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至西藏自驾路书(D8) -2018年8月11日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今天是自驾以来的第一个不开车日,拉萨实在没法开车,我住的地方出门就堵车,且宾馆的地库可能没有车位,于是,我只好打车去景点。

昨天晚上估计是堵车后太累的缘故,睡到半夜有点头疼,老婆也说有这个症状,看来还是有点高反的,毕竟海拔有3600多呢。

昨天晚上入住酒店后,得知今天是雪顿节,我们感到非常荣幸,感觉我们选择的日期太好了。很快我们就发现人家过节跟我们关系不大,这样说也不对,应该还是有关系,首先,宾馆的房间饱满,店家在这样的时候通常都是不打折的;其次,街上人太多,造成堵车现象非常严重;最好是,景点会人多爆棚。

布达拉宫只要是旺季,好像一直爆棚。布达拉宫的门票要提前一天现场预约,第二天才能按点进去参观。据说每天只开放2000张票。这就导致很多到拉萨的人理论上买不到票参观布达拉宫。事实上,绝大部分人都进去了,这里面玄妙就多了。有旅行社做这个生意的,有专门靠门票过日子的,有潜规则进去的。据我目测,今天进布达拉宫的人绝对不止2000人,现场“预约的”人数不少于100人,这就是中国国情,你说西藏的权威人士,总得有点特权吧。

人家约我们10点在门口等着,差不多11点我们拿到了预约12点的票,看看时间也差不多了,连忙往布达拉宫正门赶。需要说明的是,布达拉宫进场是20分钟一个时间段,要是错过了自己的时间段,据说预约票就作废了。

关于布达拉宫我不想说的太多,因为网上随便可以搜索到介绍,因为里面不让拍照,我看到的也就是我拥有的,没法跟大家分享了。关于布达拉宫我只想谈几点自己的认识:一是布达拉宫分成白宫(外墙颜色区分白和红)和红宫两个部分。白宫是喇嘛办公的地方,红宫是藏传佛教的从五世喇嘛开始的后几任喇嘛的办公和灵塔所在地。二是布达拉宫最初由松赞干布建立,后来毁于吐蕃内乱,五世达赖喇嘛在1645年开始重建,整整建设了一个大清王朝,直到1933年,13世达赖圆寂,布达拉宫才停止建造。三是布达拉宫里面珍宝无数,也许是不想让人看懂里面的内容,所以,布达拉宫的很多景点没有解说词,估计是想保留一种神秘感吧。四是很多人看了都觉得好,但是好在哪儿都说不清。

还是不想介绍了,有缘来拉萨的,自己亲眼看吧。我跟别人感受不同的是,感觉藏传佛教太厉害,能让藏民那么死心塌地将自己所有奉献给高高在上的活佛,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力量。

上午参观完布达拉宫,下午参观大昭寺和八廓街这是非常便利的。从布达拉宫出来,看时间已经2点了,听说色拉寺下午3点有辩经,且非常有特色,我们就打车往色拉寺赶。

非常不容易打到一辆车,据司机说,这几天打车不打表。结果真没有打表,司机在2公里外就把我们扔下来,且还多收费了。冒着高反的风险,顶着烈日头走到了排队口,这是苦难的开始。因为人太多了,市里出动了警察和武警用隔离护栏将人围成了若干公里的长龙。不知道是否有人能想到跟藏民身体贴身体地站在一米宽的走廊里走了1个多小时,那是个什么感觉呢?我们都快崩溃了。真没想到,在拉萨赶了一次北京的春节庙会。

比庙会惨的是,人比庙会的多,夏天的日头下,跟藏民挨在一起,不说心里的恐怖,气味真的让人受不了。我们赶上了雪顿节,看到了色拉寺晒佛,现场感知了藏民过节的氛围。虽然没有看到色拉寺的辩经,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生就是在得失之间自己寻找平衡。

回到宾馆吃过晚饭后,觉得时间还富余,我们又徒步去了布达拉宫广场,欣赏了一下布达拉宫的夜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在10点半之前完成了今天的行程。

穿衣指数:早晨下雨,怕外面冷,我穿了长袖衣裤并穿了一件皮夹克外套,当地人穿着薄羽绒服。中午后热得穿不了外套,街上有穿短袖、穿短裤的,下午阳光强烈,天气晴好。

(里面到这儿就不能拍照了。不让拍照,就是要制造一些神秘气氛。假如都知道了底掉,谁还迷信他们呢。)

(参观时间就是一个小时,在没有介绍的情况下,只能是走马观花了,好在我事先做过功课,对内部的陈设还是知道一些。)

(绘在石头上的画。)

(晒佛晒的就是这幅偌大的唐卡释迦牟尼画,据说一顿多重,昨天晚上喇嘛和信徒趁黑抬到山上,今天天亮之前打开。这幅唐卡重大一吨多。)

(现场非常热烈。)

(再看看唐卡。)

(色拉寺经堂,可惜喇嘛不在。)

(辩经场,可惜今天都去做雪顿节去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布达拉宫的重建者——五世达赖,这张照片拍自于布达拉宫内他的坐像。)

(图片来自于网络,这是五世达赖的灵塔,里面装着他的肉身,这张照片拍自于布达拉宫,这座灵塔使用了3.7吨黄金。)


         朱晔(古磨盘州人),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经出版了六部专著。其中,三部历史散文:《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一部旅行散文随笔《一车一世界》,两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并在《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文学》、《金融文化》、《中国金融文化》、《金融文坛》、《中国城乡金融报》等期刊上发表作品。累计出版200万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