越高山、穿越戈壁、横渡湖泊、竞渡职场。

04

《心在横渡》是一本哲理书。

横渡是一个动作,我更喜欢是一个过程。事实上,茂谷老师确实将本书设计成一个过程。

横渡从表象上看是在渡水,其实也是在渡人。

在第一章中,茂谷老师说自己身体一直不好,不仅一年四季要穿贴身的背心,而且由于长期伏案工作,导致背部肌肉出现病症,因无意之间喜欢上了冬泳,由冬泳而横渡,最后实现两次横渡的壮举。

本书各章的结构都差不多,围绕着横渡这个目标,先是发散到自己的经历、实践、感悟、经验,最后再回归到横渡事件,有起有收,有始有终。

明面上是作者自己为横渡湖泊做准备,其实,他何尝不是在渡人!茂谷老师将一个弱者渡成强者,将一个愚者渡成一个智者,将一个胆怯者渡成勇敢者,将一个平庸者渡成不凡者。这才是真正的“横渡”。

换句话说,本书有两个“渡”,一个是现实的、明面上的渡湖,一个是精神的、隐含的渡世和渡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说,这是一本哲学书。

因为,哲学就是教人培育世界观、方法论的学问,这本书里有作者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世界观,也有乐观豁达、求真务实、宠辱不惊的方法论。这些学问不是以理论和方法的形式教化你,而是以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姿态慢慢地渗透你。

我喜欢这样的哲理书。

05

第一次见到茂谷老师,我就认出他来,我都不知道他有哪些被人一眼就能认出的特点。

那天,茂谷老师主动地为我们唱了一首《信天游》,这么纯正和醇和的信天游出自一个“新疆人”之口,让我很是诧异半天,后来,还是茂谷老师说自己是新疆的“支边学生”,我才真正知道茂谷老师的身份。当年中专毕业的时候,他就是抱着建设边疆的一颗雄心扎根边疆的。至今,他不改初衷。

记得以前有人说过,能将方言中的乡音说得十分纯正的人,说明这个人是重感情的人,这个观点我一直认可。无论茂谷老师是如何的热爱新疆,凭着那一嗓子悠扬的信天游,我就知道,黄土高原的情结已经根植在他的灵魂深处,这辈子注定,他摆脱不了黄土高原的情殇。

书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段是,读书期间,他利用暑假时间去一个山区“跑山”,那是老山民都难以承受的体力劳动,他以柔弱的肩膀为自己撑起了湛蓝的天空,那片天空应该是他心头永远的美丽!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那是因为,读大学期间的暑假,我也曾顶着烈日在没顶的棉花地里打农药。那是非人的苦差,有次正打农药时,父亲在2公里外的小店里给我买了一瓶汽水,见到汽水的那一瞬间,我的眼光被汽水完全吸引。可能当时过于匆忙,父亲竟然忘记让店里的人将瓶盖打开,如饥似渴已到极限的我,原本想用牙齿将瓶盖咬下来,没想到用力过猛,我竟然将玻璃瓶的瓶颈给咬断了。我用嘴轻轻地对着犬齿般的破碎瓶颈,小心地将那瓶汽水倒进嘴里。

苦难是财富,这句话对于身在苦难中的人来说是非常恶毒的一句话。苦难不是财富,苦难就是苦难。假如经历过苦难的人,将苦难作为激励自己不断奋进的动力,奋进的人也许会获得财富,这是符合逻辑的!苦难成就了“满身财富”的茂谷老师,苦难成为激励茂谷老师永远进取的“不竭财富”之源。

06

《心在横渡》因为其独特的文化演绎方式,它已成为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的一部分,这是茂谷老师的荣耀,能在汗牛充栋的书丛中读到这么好的书,这是我的荣幸!

这本书不仅有很强的故事性,更有高深的哲理性,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愉心的过程,更是渡心的过程。通过阅读,不仅会收获勇气、担当、智慧和力量,而且会收获心灵的共声、共振和共鸣。

阅读的过程是一次渡心的旅程,这是我读《心在横渡》最直接的感受。

参考文献:任茂谷著《心在横渡》,新疆人民出版社20151月第1版。


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朱晔,男,1970年8月生于安徽望江县,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2010年开始文学创作,2012年起先后出版了《理说明朝》(2012)、《理说宋朝(北宋篇)》(2013)、《理说宋朝(南宋篇)》(2013)三本历史评论类专著,及散文集《一车一世界》(2014),2015年出版了类自传体小说《最后一个磨盘州人》,累计出版的字数近200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