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树成 | “印象黄陂”感怀

 印象黄陂 2020-09-13

走近《印象黄陂》,始于2016年11月份。没人引荐,没有追崇,没有目的,搜一搜有关黄陂的文字平台,其中就有《印象黄陂》(当时还不叫此名,后来知道当时叫掌上黄陂)。

大概最先是掌柜自己的多篇文字打开局面的吧!起先不清楚,以为掌柜是哪级宣传部门的主管领导,肯定是吃文化那碗饭的人,胡猜是什么范围的征文展示,抑或是文字贩子,想收集什么文字材料贩卖。

后来,我搞懂了,全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印象黄陂》,只是个人创建的网络平台,掌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运员(自己能推送自己文字,也判定谁的文字不能发送)。

图:李响

起先是间歇式的浏览,没事随便翻翻的那种读者。一段时间后,《印象黄陂》让我长了见识,不仅看到合味口的文字,而且了解到黄陂还有这么多人在写文字,不是地摊文字。

尽管是业余草台班子(各人有各人的事业),但他们工于此道,是陂味文字,那些雅俗共赏的优质文章通过人、事、景、物、音、像、史等表达出的情意值得我学习,眼前似乎被打开一扇窗,吸引了我探头向里张望。

如今,《印象黄陂》这里,作家在展艺,写手在奋笔,爱好者在练习,好一派生机勃勃景象。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印象黄陂陂黄象印,文人记忆忆记人文。

图:李响

我来《印象黄陂》凑热闹,纯粹是因伢们的“逼迫驱使”和“鼓励激发”,本无原始动力和热情。那年姑娘进高校,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辅导员老师按他个人的惯例要求学生们讲一讲各人来自何方及自己的家乡。

“有的同学蛮会说,直说子说,说半天。我不会说,一点也不晓得家乡的么事,只说我是武汉黄陂的,黄陂有个木兰山,别的都不晓得”。“你要晓得,那老师就是黄陂石门的,他介绍他自己时,他晓得不少黄陂的事,他可以跟你PK一下。”

听了这些,我很震惊。姑娘在黄陂读了十几年书,只知道读课本备考应试,黄陂这小范围的社会及家乡事竟然一无所知,完全是我的责任,是我做得不到位。现在,孩子们长期住校,没有家乡观念(只有籍贯印记)、没有乡情意识,这种缺失是我的缺憾。

图:李响

在我们家,我不是家长,只是文字显示为户主(家长有权决定煮什么吃什么,户主不能做到想吃么食煮么食),我有责任和义务帮伢们补上这一课,大的方面是有关黄陂,小而言之还包括家史、湾史(人物、趣事、纷争等)。

方法是平时再多带他们到黄陂地盘上转转看看、多讲一点“老弦”。最主要的方式是记录下来,让他们了解学习、传播给他们的下一代,能传授几多是几多,能传播几远是几远。

我没什么丰富经历和深刻感悟,不可能写出《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等传世之作传予后人,只能在黄陂文宛史海边上捡贝壳一二,传于儿女。

图:李响

现在姑娘进一步求学到省外,时不时对外地同学讲讲黄陂方言让她有荣、讲讲家乡黄陂让她有光,因为她脑子里多了一些对生养她的故乡的了解。儿子在外省生活也能说说自己的家乡,“接代”不爱言辞的他话多了,性格似乎开朗起来。我的作用有点效果。

现在,儿女们也关注此平台,因时间和兴趣方向的缘故,虽不是篇篇阅读,哪怕除我之外的读个十篇八篇的也好,也是在吸收养分(开卷有益)。听说美国就没有读名著一说(不知是否确如此,也不认为这样有道理),阅读广泛即可。

在此,我代表我们全家要真诚感谢《印象黄陂》每位作者倾情的文字呈现,感谢掌柜的无私奉献无偿付出。

图:李响

话说回来,具体到写,却面临欲写无力的尴尬。我读书少,自知才疏学浅,学养不足,无从下叉。我一个农民工身世、文化上的特困户能写个什么好东西出来?因个人爱好,原创的东西我有一些,还是多年前的,压在箱子底,找出一篇《话酒》,投石问路,让瓶底的那点水荡起来。

网络虽好,自己却面对不会打字的境地。这不难,我可以学,没有电脑在手机上扒来扒去。

尽管《印象黄陂》这个公众号有基调有格调,但平台门槛也不高,我以为只要句语通顺,有知识点趣味点即可。于是我加了掌柜微信,将文字转发给他,并私聊他,“人家会不会笑,这是什么玩意?”

图:李响

掌柜说他个人很喜欢,加了编者按便推送出去。“有200人的阅读量就比较不错了。”学数据挖掘分析的女儿不知哪来的这个见识,鼓励我。

我的朋友圈小(还没有自绝于世界),生活面窄,有几个来往密切的,也是只看看短段子小视频享受快餐,不看长文字类型(看了也不点评留言);哪怕只剩我一家四口人这个群里看一下,我的目的就已达到,这就是文化自信的内容之一吧。阅读的人多,难免有异己喷出影响自己情绪的语言,本来好玩,岂不痛哉?好在我过期作废,一般不回望。

我个性非常独立,禀性相当直爽,性情率真,偶想挑战一下似乎定论,如说“‘无陂不成镇’典出《易经》”“黄陂人搭不得伙”等,你要写谁半点不好,写出来异己不骂死你才怪,这些不能见光。

图:李响

走进《印象黄陂》,表面上是让伢们了解黄陂,另一层面是只要伢们读懂我的心,要严谨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不在乎其他外人怎么看。我总在学别人的思想主义,更新观念,改变理念,这条没改变。

我尽量找出处索源,勤查字典辞海用对字,用严谨的态度对待所从事的事,给伢们也这个印象,这也是文外的效用。《印象黄陂》象桥梁,是连通我们父女父子了解交流的渠道;《印象黄陂》是精神家园,让我们全家心有所向。

因是网络文字,我担心将来手机坏了会丢失而失传,每写一文就让女儿帮我保存。自己计划买打印机家用,将自己的文字和《印象黄陂》中合自己口味的精神食粮纸质化打印装订成册,方便没电时阅览。对《印象黄陂》,真是日有所思,重点关注,已顶置。

图:李响

因为我的姓冇姓好(羡慕秦始皇的姓好),加之脑壳缺氧,五行缺火,抹牌不愧是老“赠”,牌友尊称我“赠总”(实“总赠”)、“赠输记”,我想摘帽,今后要少抹牌,多看看《印象黄陂》娱情,多写写黄陂印象自赏,搭乘这个平台扬帆远航。原则是,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要自信,不自卑;有选择性地选送,不给自己找麻烦。

尽管我自己也明白写得不好,或许还有错的,但让孩子们批判性地了解一点总比一片空白要好一点,于是我写,直到老痴眼暝。

本文作者郑树成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郑树成,男,1966年生于黄陂罗汉。热恋故土,注重乡情。喜欢阅读文字,愿结交相同志趣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