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味中国 21 福州鱼丸

 _冯晓晖_ 2020-09-12

福建省,福州市,2016年1月。

鱼丸,汆水丸、鱼蛋……都是鱼肉做皮料,猪肉做馅料制成的丸子。最形象的称呼是“鱼包肉”。

在富产鱼类的南方,鱼丸是也算是常见的加工食品,为了使得极易腐败的鱼肉延长保质期的手段之一。江西的抚州、湖北咸宁的嘉鱼都出鱼丸,名气也不小。更常见的当然在沿海,从两广到福建,各地都有打着城市名号的鱼丸,潮州鱼丸、厦门鱼丸、港式鱼蛋等等。这其中最有名的,还是福州鱼丸。

其实早期的福州鱼丸并不产于福州,而是在连江县。因为福州中心城区并不靠海,出产的鱼也是淡水鱼。连江县紧挨着福州,在闽江口的北岸,最大的产业就是海洋捕捞。因此,连江出鱼丸,福州人吃鱼丸。

任何一种传统食品都有其内在的风土因素,那些百姓能够享用的食品,一定是廉价易获取的本地食材,鱼丸就是代表。

鱼丸必然使用经济价值低且体型较大的鱼种,在淡水里是草鱼、鲢鱼,海边则是鲨鱼、鳗鱼(以前并不值钱)等。以鲨鱼(鲛鱼)为例,这种鱼个头大,一般人家一顿也吃不完,腥气极重,肉质纤维粗大,即使晒成鱼干,也不值钱。现如今专门为中国人、日本人在深海捕捞鲨鱼,就是切下鱼翅(背脊)之后丢回海里,鲨鱼肉进冰库完全不值当。

然而,这种大块鱼肉却很好加工处理,切割下来,剁成鱼糜,粗纤维被破坏了,加入调料去腥,拌入番薯粉(地瓜是福建传统上最重要的主食),使得鱼糜粘结上劲却不板结(这也是番薯粉的特点)。再以此为皮料,包上肥肉比例很高调成重口味的猪肉馅,过水汆熟。

博物馆中的泥塑

于是,内部重酱的肉馅的油脂向外渗,鲨鱼的腥气跟着汤水散去,只留下鱼肉的鲜。本是最不值钱的鲨鱼肉就这么华丽变身,成了既晶莹又水嫩的白白净净的鱼丸,有效地实现了自身价值提升,大块鱼肉得以切分销售,在南方炎热天气中得以更长时间保质(因此北方没有鱼丸)——从海边生产地连江送到省城福州(想想百年前的交通条件),从而成为百姓们可以轻易获取的海洋蛋白。

在中国的南方沿海,鱼丸是个精彩的发明,或者说,这是个极高明的商业生产技术。

福州鱼丸名气更大,未必是它的口味如何独特,而在于它是福州人最显著的饮食基因。去过沿海的很多城市,也都有出名的鱼丸,却没有哪里能够如同福州人这样如此热爱鱼丸。

在福州,鱼丸店随处可见,就像是东北的馒头店。小巷里、居民区、菜场旁,鱼丸店随处可见,这些小店都差不多,窄窄的门面,玻璃柜台,一家人在里面忙碌着,热气腾腾,大小的铝盆里堆满了雪白的大小不一的鱼丸,有鲨鱼的,有鳗鱼的,有淡水鱼的。人们下班路过,指点一下,这边就称好了鱼丸,倒入塑料袋,买鱼丸的接过来,交钱,点点头,拎走回家。鱼丸店,就是福州人的生活。

店铺最里面总有几张小桌子,长条椅。无论什么时候,总有一两个客人。他们面前只有一只碗,一个调羹,白净的瓷碗中是鲜汤,碧绿的葱花漂浮在雪白的鱼丸间。舀起来喝一口,淡了,加点生抽,觉得不够鲜,点些许鱼露,这是闽菜特有的调料,用小鱼虾腌制发酵而成,也叫鱼酱油。调料就这么多,鱼丸店就是这么简单。

我看着鱼丸店最靠里的桌旁,坐着的一位中年男人,穿着整齐,手提包放在一旁。他只是看着迎面的空墙,面无表情地慢慢舀起鱼丸,缓缓送入嘴里。男人坐得直挺挺的。这一刻,让漫游在外的我,深感怅然。

去过福州,你才能懂得什么是鱼丸,看看上面的图片,鱼丸上的是掌纹。与之相比,超市里那些冻在冰柜里的货色,无论多贵,都是淀粉团。

后记

前文曾经提到,撰写本系列的原因之一因为清理这些年旅游的的照片。然而,写吃的最大的动力却是因为节食。换了工作岗位,从站讲台变成坐板凳,吃的又好些,眼看着自己肚子在发胀。于是决定减肥,除了运动就是饿,如何使自己更饿?那就是写吃的,晚上写,晚上发,为了让大家一起节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