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棣北伐:你的努力,有没有“性价比”?(上)

 茂林之家 2020-09-12
朱棣北伐:你的努力,有没有“性价比”?(上)

文 |《那些年》小小那

“努力”“继续努力”“再接再厉”……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是在这样的鼓励声中长大的。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提升自我。努力,毫无疑问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但是,我们好像很少去谈论一个问题——努力的“性价比”

当然,在努力面前谈“性价比”,显得有些功利和短视。但是,不求“性价比”的努力,看似纯粹,实则更值得警惕。因为它很容易变成一种流于形式的努力——看起来很努力,但实际没努力到点上

明成祖朱棣的北伐大业,便历来受到不少争议。他在位期间,曾克服重重阻挠,五次亲征漠北,最后丧命于归途。有人为他高唱赞歌,称赞他的英勇和执著;但也有人为他深感不值,因为他做了太多不必要的消耗和牺牲。

我们究竟该怎么看待朱棣北伐的“性价比”呢?

一定要北伐吗?

首先,我们要厘清一个问题:朱棣北伐,主要是伐谁?

前面讲过,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居漠北,史称"北元"。经过朱元璋在位时的八次北伐,北元政权走向崩塌,蒙古族逐渐分裂为三个部落:鞑靼、瓦剌和兀良哈。

分裂后三个部落,相互之间攻伐不断,力量此消彼长。其中,兀良哈早在洪武年间就已内附。朱元璋就地设立三个卫所对他们进行安置,史称"朵颜三卫"。靖难之役,朵颜三卫直接为朱棣冲锋陷阵,鞑靼军队也曾帮他牵制辽东兵马。永乐三年(1405年),鞑靼平章率部众5000余人、马驼18000投明朝,被赐汉名,授以官爵。从此“降者益众,边境日安”。永乐六年(1408年),瓦剌首领也遣使入贡,请以封号……

如果能这么维持下去,似乎也没有大动干戈的必要。

但在这时候,鞑靼内部发生政变——新上位的可汗,对明朝态度明显强硬起来。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派使节出使鞑靼,使节竟然被杀了。具体原因,史书没有详说,但是朱棣被激怒了,他派出十万大军征讨鞑靼,不料又因首领轻敌冒进,导致全军覆没!

这下,堂堂大明皇帝的脸面还怎能挂得住?朱棣痛下决心:御驾亲征!

有一种胜利,叫“惨胜”

第一次亲征,发生在永乐八年(1410年)。

这年二月,朱棣亲率五十余万大军,自京师出发,逐步深入草原腹地。而在此时,鞑靼部落却出现了内讧。据《明太祖实录》记载,鞑靼可汗和权臣阿鲁台,在御敌方案上发生分歧,继而分道扬镳。这给了明军各个击破的机会。明军先是在斡难河一带大败鞑靼可汗,然后又追击围攻阿鲁台,阿鲁台的部众,“欲降者半,欲战者半”。阿鲁台也派人表达归附之意。不过朱棣仍对阿鲁台穷追猛打。最终,阿鲁台携家属远遁,“弃辎重牛羊杂畜满山谷”。至此,为期五个月、用兵五十万的第一次北伐宣告结束,朱棣凯旋。

不过,在朱棣攻打鞑靼的功夫,西边瓦剌发展壮大了起来。虽然尚未兴风作浪,但也存在一定威胁。朱棣决定对他们来一个“预防式打击”。于是,便有了四年后的第二次亲征。永乐十二年(1414年)二月,朱棣又率50万大军北上攻伐。然而,在茫茫草原中,瓦剌骑兵纵横突驰,行踪不定。明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能找到对手。在这种情况下,朱棣下令:“望见尘起,不问旋风扬沙,及野兽腾踏尘起,及见死马死牛羊等物,与牛羊驼马等粪,并驼马牛羊踪迹,俱须来报。”如此一来,将士们整日精神紧绷,尚未交战便已疲惫不堪。直到六月,明军终于与瓦剌骑兵接上了阵。此战瓦剌军只有三万余人,但五十万明军却打得颇为吃力。皇太孙朱瞻基甚至被瓦剌骑兵围攻,险些丧命。明军“几危而复攻,故急还”。

此役令瓦剌受到重创,但同时,明军也伤亡惨重,付出巨大代价。若说胜利,也只能称得上“惨胜”。

朱棣一生共发起了五次北伐。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明朝投入巨大但是都战果平平。这种情况下,朱棣为什么还要坚持继续北伐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