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玉林 【作者简介】莫玉林,出生于七十年代,四川仪陇人。干过建筑,修过铁路,进过工厂,作品散见于《深圳特区报》《江门文艺》《西江文艺》《打工知音》《中华手工》等。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石评梅是中国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张爱玲、萧红、石评梅)之一。她的散文不多,可篇篇耐读,耐看。她除了饱含血泪的爱情散文外,便是写给未婚夫高君宇的悼念散文,其情感婉转缠绵、惊涛拍岸,可以说是悼亡中的精品,是传世佳作。那些用真情和思念串起的文字,像一朵朵盛开不败的梅花,散发着诱人的芳香。我不知多少次捧读她的散文,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风景,那些沁人心脾,催人泪下的文字,仿佛千军万马,从遥远的地平线上奔腾而来。 “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颗一颗的红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爱心。哀愁深埋在我心头。我愿燃烧我的肉身化成灰烬,我愿放浪我的热情怒涛汹涌,天呵!这蛇似的蜿蜒,蚕似的缠绵,就这样悄悄地偷去了我生命的青焰。我爱,我吻遍了你墓头青草在日落黄昏;我祷告,就是空幻的梦吧,也让我再见见你的英魂。” 这是高君宇去世后,石评梅在《墓畔哀歌》中的文字。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看见,纷纷扬扬的大雪中,石评梅裹着头巾,穿着一身黑衣,踏着深深浅浅的积雪,来到夫君高君宇的墓前。瘫软在墓前的雪地上,颤抖着手,拂去墓碑上的积雪,抚摸着夫君的名字,讲述着相思之苦,倾诉着离别之痛,热泪“滴答滴答”地落在墓前的雪地上,腾起一缕缕热烟……是高君宇带走了她的心,带走了她的情,带走了她的爱,带走了她的灵魄,活在世上的石评梅,只剩下了一具躯壳。 或许,上帝总是喜欢捉弄人间的才女,在感情的道路上,不会让她们一帆风顺,如愿以偿。总是折磨得遍体鳞伤,心力憔悴,比如石评梅,比如张爱玲,比如三毛,比如萧红。 在民国那个特殊的年代,高君宇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的领导人之一。在一次同乡会上,高君宇引起了石评梅的注意,两人相识,并互生好感,之后两人接触的时间多了,谈事业,谈人生,谈情感。不知是她俩缘分未到,造化弄人,还是石评梅心高气傲?他们之间始终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1923年的夏天,石评梅完成了北京女子师范的学业。毕业后,她受聘于母校的附属中学担任国文教员。这一年的秋天,她收到高君宇的一封来信,信里只有一片火红的枫叶,上面用毛笔写着几行字:“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这封突如其来的求爱信让石评梅陷入忧虑和矛盾之中。她双手捧着红叶,心中千头万绪,百感交集,想了很久,在红叶上写了回信:“枯萎的花篮不能承受这鲜红的叶儿。”她几乎是果断地拒绝了高君宇的一片真情。被石评梅拒绝后,高君宇对弟弟说:“我对她的感情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增强了。”可是,感情上遭过挫折,受过创伤的石评梅,像一个女汉子,坚强,独立,我行我素,不敢或不愿步入感情的伊甸园,追求自己的幸福。她用泪水和着心血,凝成诗句《疲倦的青春》: 缠不清的过去, 猜不透的将来? 一颗心! 他怎样找到怡静的地方? 她久久拒绝高君宇的爱情,也表明高君宇并不是她的最爱,不是她愿意以身相许的那个人。这和当年的三毛拒绝荷西,简直如出一辙。除了高君宇,除了曾经伤害过她的风流才子吴天放之外,她似乎也没有遇到一个如她一样优秀的男人能与她相伴终身。还是如三毛,一次又一次拒绝了追随她六年的荷西,不是万不得已,她真的不会去撒哈拉沙漠与荷西共度。还是上帝捉弄人,他造就了石评梅,三毛这些优秀的才女来到世间,却没有造就同样优秀的男人去匹配她们,陪伴她们,相濡以沫地共度一生。真是如唐代女诗人鱼玄机所发出的感慨:“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1925年3月,高君宇因过度劳累,一病不起,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高君宇的去世给石评梅极大的打击,她觉得自己太脆弱,太不果断,没有及早和高君宇结合,是她的拒绝害了对方,她在高君宇的墓碑上写着:“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慧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事实也是如此,她对夫君的思念之情,以她非凡的才情诉诸笔端:“假如人生只是虚幻的梦影,那我这些可爱的映影,便是你赠与我的全生命。我常觉你在我身后的树林里,骑着马轻轻地走过去。常觉你停息在我的窗前,徘徊着等我的影消灯熄。常觉你随着我唤你的声音悄悄走近了我,又含泪退到了墙角。常觉你站在我低垂的雪帐外,哀哀地对月光而叹息!” 这些悼念男友的文字,像一股温泉,在高君宇的墓前缓缓地流淌着,流淌着,流进夫君的心里,温暖那颗冰凉的心。当斯人远去,人已远离。也没有更好的男子去填补石评梅的感情空白,这时,她才蓦然醒悟,从今往后,此去经年,谁还会像高君宇一样,心疼她,在乎她,爱她。她用理智和柔情,精心筑起的感情堤坝,终于决堤了。 “垒垒荒冢上,火光熊熊,纸灰缭绕,清明到了。这是碧草绿水的春郊。墓畔有白发老翁,有红颜少年,向这一杯黄土致不尽的怀忆和哀悼,云天苍茫处我将魂招;白杨萧条,暮鸦声声,怕孤魂归路迢迢。逝去了,欢乐的好梦,不能随墓草而复生,明朝此日,谁知天涯何处寄此身?叹漂泊我已如落花浮萍,且高歌,且痛饮,拼一醉烧熄此心头余情。我爱,这一杯苦酒细细斟,邀残月与孤星和泪共饮,不管黄昏,不论夜深,醉卧在你墓碑傍,任霜露侵凌吧!我再不醒。” 石评梅的精神大厦一次又一次地崩塌了,他常在夜深人静,寂寞孤苦中,前来高君宇的墓旁,抱着墓碑,伤心落泪,悲痛欲绝。因此,身体日渐虚弱、消瘦,积劳成疾,加上重病的袭击,1928年9月30,不知是巧合,还是上苍的安排,石评梅病逝于当年高君宇病逝的协和医院。死后,友人们根据她的遗愿“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石评梅挨着高君宇的墓碑,葬在了北京陶然亭公园,两条年轻的生命,终于在荒郊野外长相厮守相依相伴,可是,那已经是另一个荒凉的世界了!所以啊,人世间相爱的人儿,好好珍惜眼前爱你的那个人吧。徘徊,彷徨,犹豫,都可能错失你一生的最爱,让你后悔一辈子! 石评梅,1902年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1919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时即热心于文学创作,1923年9月在《晨报副刊》连载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1924年与挚友陆晶清编辑《京报副刊.妇女周刊》,1926年,继续与陆晶清合编《世界日报副刊.蔷藏周刊》。她一直笔耕不辍,勤于努力,用她非凡的文学才华,谱下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赞歌。她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为主题。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 只是,这样一位理智和柔情相互撞碰、交织,才华横溢,温润如玉的才女,仅仅26岁时,奔腾的热血戛然而止,实在可惜! 《作家洪与》微信号:hongyup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