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立政《游读济源》之:济渎考辨

 大河文学 2020-09-15

济水是历史浩瀚河流。稍有历史常识的人,大概都不会简单地认为济水就是黄河的一条支流的。因为与其说济水是一条古老的水道,不如说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更为恰当。

一、“原”字的来历 

济源古称原的“原”字,起初象形会意:上边“厂”字象征山岩,其下三泉并出,表示泉源众多。济源三面环山,山下多泉出露,“原”字正是济源地形地貌的真实写照,也就是说这里是“原”字的创生地。随着汉字的演化,“厂” 下三泉缩减成一泉,又写作“白小”,后来“原”字加“三点水”,规范为现在的“源”字。《竹书纪年》载:“少康迁原”“帝杼居原”,说明夏代济源地区已称为“原”,那时候人们就知道这里是济水的发源地了。

二、开源拓流

《尔雅·释水》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尔雅》为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由汉初学者编辑周、秦诸书增减而成。根据这本古代权威“词典”,四渎是因为独流入海,才享有如此尊贵的称谓。不妨我们再来重温一遍《尚书·禹贡》对济水的精彩描述:“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在《禹贡》里,济水显然被进行了一番开源拓流式的包装,把它的源头延伸到山西垣曲“沇水”,在地下穿过王屋山“东流为济”,然后拓展下游,使它跨越黄河“溢为荥”泽,又潜流至“陶丘北”,经过菏泽,汇合汶水进入渤海。真是一条起伏不定、神秘莫测的神奇之水!

济水独流入海的说法虽然不科学,但在历史上这条水道确实存在,况且是祖先的愿望。在《左传》《诗经》《史记》《汉书》等古代文献里,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就发生在济水流域,也有济源、济宁、济阳、济阴、济南、济州这些地名,也应运而生了。现在许多人并不赞同济水“独流入海”的这种说法,然而《禹贡》导山、导水本来就是“人为”的结果,所谓古代济水流程只是古代人们的约定俗成罢了。

三、政治因素

作为夏书的《禹贡》,在导水部分列举了九条水系。《史记·夏本纪》据此“以弱、黑、河、漾、江、沇、淮、渭、洛为九川”。这是我国夏代著名的九大名水,但是还没有出现“四渎”的提法。《史记·殷本纪》引《汤诰》说:“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可见“四渎”的概念是在商代之前形成的。弄清这个问题,恐怕又要追到《禹贡》,所谓的“九川”里除了长江、黄河、淮水之外,大多是江河的支流,似乎只有济(沇)水才能独树一帜。

济水为什么能称四渎之一?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迷惑不解。一代明君唐太宗也曾质疑:“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甚细而在四渎,何也?”这个答案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了。常言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三皇远了,咱们就从五帝讲起。轩辕黄帝开创华夏文明,帝位传承虽然都是他的直系后代,但仍要择贤者而立,至尧时正式形成“禅让制”。由于夏启一改尧、舜、禹的“禅让制”为“世袭制”的家天下,开始政权并不巩固,曾出现了太康失国、后羿代夏的悲剧。为了表示正统的承传关系,大概在少康复国后就借大禹治水的历史功绩附会神话,形成舆论导向,人为地将都城的济水开源拓流,神奇地使其源于尧、舜、禹之都的河东沇水。然后利用沿线平地涌泉的现成河流,让其又流经河内、河南以及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地区,终于成为一条独流入海的泱泱大河。济水成渎是强化中央政权的需要。

四、神圣的光环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题济水》诗曰:“盈科不数尺,岸柳难通舟。胡为来自古,列渎称诸侯。”他说济水充其量不过数尺深,连船只都不便通过,却自古以来就同长江、黄河齐名了。说得再明白一点,济水之所以神奇、神秘,不在乎水量大小,而是因为其神圣!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天下中心之水。《荀子·大略》说:“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王屋山,女娲、伏羲生活地,实谓上古王者所居之山。据说女娲伏羲曾在王屋山下筑凤城,建都于此。《史记·货殖传》云:“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说明尧、舜、禹的都城均在三河。古代文献明确记载济源曾是夏代都城之一。源于圣山祖地的济水,当然就是神圣的天下之中“地脐”之水了。而周都洛邑,济水仍是都城与郑、晋、魏、韩、宋、鲁、齐各地之间的一条重要水道,自然还格外受到重视。二是中华民族重君子之德。济水有君子之德。济水、济人、济世之谓也。刘向《说苑》中记:“四渎,江、河、淮、济,何以视诸侯?能荡涤垢浊焉,能通百川于海焉,能荡出云雨焉,为德甚美,故视诸侯也。”济水平地涌泉,水势平稳,或为河为渠,或穴地伏流,奔流入海,百折不挠,色清性沉,越河而不浊,可饮用,可入药,可灌溉,可洗涮,以其滋润沃土、恩泽众生归结为一个“济”字,其节德完美,不像其他江河那样源于高山峡谷,穿山越涧,水流湍急,泥沙俱下,经常泛滥成灾。这种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清廉高洁、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崇高传统美德吗?故白居易诗赞:“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这样,古人就理直气壮地使济水“跨河越岱”,与长江、黄河相提并论了。  




作者简介:李立政,河南济源人,现任市旅游业协会会长、市文旅集团文化总监。从事旅游工作30多年,在历史文化研究与旅游景观开发相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与人合著《河之洲在哪儿?》《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主编《赵姓简史》《中华赵姓发迹地-河南济源》,还有《老子悟道王屋山》等上百篇论文,在国内外报纸和学术刊物发表,为济源旅游发展和景区景点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审核:文子 | 责编:王芳 |  编辑:玉川子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北法律师事务所杨胜利律师;编辑微信:dahewenxue201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