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尘过客 | 老家的祠堂宗族的谱

 印象黄陂 2020-09-13

清明节回乡祭祖,正好赶上村里家族续谱暨宗族祠堂落成庆典,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这一盛况。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天,但社会发展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以及族人们对家族繁荣与兴旺的荣耀感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却一直如电影胶片般不断在脑海中回放,久久萦怀。

我的家乡蔡店朱家楼子村,是地处武汉市最北端的一个自然小山村,全村600余人,自古以来,村中朱、陈两大家族共存共生,和睦相处。由于这里既不靠山,也不临水,族人们世代靠守着几亩薄田度日,生活条件一直不是很富裕。

“当年小山村,水瘦山也愁。吃水双肩挑,出门全靠走。一年两季稻,抢种又抢收。夏天烈日晒,冬来北风吼。祖先几辈人,勤扒又苦做。面朝黄土地,勉强能糊口”就是那个时候村子的真实写照。

莫看我们村子小,但我们朱氏家族却大有来头!族人曾专门作过考证,我们的祖籍地为江西婺源,先祖即大名鼎鼎的朱程理学创始人朱熹。清朝年间,在“江浙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社会大迁徒中,朱熹的后裔、被朝庭封为振威将军的朱馨从江西婺源迁移到黄陂定居,在后来的繁衍生息中,其子孙遍布于黄陂及周边的孝昌县、大悟县各地。

我们朱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一支。消息公布后,曾有人对我们朱氏家族是否为朱熹后人产生过怀疑。但既然是考证,我想,自然有着它科学严谨的历史依据,在许多历史证据面前,容不得人不信。能够“傍”上这样一位古代名人,对整个家族人而言,也是增添了无限的自豪和荣光!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末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也吹醒了朱家楼子村这个沉睡的小山村,族人们凭借着靠近武汉市的优势,纷纷外出闯荡,生存条件逐步改善,也给这个昔日贫穷的小山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在全国兴起的“寻根问祖,录谱修祠”民间文化活动的影响下,生活富裕后的村民心中也开始蠢蠢欲动。去年有人在家族群中发出倡议后,竟然一呼百应,成为整个家族的一件盛事。于是,成立理事会、号召族人捐款、采集家族成员信息、组建修建祠堂工作专班等相关事宜开始在整个家族中有条不紊地进行!

录谱工作,对于全村人来说,还真的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但在我的记忆中,村中原先是有一座宗族祠堂的,它就座落在村子后山脚下,也是全村地势最高的地方。据说,以前生产队的时候,村里举行盛大活动,都在祠堂进行;每逢重大节日,族人都要举行敬祖仪式,祠堂曾经很是风光过一段时期。

到了70年代,打我记事时起,村中的祠堂就已经废作它用了,成为了村内的临时医疗诊所,在里面座诊的是一位叫李立雨的李文三村的赤脚医生。

记得有一年,才几岁的我不慎将手臂摔骨折,母亲连夜将我抱到祠堂里找这位医生接骨,在祠堂幽暗的灯光下,疼痛难忍的我双脚乱蹬,口中不停地骂着“立雨,我日你妈!”接着一泡尿洒了他一身,至今成为笑谈。再后来,因长期无人管理维修,祠堂历经岁月苍桑,已经变得残破不堪,前些年只剩断壁残墙了!

我们赶到家的时候,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一进村子,就感受到浓厚的喜庆氛围。进村道路的两旁,已经插上了五颜六色鲜艳的彩旗;祠堂入口处,一条“热烈欢迎回乡祭祖及参加庆典活动的各位宗亲”的横幅赫然映入眼帘;进村的道路上,多了一些认识和不认识的面孔在走动,不少族人已提前从外地赶回。

当我们沿着一条小路再往里走时,一座巍峨雄壮的宗族祠堂陡然出现在面前。新的祠堂仍在原址重建,地势座北朝南,由主体祠堂和一座小院组成。祠堂采用传统布局设计:青砖白墙,斗檐高耸,古朴的窗棂,威武的石狮,院内几株傲然挺立的松柏,无不彰显祠堂的雄峻与庄严。

祠堂的正中,是两副先祖遗像,供台上红烛长明,叫人萧然起敬。祠堂中间两根朱红立柱上分别悬挂着一副木刻对联:“朱阁南启遗风万代新春色,紫气东来望族百年大吉祥”,字里行间,寄托着族人的美好愿望。

4月3日,是族谱暨家族祠堂重建落成庆典的日子。上午9点钟不到,当我们给自家祖先上完坟,匆匆赶到祠堂时,远远就听到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此时,祠堂内外已经聚集了大量从各处赶来的家族宗亲,还有许多的族人在陆陆续续往会场赶。

他们中,有老的、有少的,有拄着拐棍的,有叫人掺扶着前行的,上到九十高龄,下至没齿儿童,大家都想亲自参与和感受一下这百年一遇的家族盛事。

祠堂的院内院外,站着的、座着的,都是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的人群。锣鼓声、音乐声、鞭炮声……把一个平日平静的小山村装点得异常热闹。许多多年未曾谋面和难得碰到一起的族人们,手拉着手,肩抱着肩,相互问候和送去祝福,一个个喜笑颜开,谈笑风生,昔日的家长里短,今天竟然显得如此的温馨!

还有许多从外地赶回的家族宗亲,不分男女老幼,赶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祠堂向祖宗遗像进行虔诚跪拜,不忘先祖厚德!我经常感叹,黄陂人重情,从清明祭祖活动中就有深刻的体会。以前,一直不明白朱熹后人为何千里迢迢迁徙黄陂,定居于我们这个穷乡僻壤,今天才似乎真正找到了答案。

上午10时许,在大家期盼的眼光中,随着主持人、黄陂集注堂续普理事会副理事长、朱家楼子村续谱理事会理事长朱兴安的大声宣布,庆典仪式正式开始!

此时,祠堂内外已经坐满了包括前来祝贺的黄陂朱家砦、孝昌县朱家堂、大悟县韩家湾、蔡店街朱家湾、刘家湾、赵店、塔边等村湾的朱氏宗亲及本村族众在内的近千名嘉宾,把会场里里外外塞得满满当当。

按照事先策划,整个庆典活动议程共分九大项进行。首先是祭拜天地,由族人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绍林叔负责实施;随后就是赠谱书和锦旗。分别由黄陂“集注堂”续谱理事会和来自黄陂朱家砦老家的族亲代表向本村宗族赠送“朱氏宗谱”和一面写有赠“黄陂朱氏宗族朱家楼子”字样的锦旗一面。

由于录谱和修建祠堂是一项民间活动,而我们村又是一个空心产业村,所有的款项均来自族人缴纳的人头费,不少族人慷慨捐款,为续谱和重建祠堂作出了积极贡献。因此,在祠堂的醒目处不仅刻有“功德碑”,庆典仪式上,村续谱理事会荣誉理事长朱胜兵还宣读了为续谱和修建祠堂捐款人名单。

文化是一个家族的根基。由续谱理事会三位荣誉理事长朱复祖、朱华平、朱建鹏分别诵读的《朱家楼子朱氏祭列祖列宗文》《朱柏庐治家格言》《朱熹家训》,既是理事会别出心裁的一项创意,也是整个庆典仪式上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一个重要环节。

“岁在丁酉,序属清明。山河泛绿,紫阳披金。朱氏族众,四海归根。百年盛事,浩荡前程………佑我朱门,开枝展叶五洲远播;佑我朱门,建功折桂四海驰名!”这篇由族人朱复祖、朱兴安撰写的《朱楼朱氏祭列祖列宗文》,以古风形式行文,充满了朱氏后辈对先祖艰苦创业、福荫后人的感恩与怀念,在复祖幺爹厚重而极具磁性的男声朗诵下,叫人如痴如醉,荡气回肠!

而朱运纯的《朱柏庐治家格言》和朱熹的《朱子家训》,历来被人们誉为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它以身边的浅显道理,精僻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其大部分内容,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这也许正是它们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庆典仪式的另外两个重头戏——“祭拜先祖”和为祠堂揭牌仪式隆重而庄严。当主持人“祭拜先祖开始”几个字刚一出口,会场内外所有的朱氏家族成员全部肃然起立,按照辈份高低排列,分批进入祠堂跪拜先祖,行三叩九拜之礼。

接下来的揭牌和剪彩仪式则将整个庆典活动推向了高潮。为祠堂剪彩和揭牌的是来自外地宗亲和本族宗亲中几名德高望重的老人,随着祠堂大门上方的红布条缓缓落下,“紫阳祠”三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熠熠生辉!顿时,场内响起热烈掌声!

揭牌仪式结束后,来自朱家砦的族亲代表朱北京先生致辞,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不仅代表所有的外地朱氏族亲对朱家楼子村成功举办续谱和祠堂重建庆典活动表示祝贺,也送来了黄陂朱氏宗族的问候和祝福。

当最后一项议程——村续谱暨重建祠堂总指挥朱绍桥作完总结讲话时,已是日正当午,团圆宴已经开始啦!30余张桌子,摆满了祠堂内外和附近的空地,觥筹交错中,全村男女老幼,在谈笑间尽情地享受着这百年难得一次的盛宴,整个场面热闹而温馨。

“鹅浮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菲。山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当宴会结束,有些人已经迈着醉意的步伐,在家人的掺扶下往家走去,而他们的身后,祠堂的扩音器中传出的歌声和族人们的欢笑声,弥漫在这个小山村,久久不能散去。

是的,不能散去的,还有我的思绪。作为整个续谱和修建祠堂及这次庆典活动的见证者,我真正亲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新气象。续谱修祠,这在我们那样一个穷山村,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但在今天,村民们不仅想到了,还做成了!

如果放在大社会环境下,一个家族的兴衰也许算不得什么,甚至会被历史的长河淹没。但是,它的背后,透露出的却是富裕后的农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对丰衣足食的幸福彰显,反映的是社会变革给乡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发展与变化。

大家通过续谱修祠这样一个平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构建和谐的农村人际关系,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作为社会的基层细胞,一个个的家族繁荣兴旺了,那么,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梦想还会远吗?

祝福乡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祝福朱家楼子的明天会更美好!祝福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本文作者红尘过客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红尘过客,1972年出生,黄陂蔡店朱家楼子村人。早年外出谋生,现定居宜昌夷陵,就职于夷陵区公安分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