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世坤 | 春节回乡话扶贫

 印象黄陂 2020-09-13

春节回老家,正好碰上聚在门口聊天的乡亲们,一番家长里短后,我便跟他们聊起了精准扶贫,乡亲们对这事很感兴趣,纷纷打开话匣子。

“精准扶贫我们一万个赞成,但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因村制宜选好产业,适合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不能搞一刀切,不顾实际让我们搞这搞那。”年逾七旬的村民朱贵生首先开腔。

老同学朱永移接着发言:“扶贫资金不能撒胡椒面,更不能搞平均主义;精准扶贫要结对帮扶,不脱贫不脱钩;扶贫要发展集体经济,增强脱贫的实力。”

退休教师朱永桥对教育扶贫情有独钟,产业要扶,教育更要扶,不能让孩子因贫失学,培养一个好孩子,就能让一个贫困家庭脱贫。

乡村医生朱永波则对因病致贫忧心忡忡。他建议,政府应完善大病报销制度,扩大病种报销范围,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还要建立贫困人群大病救助制度,加大对残疾病人的帮扶力度。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干部是扶贫的引路人,我们迫切希望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带领我们致富的'当家人'。”老党员、退伍军人朱永海谈了他的看法。

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朱永壁把话题进一步深入:“群众打心眼里喜欢办实事、帮我们真正脱贫的干部,不喜欢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的干部。”见多识广的朱永佑应和说,对,扶贫不能只喊口号,要做实事,要以老百姓的钱包鼓不鼓作为检验标准。

“希望加强农村网络建设,好把土特产品卖出去。”“建议银行放宽点条件,用我们的承包地、房屋作抵押,贷点款给我们发展产业。”“扶贫不能扶懒人,不能把有劳动能力的人纳入低保范围。”“要增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能老让他们吃低保。”……

不知不觉,临近中午。听到了乡亲们的心里话,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扶贫工作需要我们带着感情去做,真心实意抓、实实在在帮。在采用何种方式脱贫上,要和扶贫对象充分协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实际情况。要牢记殷切嘱托,把精准扶贫作为提高贫困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第一民生工程”,注重脱贫质量和可持续性,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被脱贫”和虚假脱贫。

(原载2017年2月14日《湖北日报 · 农村版》)

本文作者朱世坤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朱世坤,男,笔名筱珠、沈农,黄陂李家集人。幼年玩泥,少年放牛,青年读书,壮年当兵,中年从政。以书为伴,以文为友,以写为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