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聂惠民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咳嗽,这些要点你知道吗?

 中医药方便 2020-09-13

华医世界

图*首都国医名师聂惠民教授

小儿咳嗽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是小儿肺系多发疾病。现代医学称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本病好发于冬春二季,任何年龄儿童皆可患病。

聂惠民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首都国医名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的《伤寒论》研究专家,从事中医教学及临床工作近7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中医学尤其对于《伤寒论》有独到的见解。

今天小师妹将聂老在小儿外感咳嗽方面的临床经验分享如下,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1.察咽喉,辨舌象

聂老非常重视观察小儿咽喉的情况。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外邪侵袭,上先受之,咽喉首当其冲。故外感咳嗽时咽喉为受邪之地,也是留邪之处。

正常小儿咽喉应淡红而润,不肿不痛。

若咽喉一侧或双侧红肿,多为外感风热肺胃有火

如果咽喉不红肿,则为外感风寒所致。

如果扁桃体肿大,下颌下淋巴结肿大,对于此类咳嗽患儿,一定要注意软坚散结药的使用。对于这类情况,聂老常用生牡蛎先煎,用量一般在30g左右。

由于病灶没有根除,这类小儿咳嗽很容易反复,所以医者须嘱咐患儿家长一定要配合治疗,务必根治。

但根治手段万万不可考虑扁桃体摘除。扁桃体作为人体的第一道屏障,若摘除后,外邪袭来时更容易长驱直入,便会对幼儿造成更大的伤害。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小儿咳嗽并不是肺有病,而是咽喉的问题,应该属于喉源性咳嗽,这样的小儿往往表现为阵发性咳嗽,遇冷空气刺激则咳嗽加重,部分小儿诉说咽喉发痒。如果用治肺的药治疗当然就没有效果。

临床常见一些小儿,一旦外感发热,服用退热药后,热退咳起,此时不可简单地止咳化痰,而一定要详细地观察咽喉情况再下处方。

如咽喉红肿,聂老就用清利咽喉之药进行治疗,效果颇佳。此即“治病应必求于本”。

小儿气血未充,脉息难凭,临床观察许多小儿指纹不显,故聂老非常重视小儿舌诊,常以舌象变化作为辨别寒热虚实及判断疗效的重要依据。

舌苔薄白而润者,多为外感风寒;

舌苔薄黄而干者,多为外感风热;

舌苔厚腻者,多有饮食积滞;

舌苔黄腻者,表明已经化热;

舌苔白腻者,表明湿邪较重;

舌苔花剥,状如地图者,多为脾胃不和。

对于舌苔厚腻的小儿咳嗽,聂老在处方时往往加健脾消积之药,以加速疾病痊愈。

2.重脾胃,调宣降

肺与脾胃在生理上相互为用——

《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肺与脾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证治汇补·痰证》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因此,聂老在治疗小儿外感咳嗽时,非常重视肺与脾胃的关系

肺为清脏,不受浊邪,故只有健脾化痰,方可恢复肺脏清灵之地。所以聂老常用陈皮、茯苓、半夏、炒枳壳、砂仁等,既可理气化痰、清胃和中,又可反佐清热药,以降肺胃之逆气、止咳平喘,兼能顾护脾胃

“脾为后天之本”,小儿“脾常不足”,故用药不宜过于苦寒,否则易致脾胃虚损,引发他病。为使用药不伤阴津、不亡脾胃,在临床上,聂老常用杏仁、桔梗、柴胡等,以辛凉宣透不伤正

《医学三字经·咳嗽》曰:“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痰,是咳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

肺主宣发肃降,调理全身气机升降出入。肺主皮毛,外邪郁闭毛窍,气不得宣而郁闭于内,即发为咳嗽。

咳嗽的基本病机是肺气上逆,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降肺气。

聂老认为,肺之宣发,宣中有降;肺之肃降,降中有宣。故治疗重在宣:一是以宣驱散外邪,二是借宣恢复肺肃降功能。

聂老强调,在处理降肺气的问题时,不仅要降气,更要宣气。肺气只有正常宣发,才能正常肃降。这一点在外感咳嗽中尤为重要。

3.药轻清,用经方

肺为娇脏,清虚而处高位,不耐寒热。吴鞠通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疗小儿病,一定要重视小儿的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

所以在治疗外感咳嗽时,用药须轻清,既易于透邪外出,又能宣发肺气;同时防止过用苦寒,因苦寒一方面容易伤胃气,另一方面药太苦,小儿很难服用。

聂老在用药时,即使肺中有热也不用苦寒,多用桔梗、苏叶、防风、薄荷、芦根、白茅根、桑白皮等甘寒轻清之品,以达疏解、宣畅之功,尤其芦根、白茅根,既清热又养阴,同时味道清甜,利于患儿服用

经方的特点为组方严谨,药少而精,功伟效宏。《景岳全书·小儿则》言:“小儿脏腑清灵,随拨随应,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一药可愈。”

聂老认为小儿疾病较少七情内伤,所以只要辨证准确,用经方便可效果彰著。

外感风寒所致的咳嗽——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风热所致的咳嗽——小柴胡汤

喉源性咳嗽——桔梗汤

肺热咳嗽——麻杏石甘汤

内有水饮,外有风寒所致的咳嗽——小青龙汤

阴虚体质小儿的外感咳嗽——麦门冬汤

4.小柴胡,调气机

《万病回春》:“从来咳嗽十八般,只因邪气入于肝”。

咳嗽的基本病机是肺气上逆,而五脏之中,在气机方面与肺关系最为密切者莫过于肝。

肺居上焦,为华盖,主宣发肃降;

肝居下焦,其气升发,主条达。

主气在肺,调气在肝,二者相互配合,共司气机升降。

肝肺升降正常,则气顺无碍;若肝气不升,则肺气难以肃降。

聂老认为,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通利枢机,疏肝理气。

枢机利,则三焦得通而表解里和,在表之邪易解,而入里犯肺之邪易散。

肝气舒则左升右降,肺复清肃而咳嗽得平。

小柴胡汤具有解郁功效,而此处的“郁”为广义之郁,是外在致病因素导致阴阳气血不和,从而产生病变。

所以聂老在治疗小儿外感咳嗽时,常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治疗,用其调理气机的功能,使肝气上升,肺气肃降。这也是升降相因理论的具体运用。

小柴胡汤对于一些体质稍弱的小儿,或病程稍长的患儿,或虽经治疗但效不显著且已正气不足的患儿,效果卓著。

譬如症见身高热,口渴,汗出多,苔黄,脉数等,聂老会减小柴胡汤的生姜、半夏,加石膏、知母,名为“小柴胡白虎汤”;

如果咳嗽痰多,则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竹茹、陈皮,名为“柴胡竹茹汤”;

如果高热,咽喉红肿,扁桃体肿大,舌质红,苔黄,脉浮数,则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金银花、栀子、牛蒡子、芦根、白茅根、苏叶,名“柴胡解热汤”;

如果扁桃体肿大严重,则重用牡蛎、浙贝以软坚散结;

如果纳差,舌苔厚腻,则重用炒白术、鸡内金、焦三仙等。

下面看两个聂老的病案,一起来临证实践一下吧~

病案举例1

患者:某女,2岁5个月。

初诊:1998年7月14日。

刻诊:咳嗽,呼吸短促,咽喉红赤疼痛,口唇于燥,有轻微纳差,夜卧不宁,小便短少,大便黏秽不爽,舌尖红,苔淡黄略腻,脉浮数,指纹紫。双侧扁桃体肿大。

辨证:风热夹湿犯表,肺中郁热亢盛,脾胃不和。

治法:清热解表。

处方:

柴胡10g  黄芩10g  法半夏6g

竹叶8g  桅子10g  豆豉5g

生、炙甘草各2g  芦、茅根各10g

3剂,水煎服

服药3剂,咳嗽锐减,继进6剂而愈。

病案举例2

患者:彭某,男,3岁。

初诊:1998年3月6日就诊。

家长代诉:高热三天(39℃),在某医院诊断为支原体肺炎。静滴先锋霉素、红霉素无效,慕名前来就诊。

刻诊:咳嗽,痰少色黄,不易咯出;面色红赤,皮肤灼热;咽赤,舌质红,苔根部黄腻,指纹紫。平素脾胃欠佳。体温38.9℃,扁桃体l度肿大。

辨证:水热束表,内壅于肺,肺失宣降。

治法:清热疏表,理肺止咳。

方药:柴胡解热汤加减。

柴胡10g  黄芩10g  双花12g

连翘10g  桔梗10g  生草4g

川贝5g  薄荷4g(后下)

芦、茅根各10g

4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用

二诊:1998年3月10日。

家长代诉:服药1剂后热退,晨起测体温37.9℃,轻咳,大便略干,纳差,舌质红,苔薄黄,指纹略紫。

处方:

上方去薄荷,加元参8g,牛蒡子6g。

3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用

三诊:1998年3月13日。

热退咳止纳差。调理而安。

按语: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发病迅速,病情发展快,所以小儿病要及时治疗,以免贻误病情。对于咳嗽兼有高热之证,更应积极治疗,以免变证丛生。

小儿外感咳嗽兼有高热者,以风热束表之证颇多,故临证常以柴胡解热汤为主方进行化裁。

本方既清热又疏表,清热又不寒凉伤阳,疏表又不辛温伤阴,非常适合小儿之生理特点和治病要求,即“以平为期”。

看完聂惠民教授对小儿外感咳嗽的诊疗思想和医案,您是否对经方治疗小儿外感病更加胸有成竹了呢?

如果您想进一步学习经方辨治疾病,欢迎您来华医世界,加入华医世界·第12期“讲透经方 ”——

2020年10月23~25日·湖南长沙

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

国家首届全国名中医王庆国教授

河南中医药大学王振亮教授

中国中医科学院何庆勇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