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文峰塔,位于古老扬州城的“丁”位,也即南偏西的方位。这是有原因的,《相宅经纂》一书有道:“凡都省府州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与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与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扬州文峰塔正是按照这一要求,择址而建。同时,这里也是护城河的出水口,在水流之处建塔,更是能够锁住水运、财运,振兴一方文运。
文峰塔为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始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清咸丰三年(1853)仅剩塔心,估计是周围的木结构全部毁灭,只到1923年修复,2003年重修。这种描述有利于吾人理解这塔至今只是省级文物的原因。
塔刹为金属制,冠表全塔,位于近50米高的塔尖。刹座为覆钵,上置刹杆,相轮和华盖套在上面,最顶部置宝瓶。
塔身砖砌内墙,外檐与勾栏为木构。
文峰塔下,有文峰寺环绕。这很有趣,一般文峰塔与佛无关。但扬州文峰塔的建造者是僧人镇存,他在少林寺从师披剃,卖武募化建得此塔,故此塔也是难得的将文运、宗教联系在一起的古塔。
至文峰寺的路径平坦宽广,水流潺潺相伴,杨柳依依相随。
文峰寺的所在依然平易朴素,房舍简陋。这里仍然是扬州城的西南郊,城市化的进程也许不会太久,但可以确定的是信仰不会消失,人的内心需要神圣的支柱。
寺院周围涂满明黄的颜色,谦卑地匍匐在大地上,拱卫高塔,如众星捧月。塔在佛教中具有至高的地位,是虔诚的化身,是佛的庄严。
塔檐飞翘,凌云摩空;铜铃挂角,声闻久远。
文峰塔下的运河,正是河道最宽阔的地方,水波荡漾,看起来是那样平静。静水深流,内心的波澜需要用意志去克制。
河边在寺院的门前有一座方亭,亭内立一块石碑。这里在漕运兴盛的时代应是码头,联结水陆两路。
石碑上刻“古运河”的字样,从注解可以知道,原来这里是唐天宝二年,鉴真大和尚命弟子抵此造船,准备首次东渡的地方。如此水波不兴的地方,也曾经风云际会。
文峰塔,位于高墙深院内。
正对文峰塔单独辟门,门楣上刻“文峰塔”名,拱券式样,八字相对。
塔名由民国八年文峰塔住持近尧敬募重建。
从文峰塔门望去,文峰塔与之相互辉映,巍峨耸立。
文峰寺山门位于更里面,面阔三间,单檐硬山,灰瓦结顶,正脊中心置葫芦。
两旁八字墙,围合出庄严肃穆的气氛。
从山门处望去,文峰塔依然高大巍峨。步移景易,在不同的角度感受塔的体量。
山门后,左右两侧各耸立钟鼓楼。
钟鼓楼皆是二层亭阁式样,周以廊柱,丹柱灰墙歇山顶。
大雄宝殿体型高峻,单檐硬山,前有披檐覆盖的廊檐,形成上下檐,颇壮观瞻。两旁的配殿采用类似的结构,整体组成宏大的建筑群。
“大雄宝殿”四字被悬挂在上下檐之间,格外醒目。正脊脊心施一法轮。脊墙为亮花瓦脊,嵌入“佛光普照”。
殿内正中供奉万德庄严的释迦牟尼佛金身。
空间高敞,中为五架梁,金柱撑持。梁与随梁串间用搁架栱,为一斗九升。
从大雄宝殿前的月台上看去,文峰塔就置于层叠的钟楼后面,相互耸翠。
十八罗汉。
斋堂是僧人们吃饭的地方,堂前一畦菜田,瓜果正熟,正是自我修行的好地方。
西南角上就是文峰塔,台基为石砌须弥座,八面围墙,墙中辟券门,似乎首层本来应该是回廊。
塔外一周新建了许多经幢,草地上立小沙弥雕像,丰富了景观。
底层转角皆用石柱,显是旧物。
转角挂铜铃,角梁套龙头。
阑额侧面浮雕蝙蝠等吉祥花卉。
二层以上平座环绕,每层四面相闪开拱门。
据记载:塔壁一到六层平面为内方外八面形,塔室阶梯层层转换45度交替而上,到第七层统一为八角形。塔顶为八角攒尖式。内部结构还是非常精妙的。
文峰塔为吾国运河上的四大名塔之一,文峰寺虽然经过兵燹和自然的浩劫,依然未失去曾经的庄严气象,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文峰寺已经过近期修缮,却依然不能反应其曾经的辉煌景象之万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