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喇嘛在北京有座宫(上)

 古磨盘州人 2020-09-11

在北京的地名里叫“宫”的地方,除了故宫,还有一个雍和宫。喇嘛教在西藏有座布达拉宫,在北京也有一座宫。

布达拉宫是真的宫,达赖及一众喇嘛在布达拉宫从事宗教和行政活动,跟皇宫比较类似。而雍和宫仅仅是一座喇嘛庙。

很多来北京的人对雍和宫名称都非常熟悉,因为它位于二环线的东北角上,进出城差不多都要经过雍和宫。熟悉归熟悉,很多人估计都没有进去过。

来北京20多年了,从雍和宫附近经过无数次,远远地就闻到了从宫里飘出的檀香味,我与大多数来北京的人一样,仅仅是一个过客。从高架桥上远远地看一眼,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有外地来北京的人喜欢去雍和宫,据说那里的香火好。初一十五,敬香的人摩肩接踵,大年初一的时候,有为抢头柱香的,在门口排了几十个小时的队。听去过的人说,正月十五之前,万福阁那个院子都不让进去。

以前,我对喇嘛教不甚了解,在北京黄瓦红墙的建筑见多了,雍和宫于我也没有太多的概念,总感觉那个地方有点像居庸关长城,都是导游带外地游客去的地方。

去了西藏之后,对雍和宫有了感性上的认识,尤其是参观了承德的外八庙和北京的西黄寺之后,觉得雍和宫是一个必须要去的地方,不去雍和宫,很多知识可能是碎片的、无法接续的。

自从洛阳白马寺后,“寺”原本是一个“部级”单位的名称而变成了庙宇,只有个别的中央机构如鸿胪寺、大理寺还使用这个字,绝大多是机关都不用“寺”了。让人想不到的是,清朝竟然还将一座寺提升到“宫”的级别。“宫”是皇帝或者王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如北京的故宫。顺带说明一下,拉萨的布达拉宫不是寺庙,而是达赖的“宫殿”,历代达赖在布达拉宫办理行政事务和从事高规格的佛教活动,达赖在解放前是西藏事实上的王,布达拉宫相当于是达赖的“皇宫”。

雍和宫之所以取这个名字,主要还是因为它确实跟皇宫有相当的地位,一者清朝有两位皇帝在雍和宫住过,尤其是乾隆皇帝还在雍和宫出生;再者雍正皇帝的灵柩停放在雍和宫很长时间,这座宅子跟两任皇帝有了渊源,名称升格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大清建国50年后的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大帝给他的四儿子胤禛在北京城的东北角建造了一座府邸,当时称为雍亲王府。后来胤禛成为雍正皇帝,他登基三年后(1725年),将自己的府邸改为行宫,称雍和宫。雍和宫建成后的50年,即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大帝将雍和宫改为喇嘛庙,此后,这座昔日的王府就变成京城地位最高的喇嘛庙了。

雍和宫能成为一个宫,这也是由几个方面要素促成的:一是雍正当皇帝后,他故居的身份自然要拔高;二是乾隆皇帝诞生之地,也就是龙潜之地,这是一块福地和宝地;三是雍正皇帝的棺材厝柩在雍和宫。

以前的雍亲王府是亲王规制的,顶盖绿色琉璃瓦,因为雍正停灵需要,临时将几个大殿的瓦换成了黄色琉璃瓦,这也是雍和宫能够保持高规格的主要原因。
雍正能把自己的府邸办成喇嘛庙也是有原因的,一者是因为雍正是个忠诚的佛教徒,他经常在府邸拜佛,乾隆的母亲在府邸就建有佛堂;二是雍正知道寺庙对于沟通和联络藏族和蒙古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的重要性,一座庙能抵十万兵。在雍正的基础上,乾隆利用寺庙与藏族、蒙古族联络感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与七世达赖、六世班禅建立了非常好的私人关系。七世达赖送给尼泊尔产26米高的整根檀木,乾隆命人打造成了一尊强巴佛,供奉在万福阁;六是班禅不远万里来到北京为乾隆恭祝七十大寿,在北京,班禅就住在雍和宫,雍和宫的戒坛和班禅楼就留下了六世班禅的足迹。

雍和宫在建筑上是有内涵的,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严格遵守规制,又超越了规制。二是寺庙与王府的格局完美结合,这些设计需要内行的人来解读。

红墙上的琉璃龙装饰,说明了这座寺庙的身份。

门口石狮子的规格快赶上天安门前的狮子了。

钟楼里面的大钟其实没有挂在外面这口钟有历史。

乾隆喜欢建八角亭子。

东西八角亭里各有一块石碑,碑文分别用满、汉、藏、蒙四体书写,这好像也是乾隆的标配。

据说这座铜须弥山是宝贝,当时真的不知道。

大门口的几座牌坊,这是独一无二的。

除了我,好像都是香客。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